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影評|《阿依達的救援行動》:人權是一種虛妄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看到這是一部來自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並且敘述種族屠殺悲劇的電影後,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在「雪布尼查大屠殺」中犯下戰爭罪的前南斯拉夫指揮官普拉里亞克,2017 年他在國際法庭上服毒自盡,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是無辜的!」
一個犯下戰爭罪的軍人,直到死亡都對自己的信仰堅定不移。記得在這則新聞席捲世界各大媒體之際,老師在課堂上問同學們,是否有解決波塞衝突更好的方法?我們提出了斡旋、劃界、請第三方協助談判等等,然而這些「更好」的方法,都不是「可行」的方法,因為若還有其他途徑得以撲滅巴爾幹半島的煙硝,我們將不用紀錄這些令人心碎的歷史。戰爭帶來和平,因為人們記得戰爭的慘痛,因為其中一方被徹底碾壓;隨著時間過去,記憶模糊、戰敗者捲土重來,煉獄將再度侵蝕人間。
「宗教信仰」、「歷史因素」、「種族歧異」種種原因只能反映屠殺事件的某一個面向。《阿依達的救援行動》被比喻為南歐的《辛德勒的名單》,而我認為本片與許多屠殺電影最為不同的地方是,其主角富含「人性」,而非以劇情發展凸顯「人性光輝」。
阿依達是聯合國指派的管制區翻譯員,獲得聯合國及荷蘭政府的庇護,卻無法幫助仍被排除於管制區外的雪布尼查民眾,只能讓丈夫與聯合國軍官一起參與塞族談判,換取家人進到管制區的機會。綜觀全片,我們跟著阿依達的身影穿梭在戰場,甚至代替她,進入那些無法深入之處:她在管制區裡等著丈夫歸來,在管制區裡等待聯合國與北約早已承諾的行動,也在管制區裡夢見屬於雪布尼查的年輕面容。
阿依達奔波的無力與辛勞,即是小國於半島上舛舛歷史的其中一頁。在片中與她來往的人們,都代表了深陷連年衝突的每一方,聯合國的部隊駐紮於此,卻盼不到遠方馳援,身處在西歐、美國、亞洲的國家們,看似深陷其中但實為遠觀戰火,一旦非關自身利益,人權大旗便早早降了下來;身在管制區的軍人,真正與雪布尼查的居民生死與共,他們處於權力的中介,必須聽命於遠方戰鼓,比起平民,他們的生命卻又多了一層保障。
「戰爭結束後,你要去哪裡?」
「去下一場戰爭。」
阿依達與軍官抽著菸,一個望著總會結束的戰爭,一個望著世上一個又一個被點燃的沙場,這是屬於聯合國、軍人,以及當地平民之間,無以為繼的和平之光。
阿依達的丈夫與兒子,正是這場屠殺事件中最首要的受害者。穆斯林被塞族軍人所仇恨,而「男人」又被視為擁有傷害、殺戮的能力,不論是老邁的身軀,抑或年輕的靈魂,都葬身於槍響之中。8000 多名男性死於「雪布尼查大屠殺」,是二戰後最為嚴重的種族屠殺事件,而悲傷的是,兩方之間並不存在理解的可能。至今依舊有部分人視當年的屠夫為英雄,那或許是一種難以名狀的仇恨,「種族」與「信仰」不過加速標誌了敵方而已。當旁觀者以困惑或憤怒的口吻要求扣下扳機的人們停止殺戮,總會聽到他們的背後早有一段被殺戮的故事,而這樣的我們,又如何能說出「冤冤相報何時了」這樣事不關己的勸說?
