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OMO 的核心關鍵 - 組織轉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實體門市品牌在推動OMO的時候,通常「系統」的融合只是第一步,後面更重要的是「業務」的融合,以及「行銷」的融合。

## 系統的融合

系統的融合是最基本的開始。品牌延伸了線上的通路,會員也就要線上線下打通。會員在線上加入會員,門市也要可以辨認;會員在門市購物可以累積消費,線上購物也一樣。重點就是對會員來說,線上線下要可以享受一樣的會員優惠,有一樣的會員權益。(相關內容可參考:OMO - 零售業的核融合
不過當系統都準備好了,OMO還不會發生,系統是人在用的,人不去用,系統不會改變什麼。**OMO的改變要發生,系統準備好了,組織也要準備好**
通常品牌第一步會面對的問題,是店員的抗拒。因為店員是有業績獎金的,獎金來自於門市業績,線上購物跟我什麼關係?而甚至會認為,品牌做了線上網站,會影響門市的業績。(延伸閱讀:為什麼線上購物不會影響門市業績?OMO:實體門市品牌的新成長動能)。
店員的獎金不打通,店員會是推動OMO的第一個阻力。可以透過提供線上業績的分潤給門市,來這個阻力變成助力。門市店員的參與,會加速品牌OMO的推動,門市店員無論是推動APP下載、線上購物門市取貨、會直接推動客人在門市做線上購物,只要**因為門市店員的服務,而讓消費者因此產生了線上購物的業績,都可以計算線上分潤給門市**。(請參考:91APP 推薦人系統)。因為獎金的打通,就可以把店員的阻力變成助力。
品牌開始經營線上通路之後,也要讓線上線下的行銷活動一致。不然會讓消費者覺得困擾、門市店員覺得反感。
品牌在開始經營線上通路,為了初期推動線上購物,都會在線上做更深的折扣或更好的優惠。這時候門市一定會遇到一種非常討厭的情境,就是消費者拿著手機問店員說,你們品牌線上有這種折扣,你們門市怎麼沒有?
說沒有的話,客人可能真的跑去線上買。門市只好做一樣的折扣,但可能會因此傷害自己門市的利潤。
品牌促銷的規劃,長期一定是拉齊線上線下一致的。但短期為了衝特定通路的業績,而給也要給到前線單位一定的操作彈性。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69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零售的科學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600會員
102內容數
Hello,大家好,我是 91APP 產品長 李昆謀( Happy Lee ), 因為這十年來,一直在幫零售業做數位轉型,會在這邊分享 OMO、新零售、大數據、電子商務 等等相關的內容,也算是把這些年來的經驗,自己做個整理。歡迎大家追蹤我的專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OMO帶動業績成長的結果,來自於OMO佔比的提高。OMO佔比的基礎,來自於拉高eCom的佔比。
推動OMO之後,線上業績成長同步帶動實體門市業績成長。為什麼?在OMO推動之後,有新客的動能、有熟客貢獻度的倍增,品牌自然會啟動一波新的成長動能。
會員分級制度是常用的方法,可以有效提供會員貢獻度。其實運作的原理,是利用RFM的M - 會員貢獻度 來分群,也是一種利用數據分群操作的結果。
其實從加入會員開始,每一個會員都在飛奔似的跑向這段關係的終點。每一個會員都會有一個生命週期(LTV):從初識、喜熱愛、到逐漸淡忘,只是時間長短不同。 這個時代的零售業,都知道要經營會員。從讓消費者認識你,到願意加入會員開始,品牌和消費者就開始了一段關係。但,這段關係可以有多久?
NAPL是一個會員分群模型,他可以協助品牌了解會員分布的樣貌,追蹤會員經營的成效,並針對不同群的會員,設計會員行銷活動。
線上購物商城長久累積的優勢像是:累積的流量、6小時到貨的物流能量、供應商的關係創造的商品優勢等等,即將面對來自不同次元的各種挑戰者:流量怪物、物流變形獸、以及甦醒的王者。
OMO帶動業績成長的結果,來自於OMO佔比的提高。OMO佔比的基礎,來自於拉高eCom的佔比。
推動OMO之後,線上業績成長同步帶動實體門市業績成長。為什麼?在OMO推動之後,有新客的動能、有熟客貢獻度的倍增,品牌自然會啟動一波新的成長動能。
會員分級制度是常用的方法,可以有效提供會員貢獻度。其實運作的原理,是利用RFM的M - 會員貢獻度 來分群,也是一種利用數據分群操作的結果。
其實從加入會員開始,每一個會員都在飛奔似的跑向這段關係的終點。每一個會員都會有一個生命週期(LTV):從初識、喜熱愛、到逐漸淡忘,只是時間長短不同。 這個時代的零售業,都知道要經營會員。從讓消費者認識你,到願意加入會員開始,品牌和消費者就開始了一段關係。但,這段關係可以有多久?
