梅根會客室|音樂家不會退休,直到心中沒有音樂才會停止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職涯規劃系列 - 心態決定一切,橘世代要有的觀念

最近不少朋友因為疫情而提前退休的計劃,或是改變生活方式的腳步,開始了新人生。我以為他們會過的開心,因為可以做想做的事,過上想要的人生,但事實並不然。
有些人離開職場並不得己,在面對公司快速發展,自己無可奈何的被取代,面臨低潮時,可能沮喪否定自己的價值,雖然美其名是退休,事實上是一個下台階的說詞。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過去忙於事業家庭沒有自己的生活,直到空下來了開始迷茫找尋目標,無法順利展開人生下半場。
事實上,我認為不論是已經在新人生的路上或是為新人生做準備的高年級生, 應該做兩個心態的準備。
  • 要意識到現實已改變了生活視野而且無法避免
    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Edward Kelly提到:所謂開創第三人生,就是能再次成長,心境成熟,擺脫世俗眼光,發展出真正的興趣,並助能助人,傳承,貢獻自己。
  • 終身學習
    有一位德國藝術家曾說過:學習是提升生活品質相當重要的部份,人生若要保持健康,心靈活躍,關鍵就是要不斷學習新事物。
    『學習怎麼安排自己的生活,學習樂齡的知識型課程,學習回歸家庭角色的變化,學習如何自己享受獨處時光』,這些不是等到了退休才做,而是在邁向退休之路就要開始逐步規劃及練習,不管你選擇退休年齡是幾歲。
除了學習新事物之外,其實很多人藉由過去的工作資歷與人生經驗,再度奉獻及回饋社會。有的是給薪的工作,有的則是志工。不管選擇那一種型式,『有意義』才是重點,可以持續生活的新挑戰!
人生的每一個選擇都是標準答案
很多人以為自己年紀太大,不能學習新事物,事實上我覺得可以改變想法,轉而思考:我的生命充滿了各種可能性。人生並不是一條單行道,在面臨退休人生的缺口,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方式,盡力去填補它;面對生活中的空洞不用焦慮,不要害怕抱著猶豫前進,因為就算錯了,你也是在想要的道路上前進。
梅根人蔘激湯語錄:「生命充滿任何可能,Never Too Late。」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3會員
111內容數
追夢人生/自在未來。左腦人資職涯發展/右腦藝術療癒。以射手座熱愛人生為信念,以專業為工具,幫助他人追尋自己的人生價值。我深信,追尋美好的人生 Never too lat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年齡,一個職場不能說的秘密」 35歲,人生中最富激情,最富創造力的年齡。經過幾年的自我探索與不同的工作嘗試之後,已經開始累積能在專業領域長期深耕的能力,也有機會升遷,凸顯被重用的價值。這時候常是職涯大躍進的重要跳板,每個人的職場差距開始拉大,是屬於職業黃金期。 但事實是如此嗎?
從事HR工作多年以來,每次遇到員工的離職面談,或是被員工約談,80%會談到這個話題:職涯規劃。它只是被包裝在不同的對話中,追根究底就是在『找自己的路』。
「年齡,一個職場不能說的秘密」 35歲,人生中最富激情,最富創造力的年齡。經過幾年的自我探索與不同的工作嘗試之後,已經開始累積能在專業領域長期深耕的能力,也有機會升遷,凸顯被重用的價值。這時候常是職涯大躍進的重要跳板,每個人的職場差距開始拉大,是屬於職業黃金期。 但事實是如此嗎?