當人的名字被以「波士尼亞人」、「塞爾維亞人」、「穆斯林」、「東正教徒」等概括性地取代,人們在意識裡把他人「集中」、「單一化」了。他們從前可能甚至親如家人,或曾經同窗,但那也都成了歷史。阿依達在管制區外見到了過去的學生,他成了塞族軍隊的一員,隔絕他們的並不是管制線,而是一旦劃分敵我,就再也不存在共感的可能。
片中出現了非常諷刺的一幕:塞族軍隊穿過管制區外的民眾,進到了管制區中,並以戲謔的態度向管制區內的人們發放麵包。波士尼亞人被管制線一分為二,反倒是塞爾維亞人穿過了這道防線,同時接觸到內、外的波士尼亞人,而設下這道防線的「聯合國」,把兩者分開,卻又放行塞族,使兩者接觸。最後聯合國棄守管制區,放棄了幾萬人的生命。從一開始,他們便掌握了平民的生死,他們被如此大的權力所支撐,卻沒有帶來和平。
這些人們望著的,不過是那些被明定於《世界人權宣言》中的基本人權: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不因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而有區別,享有生命、不被奴役、拘禁等等。《世界人權宣言》原是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省,然而在 1995 年的巴爾幹半島上,卻發生了二戰以來最慘烈的種族滅絕事件,更加諷刺地證明了:生為大國的國民,才自由,才享有生命,而小國人民的生命與自由都是被施捨的,當他們足以使天秤的一端沉沉落下時。
導演經常由正面拍攝這些角色,當他們直直地瞅著前方,彷彿打破第四道牆般,傾訴戰爭帶來的傷害。片中有兩次正面拍攝一張張臉的畫面,一是阿依達的夢中,眾人跳著舞,一一映入觀眾眼簾,二是透過攝影機移動,將表演中的孩子的臉一一收入。前者代表了過去,後者代表未來。祥和的時光已經不再,那麼未來呢?這些孩子有些來自劊子手的家庭,有些來自受難者,他們長大後,將為這塊土地帶來哪些改變?這麼多年過去,轉型正義尚未落實,受難者家屬心底的傷口也不可能癒合,他們能不再被歷史的暗影所糾纏嗎?當他們凝視鏡頭,是控訴強權的冷漠,還是希望人們永誌歷史?
《阿依達的救援行動》瀰漫著焦急與無力,阿依達總是跑著,但情況依舊停滯,甚至直到今日,那些未解的難題依舊牽動半島上潛藏的引信。男人們死去,女人與孩子們被留下,孕育著下一次的戰火與和平,加害者與受害者的孩子共存在這個國家中,他們該如何正視傷痛,如何與過去和解,是屠殺經過 20 多年後,身處於此的人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全文劇照提供:ifilm 傳影互動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父親》給出了無可比擬的經驗,即是,記憶原來是一幢密閉的牢籠。與記憶絕對為敵的,不是遺忘,而是虛假的記憶。如同記憶,虛假的記憶也能兀自繁殖增生,可只是它的依據是浮動的、甚至是空無的,它並非一套平行的秩序,而只是亂長但結實的柵欄,人被更深更絕望地圍困其中。
可以說,這部片體現了電影的聲效工業與音效剪輯的擬真、與共情「感知的同理」的驚人之處,全片不是用主客觀鏡頭區分,而是「主客音效」不斷切換、轉換。當他可融入、可維持「一切如常」幻想時可浸入、「回返」與常人共有的音場,但當他感受到「異物感」──無論自己之於周遭,或周遭之於內心世界──時又抽離⋯⋯
非人的存在,迫使我們對於人性進行全新的理解:當代、21世紀的災難──不論是如爆炸與性暴力等外在物理性的、如腦傷等非理性的,或是對於特定族群的排他暴力──究竟如何摧毀人性並形成非人?我們必須承認他們已經被摧毀,同時將非人視為全新形式的主體,並將我們帶往最終的問題:人類的狀態正在發生變化,我們該怎麼辦?
《真愛每一天》蘊含了人世間無比美好的事物與哲理,關於親子關係、手足之情與夫妻相處云云諸多無解難題的理想境界。所謂淡極使知花更豔,在現實的拉扯之下,還有一部電影可以舒緩生活痛感,柔軟渴望未來,展現人間的美麗與希望,不應尋找一個更聰明的方式面對人生,而是踏實學會愛、學會知足、學會甘之如飴⋯⋯
也許,在《花漾女子》中,所謂關於女人的承諾是:即使這是一顆破碎的心、一份會帶來疼痛的愛,但親愛的朋友,因為我愛你,所以我帶著它。正是世上有著愛女人的女人,所以悲劇不再只是單一的場景,而成為貼身的收藏,有了歸依。
韓語、英語交雜的生活,是習慣,也是偏執,血液裡那股濃烈氣味,代表自己曾經居住大半輩子的故鄉,而這樣的氣味在移民之後逐漸淡去,甚至必須自我掩埋。人們為了融入異地,多所隱藏,因為過去生活不甚美好而移居,卻又相信自己骨子裡的民族性得以讓自己在異地做出一番事業,在割捨與緊握之間,他們迷失了自己⋯⋯
《父親》給出了無可比擬的經驗,即是,記憶原來是一幢密閉的牢籠。與記憶絕對為敵的,不是遺忘,而是虛假的記憶。如同記憶,虛假的記憶也能兀自繁殖增生,可只是它的依據是浮動的、甚至是空無的,它並非一套平行的秩序,而只是亂長但結實的柵欄,人被更深更絕望地圍困其中。
可以說,這部片體現了電影的聲效工業與音效剪輯的擬真、與共情「感知的同理」的驚人之處,全片不是用主客觀鏡頭區分,而是「主客音效」不斷切換、轉換。當他可融入、可維持「一切如常」幻想時可浸入、「回返」與常人共有的音場,但當他感受到「異物感」──無論自己之於周遭,或周遭之於內心世界──時又抽離⋯⋯
非人的存在,迫使我們對於人性進行全新的理解:當代、21世紀的災難──不論是如爆炸與性暴力等外在物理性的、如腦傷等非理性的,或是對於特定族群的排他暴力──究竟如何摧毀人性並形成非人?我們必須承認他們已經被摧毀,同時將非人視為全新形式的主體,並將我們帶往最終的問題:人類的狀態正在發生變化,我們該怎麼辦?
