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1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週無料看護

這是算是一趟自我的修行,十幾年的好友,最後在臉書上還是寫錯了魯的名字(我家愛犬),說實話,還是失望的,雖然原本就知悉他的模樣。
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的行動,表面上是為了對方,但是可能絕大部分都是為了自我感覺良好,填補著自信心和安全感的無底洞,或是在付出的天秤上,期待著回報,無論是情感上或是物質上的回報,都是一種勒索,要逃出這樣的誘惑和想法,真的很困難。
照顧魯從未出現過的壓迫感和情緒,照顧人卻出現了,也許是魯從未要求自己作什麼,但是人卻總是源源不絕地傳達自己的欲求,明明自己能給,但是卻感受到了痛苦,這是為何呢?那些痛苦是這樣熟悉,在工作上更是屢見不鮮,滿足要求時,總是被提及自己的不完美、不足和缺失,對自己評價和觀感,建立在自己滿足要求的能力上,起起落落中,產生了無法平息的焦慮感和抵抗。
認為那些要求和不滿,都是一種對自己的攻擊,漸漸地變得失去耐心,逃避付出,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
德蕾莎修女曾說:「給至成傷。」
其實有點悲傷,在與人的互動中,只要一絲未獲得預期回應,就會感到受傷,那是因為「這就是人」,人被造得需要彼此索求和依賴,也在這樣的關係中,獲得滿足和愛,如果聯結是正向的,那就會互相傳達愛的能量,但是在世界上,這樣的聯結往往很短暫和脆弱,人都會因為需求改變、沒有被對方滿足,因此拒絕付出,而失去與他人的聯結,有人變得悲觀厭世,在情感上離群索居,拒絕或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或是轉向尋找宗教的慰藉,也許「沒有人無私的愛你,但是神可以」,從對人的依賴,改而對神,從對人的期待,改而對神,未曾思考過,是否無條件的愛過自己呢?如果自己不夠好或有缺點,自己仍然能愛著自己嗎?自己與自己的聯結又如何呢?
對於人,總是有所期待,對於自己也是,這些細小微隱的欲望和心靈不適,更應好好地分辨和安放,對於自己應是和他人應是,都應更加坦誠並放下,承認包容自己和他人的不足和不完美,慢慢找回自己的力量,成為自主的發光體,而不需要燃燒外界的薪火,依賴他人回報來成為能量。
如果能夠達到這樣的境地,愛不會成傷,給也不會
別人看不見你真實的模樣,不理解你,也許因為他們總是專注在自己身上,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放下自己,別擔心自己,自己一直都會很好,放下對報償的渴望,那些不滿足的心情會蒙蔽自己和真實的世界,抬頭起來,看看世界,看看別人,看看他們的陰晴圓缺,喜怒哀樂,欣賞然後微笑。 Enjoy it.
最近體會到這樣的課題,應該是我目前的人生最重要的事,人生的練習場總是充滿了各種體驗,真的需要好好思考一番,對這些練習的機會,非常感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