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對於茶葉的影響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烘焙對於茶葉有多重影響,本圖是將毛茶以100度烘焙12小時,110度烘焙8小時,120度烘焙8小時。在不同階段採樣檢驗所描繪的數值。資料來源為茶業改良場。
烘焙過的茶葉,其茶湯顏色會帶有棕褐色。臺灣的凍頂烏龍、鐵觀音也是透過烘焙呈現其風味特色。烘焙的程度類似於發酵,沒有一個明確的檢測數值,市面上說三分火、五分火、七分火都是依業者自定的標準去描述。台灣烏龍茶自清領時期以來的烘焙方式主要是在地面挖洞,用不同比例的木炭,上面鋪以米糠引火,通常一個窟窿的炭火可以燒兩周至一個月,上面的焙籠中間有細網,以固定的距離以微火烘烤。但是炭火最主要有控溫困難的問題,稍有不甚就會造成茶葉焦化。所以後來出現紅外線取代熱源並可以定溫烘烤的裝置,透過時間與溫度的控制,作業上比較不容易造成意外的損失。但是產量效能較低。現今大部分工廠是以類似冰箱的結構,層層鋪放茶葉,透過熱風循環的方式烘烤茶葉為主。
我們可以透過圖表來表示經過長時間烘焙的茶葉中某些元素的數值變化並進一步說明烘焙對茶葉的影響。

烘焙對茶葉有幾個影響:
首先是咖啡因,會因為溫度的提升而出現昇華作用,主要是游離型態的咖啡因會變成白色的咖啡因結晶出現。所以茶葉中關於咖啡因所造成的苦味或刺激性會因為烘焙的工序稍微降低。
其次是兒茶素(又稱為單寧)。由於兒茶素本來就容易因為與空氣接觸氧化,現在的烘焙方式是以熱風為主,長時間與大量空氣接觸加上溫度提升的催化作用,加速兒茶素的氧化作用。造成烘焙過的茶葉兒茶素喪失最多。因此茶葉的澀味會因為烘焙較大幅度地減少。
烘焙對於茶葉口感的影響最主要在於胺基酸的變化。好吃的東西大多與胺基酸有關,不管是肉、麵粉都含有胺基酸。胺基酸在95度以上的溫度會有所謂的梅納反應[1],隨著溫度越高變化越快,在這個過程中會使得食物的顏色變黃變深變黑、香氣的產生、以及味道上的轉變,整體來說增強濃厚的口感甚至帶有甜味。所以,不管是肉類的烹調、壽司的炙燒、麵包的烘焙,甚至香料的製造都與梅納反應有關。
總結來說,烘焙過的茶葉有幾點好處:苦澀味降低、口感厚實、甘度增加。乾燥度提升,也有助於茶葉品質穩定,較為耐久存放[2]
不過烘焙並不是毫無缺點,最主要的影響在於香氣變化,熱風吹拂的過程會讓香氛因子大量流失,清香型茶葉的愛好者必然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再者,茶葉的乾燥度越高,越容易因為作業流程的碰撞產生破碎葉,而破碎葉的比例提升對於茶湯的苦澀程度也有一定影響。



[1] 一般來說,食物的梅納反應溫度是140-170℃,但茶葉或咖啡的烘烤在操作上大概95度左右即開始出較現可被感知的變化。近年坊間流行舒肥烹調(sous vide),以真空環境長時間低溫烹飪食物,透過蛋白質的變化,享受食物的美味,可見高溫的梅納反應未必是所有美味食物的必要條件。

[2] 我個人認為有另一個可能性:由於兒茶素的大幅降低,氧化劣變的空間也減少,才使得茶葉的口感變得更穩定。因為有烘焙與沒烘焙的茶在後續保存條件一致的情況經過半年的時間,沒有烘焙過的茶葉劣化較快,如果只是單以乾燥度作為兩者劣變速度不一的標準,似乎不夠充分。應當有其他關鍵因素的差異,而烘焙的過程最容易造成兒茶素的大量減少,因此推論茶葉的劣變速度與兒茶素多寡之間或許有較密切的連結關係。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7會員
142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rancis Kao's talkinsofa 的其他內容
經過茶葉分類、命名原則的說明之後,我們可以知道茶葉的發酵與烘焙製程對於成品影響甚鉅。但由於我們並非茶農,對於細節過多的著墨有可能反而扼殺對茶葉的興趣,接下來對於這兩個過程只是約略說明。
茶葉馥郁芬芳,種類繁多,該如何命名是個大學問。 古代茶葉的命名大多與品種、產地、外觀的意象連結為主要原則。現今的命名方式與古代也相差無幾,但往往品種與產地,或者產地與製程夾雜。例如阿薩姆紅茶種植在印度的阿薩姆省而聞名。但其實 “阿薩姆”涵蓋了許多不同的樹種,彼此之間多少也有一些差異。
