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這個詞,有時會讓我想起大學一年級的時候。
有一天,系上的美女老師突然沒啥來由的在課堂上對著全班──應該是選修課,但大一同學挺多的──有點尷尬和不好意思地,說,不是針對在座的各位,也沒有惡意,但總覺得現在的年輕人都沒有歷史感。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畢竟我們就還是一群屁孩。
其實她那時比我現在還年輕幾歲咧。然後就開始感慨她不知不覺也到了生理上可以(法律上那樣可能是出事了)生出一個大學生的年紀等等。
老鳥會覺得菜鳥不成熟、都是肉跤,一大部分是出於普遍經驗,常識上的直觀結果。那老鳥跟菜鳥的薪資不平等,是出於年齡歧視,還是正當的分配?菜鳥要求同工同酬是正當的嗎?
類似老鳥菜鳥的例子,有種想法是,現在不少(但通常不會認為是全部)所謂歧視或政治正確爭議,本質上是左派興起後操弄權力鬥爭的手段和結果。不同階級、身分、年齡的人負擔著不一樣的權利義務,對不一樣的人給予差別待遇,很大一部分是有事實上或歷史上的正當性,然後形成慣性的結果。所以說有問題的話,頂多在慣性是否還能對應現實狀況,正當性是否依然成立。
但對於現實狀況,對自己的階級地位權利義務,和對資源分配是否公平的認知,是會有落差的。觀光地能經營的產業和工業區不一樣,路口店面的房價房租和巷子裡不可能一樣,資源本來就不可能平均分配,但為什麼我爸爸不是李嘉誠?這太不公平了。然而,極端左派會說老鳥跟菜鳥都是人,沒什麼不一樣,大家都應該享有同等的收入,都住得起同等的房子……
在先前所陳述的想法中,這是徹徹底底泯滅事實、充滿欺瞞的論述。但同工同酬就我菜鳥時期,聽起來實在是非常正確的(而且也是政治正確),因為這符合我的利益又同時有道德上的正當性。
從開頭到這裡實在是扯遠了,總之我也不可能對現在的熟女老師說,你他媽的才沒有歷史感……這幾乎無異於說,你的人生經驗全都是錯的。而一個人如果形成一套想法,說你這套想法全都是錯的,一般來說他根本不可能接受。
絕大多數的人在老到一定程度以後,就只能維持某些慣性行動,直到去死。差別只在他做的事情是好是壞;這價值判斷又充滿立場和利益、對現狀或事實認知的問題。比如說就我現在看來,部分環保團體及其論述作為對社會的危害,肯定是要比一個出版社總編輯講幹話要大得多的。
查良鏞、張大春的歷史小說寫得再好,也是沒有真正的歷史感的,更不要提龍應台那種貨色。這些人講過的幹話沒比富察少,結果從沒有受過和富察同等的責難,這樣的比例是完全不對的,你他媽這是怎麼回事?最後這個段落的質疑,就是出於我他媽的歷史感。
三月底寫的雜亂廢文,忘了發。可能當初是想再改成比較有條理的文章,但是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