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2/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基督徒,能不能開始講人話?(上)

想走出厚厚的教會同溫層,先從文化自覺開始。 文 / Truetrue

前言:關於走出同溫層...
近期參與了好幾場基督徒在Clubhouse上發起的對談,發現許多基督徒都很關心「教會如何走出同溫層」的問題,許多人提出想藉由善用新的平台、媒體、話題,來消彌教徒與非教徒之間的隔閡和距離,可能是多用Clubhouse等新興平台線上聚會、小組讓慕道友有更大機會加入、或是繼續發展較能觸及年輕族群的社群媒體經營(FB、IG甚至抖音)、又或是在活動中設計比較生活化、普羅大眾也能一起討論的話題云云。
「使用了新的平台、媒體、話題,我們就能走出同溫層了?」
這一兩天我花了一些時間思考、也和幾個朋友深度聊天,試著釐清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對於上述問題,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並不覺得光是藉由新的軟硬體,教會或話題,基督徒就能達到所謂「走出同溫層」的效果。 為什麼這麼說呢?接下來我會進一步說明我的想法。
我並不覺得光是藉由新的軟硬體, 教會或話題基督徒就能達到所謂「走出同溫層」的效果。

首先,聊聊同溫層的特性
在用戶數據至上、社交消費行為都被仔細記錄的時代,比起向廣泛卻模糊的大眾行銷,更具效益的方式是「分眾」行銷,亦即縮小受眾(TA)規模、針對該族群的喜好更精準的行銷你的產品或服務,也因此造就了資訊推送變得高度個人化,一旦系統得知你喜歡什麼,它就瘋狂地將類似的資訊端到你眼前讓你按更多讚、花更多錢和時間在你感興趣的東西上;社交平台如是,相同觀點和互動緊密的人,更容易被社交媒體互相曝光進而有更多深度的互動。八竿子打不著或言論相左的人,則是只在留言筆戰時交鋒,其餘時間都在對方看不見的地方活躍。 這是同溫層形成的背景,另一點需要意識到的是:同溫層不是靜止的,而是隨時在改變並且「增厚」的,常理而言,同溫層包圍你的速度會遠遠超越你擺脫它的速度,改變自己同溫層型態應是「漸漸挪移帳篷」的方式,而不是走出家門一樣腿一抬人就出去了;基於以上的理解,想「跨出」同溫層的想法在我看來是比較天真的。

當線上虛擬同溫層向線下轉移
想讓自己虛擬世界的同溫層產生變化,最快的一個方法是實際與人社交,讓他人為自己引薦新的資源或觀點(包含:他關注了誰?他關心什麼事件和議題?他對事情的觀點、這些觀點從何而來?) ── 這是我最初對如何跨出同溫層這道命題所獲得的解答,然而我隨後又觀察到,線上媒體平台、虛擬服務在大興大旺之後,越來越多人轉而注意到線下實體活動的可貴之處;相較於線上任何人都能輕易獲得某個資訊或服務,線下才能創造獨一無二的個人實際體驗,也因此很多原先受線上服務崛起打擊的商家開始採用OMO(Online-Merge-Offline,線上與線下融合)的行銷策略。 線上與線下不再是相互競爭,而是相互融合呼應,我認為這個現象的發生可以讓我們意識到:線上形成的同溫層,不會只鎖在我們的手機和電腦裡,而是能轉移到線下;雖然真實社交還是能讓同溫層發生一些變化,但很多時候,會不會真實社交也只是一場同溫層族群的線下聚集而已?即使有實體社交,也不能保證兩個人能「跨出同溫層」。

教會同溫層比想像中還厚
同溫層不只是同溫層,同溫層背後是文化圈。( 附上文化圈在《教育大辭書》裡的解釋節錄:文化圈是分布於一個區域的文化特質組合,在此區域內各個族群都具有同樣的文化特質。) 正因為有相近的文化,使用相似的語言,所以我們會有相近的好惡、也會關注比較多相同的議題;我認為文化圈和同溫層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同溫層存在久了,內部也會再產生新的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圈 ( 如鄉民有鄉民用語、在YouTube圈很紅的人到了抖音就沒那麼紅了等等。) 教會同溫層也同樣源自於教會文化圈,而教會文化圈是非常嚴密全面的:一個忠實的會友,可以把他幾乎全部的時間精力都給教會、給這個信仰,參加基督教的活動、聽基督教的音樂、和基督徒的朋友們交往、閱讀基督教的書籍等等。 很多人信主之後,就沉浸在這個教會文化圈裡,關注教會的事、福音的事、基督信仰的事,不同於一般大眾,多是因為網路同溫層的形成而找到自己的歸屬和主張(原先所在的文化圈並沒有強烈的影響自己),基督徒多是把原本歸屬的教會和基督徒文化圈轉移到線上,形成基督徒的線上同溫層。
請接續下篇:《基督徒,能不能開始講人話?(下)》 在下半篇我會分享一些教會文化觀察的反思心得。
若有興趣邀約小編現場講課或其他合作,歡迎來信至 truetruefunny2018@gmail.com 與我接洽。 真實基督徒日常 IG粉專:https://lihi1.com/9gcl8 FB粉絲團:https://lihi1.com/96qZ4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