現今茶葉以六大分類的方式為主流,即: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這是依據製作方式特色的區分方式。
馬可波羅,義大利旅行家,商人,他的遊記開啟歐洲對東方的探索。台灣甚至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連鎖麵包店。 紅茶能成為世界的寵兒自然有其獨特之處,從包裝來看,古代茶葉的運送不像現在大多採用真空包裝,當時多半壓成圓餅的形狀,利用乾燥的竹葉[1]來包裝,除了搬運方便,數量的計算也比較容易,通常採用七片包
同樣是 "茶",透過海路與陸路不同方式傳播,而有了不同的名稱 關於紅茶,目前公認紅茶起源為1610年中國福建武夷山桐木關的正山小種[1]。前述有提及,當茶葉由藥飲進入品飲的時代,對於品種藥性的關注便降低許多,主要命名方式多以地名為主。這種地區性全村動員的方式一旦打出名號,經濟上生活也有了依靠。但是
茶葉的製程從起源至今隨著工具的改善也逐漸產生各種精細的變化。現今茶葉的分類方式其實與古代大異其趣,本篇就歷史的角度論述各類茶葉的差別。
經過茶葉分類、命名原則的說明之後,我們可以知道茶葉的發酵與烘焙製程對於成品影響甚鉅。但由於我們並非茶農,對於細節過多的著墨有可能反而扼殺對茶葉的興趣,接下來對於這兩個過程只是約略說明。
茶葉馥郁芬芳,種類繁多,該如何命名是個大學問。 古代茶葉的命名大多與品種、產地、外觀的意象連結為主要原則。現今的命名方式與古代也相差無幾,但往往品種與產地,或者產地與製程夾雜。例如阿薩姆紅茶種植在印度的阿薩姆省而聞名。但其實 “阿薩姆”涵蓋了許多不同的樹種,彼此之間多少也有一些差異。
現今茶葉以六大分類的方式為主流,即: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這是依據製作方式特色的區分方式。
馬可波羅,義大利旅行家,商人,他的遊記開啟歐洲對東方的探索。台灣甚至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連鎖麵包店。 紅茶能成為世界的寵兒自然有其獨特之處,從包裝來看,古代茶葉的運送不像現在大多採用真空包裝,當時多半壓成圓餅的形狀,利用乾燥的竹葉[1]來包裝,除了搬運方便,數量的計算也比較容易,通常採用七片包
同樣是 "茶",透過海路與陸路不同方式傳播,而有了不同的名稱 關於紅茶,目前公認紅茶起源為1610年中國福建武夷山桐木關的正山小種[1]。前述有提及,當茶葉由藥飲進入品飲的時代,對於品種藥性的關注便降低許多,主要命名方式多以地名為主。這種地區性全村動員的方式一旦打出名號,經濟上生活也有了依靠。但是
茶葉的製程從起源至今隨著工具的改善也逐漸產生各種精細的變化。現今茶葉的分類方式其實與古代大異其趣,本篇就歷史的角度論述各類茶葉的差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焙茶背後的故事,和我們貞葉林品牌所想傳達的形象不謀而和,溫潤淡雅,有深度卻親切不苦澀。因為頻率相同,讓我們有緣分相遇,因此我們想由焙茶出發,鑽研焙茶甜點。
手沖咖啡豆烘焙程度選擇指南:如何挑選最適合的豆子來沖泡手沖咖啡 手沖咖啡的風味受到烘焙程度的影響深遠。本文將深入探討不同烘焙程度對手沖咖啡的影響,包括豆子的外觀、香氣、口感及最適合的沖泡方式,幫助您選擇出最符合個人口味的咖啡豆。 1. 烘焙程度對手沖咖啡的影響 烘焙程度如何影響咖啡豆的風味?從
Thumbnail
兒茶素是什麼? 兒茶素(Catechin),又稱兒茶酸,是綠茶主要活性成分,屬於黃烷醇類物質。兒茶素是茶多酚中最重要的一種,約佔茶多酚含量的75~80%,兒茶素是茶澀味的來源,屬於茶葉中的一種茶多酚。當茶葉暴露於陽光下時,兒茶素會在茶葉中累積更多。品茗時,茶湯中那淡淡的苦味和微澀的口感,正是由兒茶
Thumbnail
咖啡豆在烘焙的過程中產生的降解反應,會有排放二氧化碳的特性。 從豆子釋放出來的氣體會破壞咖啡粉末和水的接觸,進而導致萃取不均。 那麼需要多久的時間排氣,才能避免這樣的問題產生?