《真愛每一天》蘊含了人世間無比美好的事物與哲理,關於親子關係、手足之情與夫妻相處云云諸多無解難題的理想境界。所謂淡極使知花更豔,在現實的拉扯之下,還有一部電影可以舒緩生活痛感,柔軟渴望未來,展現人間的美麗與希望,不應尋找一個更聰明的方式面對人生,而是踏實學會愛、學會知足、學會甘之如飴⋯⋯
也許,在《花漾女子》中,所謂關於女人的承諾是:即使這是一顆破碎的心、一份會帶來疼痛的愛,但親愛的朋友,因為我愛你,所以我帶著它。正是世上有著愛女人的女人,所以悲劇不再只是單一的場景,而成為貼身的收藏,有了歸依。
韓語、英語交雜的生活,是習慣,也是偏執,血液裡那股濃烈氣味,代表自己曾經居住大半輩子的故鄉,而這樣的氣味在移民之後逐漸淡去,甚至必須自我掩埋。人們為了融入異地,多所隱藏,因為過去生活不甚美好而移居,卻又相信自己骨子裡的民族性得以讓自己在異地做出一番事業,在割捨與緊握之間,他們迷失了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等待在夜裡被捕》是一本討論新疆維吾爾地區的種族滅絕的回憶錄。作者塔依爾用著平靜的語氣,敘述著維吾爾人在中國恐怖統治底下,被官方各種抹黑與貼上標籤,以極端宗教思想、民族分離主義與暴力恐怖等原因,受到打壓、逮捕,甚至被送去「教育」。 ╻我們與新疆的距離 作者塔依爾當初用維吾爾語書寫回憶錄,如今
Thumbnail
後來決定用卡車將喇嘛們一車一車地拉至刑場,每周會進行一至兩次集體處決。
Thumbnail
     石窖內充滿刺鼻的血腥味及腐肉氣息,牆上火把搖曳暖黃光源,似悲憫般,映照濺滿牆面的深褐色陳血,滿地狼籍的零碎肉屑與殘骨。   滴答,滴答。   濃稠的豔紅滴在被關押者的心頭上。   嗚咽仍不停溢出,慘嚎仍不停迴盪,刑房執掌者依舊忠實執行貝薩斯所下的命令。   落難的貴族,命,也不
Thumbnail
我再次從這些藝文作品中看見了自由的可貴,失去自由進而失去姓名與性命,連眾人的共同記憶都要迫於陪葬。當安東尼奧帶著僅存氣息被拖到廣場,士兵們讓鎮民燒掉與他相關連的小書,這一舉止絕不是僅為了嚇阻,而是要將安東尼奧這個人從歷史上抹去。極權體制意味著全面掌控,連死亡都要從古至今死的透徹
Thumbnail
  阿法瓦納高高在上的望著她,判讀她話裡的真實性。   在阿法瓦納眼裡,桑蒂亞口中的傷害,和他理解的殺人是畫上等號的。
Thumbnail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的主題曲 辛德勒的名單,大概是我少數看了覺得好看但真心不想再看第二次的電影,全片以黑白影像方式呈現,一直到小女孩跑上山丘,才出現那一抹紅衣的顏色,除了提醒人類的殘忍,但也象徵著那一股希望。 但卻是很多猶太人永遠等不到的釋放。 在翻看辛德勒的回憶錄時,戰爭結束後,即使在他救了那
Thumbnail
  「殺害兒童就是你所謂的正義嗎?」-《冥王》   以哈戰爭迄今至第48天,昨日(10/22)雙方終於達成休戰協議;哈瑪斯以50名人質,交換以色列監獄的150名巴勒斯坦婦女與兒童,雙方休兵4天,後續每多釋放10名人質就延長一天。在談論《冥王》前,先簡單認識一下以哈衝突: 1. 1
Thumbnail
黑甲山是新疆烏魯木齊西北部一處穆斯林社區,中國官媒體曾報導該地「地處郊區,流動人口多,社會治安混亂。」這塊四周圍繞著高樓大廈的不尋常之地,居住著曾對城市榮景有所盼頭的20萬維吾爾移民,往表面看,這地方破壞了經濟起飛的都市文明景觀—「落後」又「貧困」;往深層看,它是恐怖主義與極端分子滋養的溫床。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加薩走廊的衝突,以及敘利亞難民問題所引起的人道危機,反思國際社會對不同人道危機的不同態度。文章分析了國際法院裁決以色列對加薩的種族滅絕,以及敘利亞庫德男孩艾蘭·庫迪溺斃一事,呼籲以色列和歐美等國家放下雙重標準,對人道危機採取正義的立場和行動。