從事HR工作多年以來,每次遇到員工的離職面談,或是被員工約談,80%會談到這個話題:職涯規劃。它只是被包裝在不同的對話中,追根究底就是在『找自己的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半世紀之齡的人開始思考人生的下半場,需要面對職業生涯轉變與規劃、環境變化與不確定性、尋找生活的目的與意義等問題。
曾經有人告訴我,人生到了40歲左右就定型,我一直在思考這件事。 照著這個世界、國家運作之下的國小、國中、高中、大學,一一打怪破關每個人都被教育成我要好好讀書才有好出路,但從沒有人教導我們可以有興趣或技能,並運用在未來的工作中。 美術、音樂、舞蹈、攝影被定義成無法湖口的未來,然後多少人眼裡有光的人
Thumbnail
寫給人生按部就班,以及不按部就班的人。按部就班的人,事業成功、或者退休,該想一想:「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不按部就班的人,也可能是財富自由,但總會有人來問:「那妳這麼年輕不上班要幹嘛?」
Thumbnail
退休本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有些人退休後過不慣清閒的日子,但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只好整天在家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生活十分無聊,因而心情常不愉快。然而也有些人雖然退休了,卻不在家怨天怨地,反而努力學習新的事務、新的技術,甚至到國內外旅遊,交些各地的新朋友,生活多彩多姿,身心自然健康與快樂。  
Thumbnail
50後的人生下半場,需要重視身心靈的健康,並追求自由的心靈與思想。文章提及應認真工作、存錢、提早退休理財規劃,並照顧身體健康與心靈健康,以及面對生活的各種壓力與挑戰。這個階段需要勇敢面對自己,追尋心靈思想的自由。
很多人會問我,你退休要做什麼呢?其實我不知道要做什麼,但沒關係,因為每一個人只要開始恢復對生活的感受能力,就會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所以我第一步要先把感受能力復原,讓這個已經封閉許久的能力,重開機吧!雖然我現在不知道要做什麼,但我非常確定,我不要工作了。哈哈哈!!! 早上睡醒,突然
Thumbnail
迎接第二次黃金青春的人生提案~江育誠 作者調查五十歲以上的台灣民眾,有近四成尚未開始規劃退休生活,驟然脫離職場,生活失去重心,生命也會漸漸失去活力,自然容易出現所謂退休症候群,甚至憂鬱症上身。 退休之前,我們靠職業維生,退休之後,必須靠興趣維生,就是作者的體悟。 退休是人生下半場
人只要願意踏出一小步,常會有無限的驚喜在後面等著你,這是我看了無數退休族分享出來的心得。但事實上,在未退休之前,我就懶到不行,試問?真退休了,我就會變了一個樣,積極又進取嗎?答案是,與其等到退休,不如現在想做什麼就去做,不要有任何顧忌,嘗試找出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不會到老還在怨恨,自己怎麼活得這麼平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半世紀之齡的人開始思考人生的下半場,需要面對職業生涯轉變與規劃、環境變化與不確定性、尋找生活的目的與意義等問題。
曾經有人告訴我,人生到了40歲左右就定型,我一直在思考這件事。 照著這個世界、國家運作之下的國小、國中、高中、大學,一一打怪破關每個人都被教育成我要好好讀書才有好出路,但從沒有人教導我們可以有興趣或技能,並運用在未來的工作中。 美術、音樂、舞蹈、攝影被定義成無法湖口的未來,然後多少人眼裡有光的人
Thumbnail
寫給人生按部就班,以及不按部就班的人。按部就班的人,事業成功、或者退休,該想一想:「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不按部就班的人,也可能是財富自由,但總會有人來問:「那妳這麼年輕不上班要幹嘛?」
Thumbnail
退休本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有些人退休後過不慣清閒的日子,但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只好整天在家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生活十分無聊,因而心情常不愉快。然而也有些人雖然退休了,卻不在家怨天怨地,反而努力學習新的事務、新的技術,甚至到國內外旅遊,交些各地的新朋友,生活多彩多姿,身心自然健康與快樂。  
Thumbnail
50後的人生下半場,需要重視身心靈的健康,並追求自由的心靈與思想。文章提及應認真工作、存錢、提早退休理財規劃,並照顧身體健康與心靈健康,以及面對生活的各種壓力與挑戰。這個階段需要勇敢面對自己,追尋心靈思想的自由。
很多人會問我,你退休要做什麼呢?其實我不知道要做什麼,但沒關係,因為每一個人只要開始恢復對生活的感受能力,就會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所以我第一步要先把感受能力復原,讓這個已經封閉許久的能力,重開機吧!雖然我現在不知道要做什麼,但我非常確定,我不要工作了。哈哈哈!!! 早上睡醒,突然
Thumbnail
迎接第二次黃金青春的人生提案~江育誠 作者調查五十歲以上的台灣民眾,有近四成尚未開始規劃退休生活,驟然脫離職場,生活失去重心,生命也會漸漸失去活力,自然容易出現所謂退休症候群,甚至憂鬱症上身。 退休之前,我們靠職業維生,退休之後,必須靠興趣維生,就是作者的體悟。 退休是人生下半場
人只要願意踏出一小步,常會有無限的驚喜在後面等著你,這是我看了無數退休族分享出來的心得。但事實上,在未退休之前,我就懶到不行,試問?真退休了,我就會變了一個樣,積極又進取嗎?答案是,與其等到退休,不如現在想做什麼就去做,不要有任何顧忌,嘗試找出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不會到老還在怨恨,自己怎麼活得這麼平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