Thumbnail
這個過程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選擇咖啡生豆: 優質的咖啡豆是製作出美味咖啡的基礎。 不同地區生產的咖啡豆具有獨特的風味特點, 因此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豆子是至關重要的。 烘焙: 烘焙是將生豆轉變為咖啡豆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咖啡豆會經歷一系列的化學變化,釋放出香氣和風味。
Thumbnail
平時烘最深就是二爆初。應客訂來了個二爆起再60秒下豆的。青菜蘿蔔各有所好,看倌們,請視煮,想像一下風味^^~~有人要的咖啡,都是好咖啡~~ 應客人要求,烘了一鍋二爆密咖啡豆。 啥概念呢?就是一般俗稱的深焙豆,出油會旺盛一些,風味主要會來自油脂。 香氣多了些,但也會損失複雜度(喝深焙的老饕可能對
Thumbnail
一般所謂的"下豆",會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指將生豆投入烘焙機的初始溫度,一般在200°C間。 另一個則是指烘焙完成後的下豆,淺焙約在約195℃~200℃,中焙約210℃~215℃。 這兩者的數值設定,對於咖啡風味都有很大的影響。
Thumbnail
從咖啡樹採收下來的漿果,必須先經過去除豆殼等加工程序後,接著在咖啡生豆烘焙成熟豆之前,會先經過咖啡生豆的處理程序,也因此咖啡豆處理的過程與結果將會影響到後續咖啡豆的香氣。咖啡風味的形成受到咖啡豆的處理方法影響深遠。不同的處理方法將對咖啡豆的風味、口感和特色產生顯著的影響。
Thumbnail
12/30自製焙茶泡飯。 其實本來沒想這麼早弄泡飯。有研究一下由來。 但泡了焙茶不好喝。 剛好家裡有煮油揚豆腐、青菜,我撕了點大片海苔的一條。 少了那種酸梅與紫蘇片。但我想以後用台製的紫蘇酸梅來取代就好?!哈。 不過,茶泡飯剩下的焙茶,我也喝了。真不錯。 今天的茶泡飯,有點當時剩菜剩飯卻
Thumbnail
焙茶背後的故事,和我們貞葉林品牌所想傳達的形象不謀而和,溫潤淡雅,有深度卻親切不苦澀。因為頻率相同,讓我們有緣分相遇,因此我們想由焙茶出發,鑽研焙茶甜點。
手沖咖啡豆烘焙程度選擇指南:如何挑選最適合的豆子來沖泡手沖咖啡 手沖咖啡的風味受到烘焙程度的影響深遠。本文將深入探討不同烘焙程度對手沖咖啡的影響,包括豆子的外觀、香氣、口感及最適合的沖泡方式,幫助您選擇出最符合個人口味的咖啡豆。 1. 烘焙程度對手沖咖啡的影響 烘焙程度如何影響咖啡豆的風味?從
Thumbnail
兒茶素是什麼? 兒茶素(Catechin),又稱兒茶酸,是綠茶主要活性成分,屬於黃烷醇類物質。兒茶素是茶多酚中最重要的一種,約佔茶多酚含量的75~80%,兒茶素是茶澀味的來源,屬於茶葉中的一種茶多酚。當茶葉暴露於陽光下時,兒茶素會在茶葉中累積更多。品茗時,茶湯中那淡淡的苦味和微澀的口感,正是由兒茶
Thumbnail
咖啡豆在烘焙的過程中產生的降解反應,會有排放二氧化碳的特性。 從豆子釋放出來的氣體會破壞咖啡粉末和水的接觸,進而導致萃取不均。 那麼需要多久的時間排氣,才能避免這樣的問題產生?
Thumbnail
這個過程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選擇咖啡生豆: 優質的咖啡豆是製作出美味咖啡的基礎。 不同地區生產的咖啡豆具有獨特的風味特點, 因此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豆子是至關重要的。 烘焙: 烘焙是將生豆轉變為咖啡豆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咖啡豆會經歷一系列的化學變化,釋放出香氣和風味。
Thumbnail
平時烘最深就是二爆初。應客訂來了個二爆起再60秒下豆的。青菜蘿蔔各有所好,看倌們,請視煮,想像一下風味^^~~有人要的咖啡,都是好咖啡~~ 應客人要求,烘了一鍋二爆密咖啡豆。 啥概念呢?就是一般俗稱的深焙豆,出油會旺盛一些,風味主要會來自油脂。 香氣多了些,但也會損失複雜度(喝深焙的老饕可能對
Thumbnail
一般所謂的"下豆",會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指將生豆投入烘焙機的初始溫度,一般在200°C間。 另一個則是指烘焙完成後的下豆,淺焙約在約195℃~200℃,中焙約210℃~215℃。 這兩者的數值設定,對於咖啡風味都有很大的影響。
Thumbnail
從咖啡樹採收下來的漿果,必須先經過去除豆殼等加工程序後,接著在咖啡生豆烘焙成熟豆之前,會先經過咖啡生豆的處理程序,也因此咖啡豆處理的過程與結果將會影響到後續咖啡豆的香氣。咖啡風味的形成受到咖啡豆的處理方法影響深遠。不同的處理方法將對咖啡豆的風味、口感和特色產生顯著的影響。
Thumbnail
12/30自製焙茶泡飯。 其實本來沒想這麼早弄泡飯。有研究一下由來。 但泡了焙茶不好喝。 剛好家裡有煮油揚豆腐、青菜,我撕了點大片海苔的一條。 少了那種酸梅與紫蘇片。但我想以後用台製的紫蘇酸梅來取代就好?!哈。 不過,茶泡飯剩下的焙茶,我也喝了。真不錯。 今天的茶泡飯,有點當時剩菜剩飯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