NAPL是一個會員分群模型,他可以協助品牌了解會員分布的樣貌,追蹤會員經營的成效,並針對不同群的會員,設計會員行銷活動。
線上購物商城長久累積的優勢像是:累積的流量、6小時到貨的物流能量、供應商的關係創造的商品優勢等等,即將面對來自不同次元的各種挑戰者:流量怪物、物流變形獸、以及甦醒的王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O2O(Online to Offline)的四大模式主要圍繞著線上與線下之間的業務鏈接,以下是其核心模式: 1️⃣ 平台模式 特點: 提供線上平臺,將線下商家資源整合到線上,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選擇、比價和交易服務。 通常涉及多個商家,類似於數字化的“商圈”。 應用場景: 美團、大眾點
Thumbnail
前陣子以產品經理身分到校園分享電商 OMO 的趨勢,包含 OMO 和 O2O 的差異,店員在 OMO 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要導入 OMO 的關鍵是什麼?企業在零售現場遇到什麼問題?這篇會摘錄一些《2024 台灣 OMO趨勢洞察報告》的內容。
Thumbnail
《為何您知道卻做不到OMO呢?》您可知道真正的OMO是什麼嗎?OMO是近年來備受零售業所重視的新行銷模式,目的在推動顧客、門市、電商、品牌的多贏。在本課程中,將帶領大家一起探尋--推動「品牌OMO行銷」該做好的二十項工作,讓我們來趟不一樣的OMO之旅吧~
當今快速發展的數位時代,電子商務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購物方式和商業模式。從最初的O2O(Online to Offline)到現在的OMO(Online Merges Offline),電商的發展不僅快速且不斷的進展。   從O2O到OMO:電商的演進   過去,O2O模式主要強調線上和線下
Thumbnail
出國前剛好看到一些有關奧客的新聞 朋友也剛好傳了一個有關奥客的問卷調查給我 令我好好的思考了一下 首先,我認為所有的買賣不管是有形或無形的 都是一個交易過程,賣方販售這物品/體驗 買方認同這價值/價格,所以交易達成 但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 買賣的交易過程中添加了 "服務" 這一項目 服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新零售概念的興起為電子商務帶來了新的契機與挑戰。OMO時代的到來,為電商虛實整合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同時也要求企業不斷創新和改進,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我在之前文章分享不同公司經營的故事, 像是亞馬遜改變既有購物的商業模式; Line推出全新的數位金融業務; 全家便利商店及星野集團改變內部流程, 以配合世代演替中社會期待和需求。   這些公司的作法可以拼出成為一幅經營地圖, 向企業領導人及投資人有系統說明, 公司可以透過何種方法發現
Thumbnail
愈來愈多以「人」建構的組織營銷模式,無論是微商、電商或是其他新型態,都可以把它們歸納為「類直銷」產業。 共同點都是在追求「量」的無限增長,量是指代理商、經銷商或是會員。事業剛開始不斷拉人衝量,可以創造業績,但是一段時間後,業績就不再因人增加而成長,甚至下降。 問題出在哪裡?答案很簡單,因為「質」
Thumbnail
疫情期間,實體零售店受到將近三年的影響,能夠撐過疫情的業者已感受到消費復甦的活力,消費者恢復親自上街購物,實體零售店正在捲土重來。另一方面,電商網站也必須思考如何結合現有實體店面的經營,保持後疫情時代銷售力道。根據疫情後實際觀察心得,與您分享以下幾點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O2O(Online to Offline)的四大模式主要圍繞著線上與線下之間的業務鏈接,以下是其核心模式: 1️⃣ 平台模式 特點: 提供線上平臺,將線下商家資源整合到線上,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選擇、比價和交易服務。 通常涉及多個商家,類似於數字化的“商圈”。 應用場景: 美團、大眾點
Thumbnail
前陣子以產品經理身分到校園分享電商 OMO 的趨勢,包含 OMO 和 O2O 的差異,店員在 OMO 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要導入 OMO 的關鍵是什麼?企業在零售現場遇到什麼問題?這篇會摘錄一些《2024 台灣 OMO趨勢洞察報告》的內容。
Thumbnail
《為何您知道卻做不到OMO呢?》您可知道真正的OMO是什麼嗎?OMO是近年來備受零售業所重視的新行銷模式,目的在推動顧客、門市、電商、品牌的多贏。在本課程中,將帶領大家一起探尋--推動「品牌OMO行銷」該做好的二十項工作,讓我們來趟不一樣的OMO之旅吧~
當今快速發展的數位時代,電子商務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購物方式和商業模式。從最初的O2O(Online to Offline)到現在的OMO(Online Merges Offline),電商的發展不僅快速且不斷的進展。   從O2O到OMO:電商的演進   過去,O2O模式主要強調線上和線下
Thumbnail
出國前剛好看到一些有關奧客的新聞 朋友也剛好傳了一個有關奥客的問卷調查給我 令我好好的思考了一下 首先,我認為所有的買賣不管是有形或無形的 都是一個交易過程,賣方販售這物品/體驗 買方認同這價值/價格,所以交易達成 但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 買賣的交易過程中添加了 "服務" 這一項目 服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新零售概念的興起為電子商務帶來了新的契機與挑戰。OMO時代的到來,為電商虛實整合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同時也要求企業不斷創新和改進,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我在之前文章分享不同公司經營的故事, 像是亞馬遜改變既有購物的商業模式; Line推出全新的數位金融業務; 全家便利商店及星野集團改變內部流程, 以配合世代演替中社會期待和需求。   這些公司的作法可以拼出成為一幅經營地圖, 向企業領導人及投資人有系統說明, 公司可以透過何種方法發現
Thumbnail
愈來愈多以「人」建構的組織營銷模式,無論是微商、電商或是其他新型態,都可以把它們歸納為「類直銷」產業。 共同點都是在追求「量」的無限增長,量是指代理商、經銷商或是會員。事業剛開始不斷拉人衝量,可以創造業績,但是一段時間後,業績就不再因人增加而成長,甚至下降。 問題出在哪裡?答案很簡單,因為「質」
Thumbnail
疫情期間,實體零售店受到將近三年的影響,能夠撐過疫情的業者已感受到消費復甦的活力,消費者恢復親自上街購物,實體零售店正在捲土重來。另一方面,電商網站也必須思考如何結合現有實體店面的經營,保持後疫情時代銷售力道。根據疫情後實際觀察心得,與您分享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