Thumbnail
猶太大屠殺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公眾對此事件的認識可能存在誤解。《血色大地》的作者史奈德,透過跨國視角的,揭示出殺戮悲劇真正的根源和原委,引領讀者重新認識曾經被德蘇極權生殺予奪的東歐,與複雜的受難者群像。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等待在夜裡被捕》是一本討論新疆維吾爾地區的種族滅絕的回憶錄。作者塔依爾用著平靜的語氣,敘述著維吾爾人在中國恐怖統治底下,被官方各種抹黑與貼上標籤,以極端宗教思想、民族分離主義與暴力恐怖等原因,受到打壓、逮捕,甚至被送去「教育」。 ╻我們與新疆的距離 作者塔依爾當初用維吾爾語書寫回憶錄,如今
Thumbnail
後來決定用卡車將喇嘛們一車一車地拉至刑場,每周會進行一至兩次集體處決。
Thumbnail
     石窖內充滿刺鼻的血腥味及腐肉氣息,牆上火把搖曳暖黃光源,似悲憫般,映照濺滿牆面的深褐色陳血,滿地狼籍的零碎肉屑與殘骨。   滴答,滴答。   濃稠的豔紅滴在被關押者的心頭上。   嗚咽仍不停溢出,慘嚎仍不停迴盪,刑房執掌者依舊忠實執行貝薩斯所下的命令。   落難的貴族,命,也不
Thumbnail
我再次從這些藝文作品中看見了自由的可貴,失去自由進而失去姓名與性命,連眾人的共同記憶都要迫於陪葬。當安東尼奧帶著僅存氣息被拖到廣場,士兵們讓鎮民燒掉與他相關連的小書,這一舉止絕不是僅為了嚇阻,而是要將安東尼奧這個人從歷史上抹去。極權體制意味著全面掌控,連死亡都要從古至今死的透徹
Thumbnail
  阿法瓦納高高在上的望著她,判讀她話裡的真實性。   在阿法瓦納眼裡,桑蒂亞口中的傷害,和他理解的殺人是畫上等號的。
Thumbnail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的主題曲 辛德勒的名單,大概是我少數看了覺得好看但真心不想再看第二次的電影,全片以黑白影像方式呈現,一直到小女孩跑上山丘,才出現那一抹紅衣的顏色,除了提醒人類的殘忍,但也象徵著那一股希望。 但卻是很多猶太人永遠等不到的釋放。 在翻看辛德勒的回憶錄時,戰爭結束後,即使在他救了那
Thumbnail
  「殺害兒童就是你所謂的正義嗎?」-《冥王》   以哈戰爭迄今至第48天,昨日(10/22)雙方終於達成休戰協議;哈瑪斯以50名人質,交換以色列監獄的150名巴勒斯坦婦女與兒童,雙方休兵4天,後續每多釋放10名人質就延長一天。在談論《冥王》前,先簡單認識一下以哈衝突: 1. 1
Thumbnail
黑甲山是新疆烏魯木齊西北部一處穆斯林社區,中國官媒體曾報導該地「地處郊區,流動人口多,社會治安混亂。」這塊四周圍繞著高樓大廈的不尋常之地,居住著曾對城市榮景有所盼頭的20萬維吾爾移民,往表面看,這地方破壞了經濟起飛的都市文明景觀—「落後」又「貧困」;往深層看,它是恐怖主義與極端分子滋養的溫床。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加薩走廊的衝突,以及敘利亞難民問題所引起的人道危機,反思國際社會對不同人道危機的不同態度。文章分析了國際法院裁決以色列對加薩的種族滅絕,以及敘利亞庫德男孩艾蘭·庫迪溺斃一事,呼籲以色列和歐美等國家放下雙重標準,對人道危機採取正義的立場和行動。
Thumbnail
猶太大屠殺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公眾對此事件的認識可能存在誤解。《血色大地》的作者史奈德,透過跨國視角的,揭示出殺戮悲劇真正的根源和原委,引領讀者重新認識曾經被德蘇極權生殺予奪的東歐,與複雜的受難者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