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報表上,消費者只是一個數字,你可以用理性邏輯去訴說產品的優缺點去解決理性消費者的需求;但還有一部分人是所謂的感性消費者,他/她可能不在乎商品是否昂貴,但卻一定在乎商品背後的品牌是否能夠打動他/她,而這也是行銷人的責任—為品牌注入靈魂。
感性行銷的例子可以去YT搜尋Kingston的系列形象廣告,裡面沒有提到他們產品的任何優缺點,在無法得知他們具體銷售數據的情況下,我還是可以肯定的說,這對他們日後銷售轉化率是有一定幫助的。
正所謂「平時要練功,打怪才輕鬆」,對於剛轉換跑道來到電商行銷的人,這篇會分享給你/妳們我平常會吸收、思考觀點的一些網站資源,以及我如何培養「理性腦」與「感性腦」的方式。
理性腦
我平時會有固定瀏覽的內容網站,一方面是吃飯、休息或無聊時,若是沒有看點東西就會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我也是開始寫文章的人,多去看別人如何闡述觀點,如何安排文章的結構與節奏,這些都是很珍貴的輸入。
在理性腦的培養上,最重要的部分是思考。對於認同的觀點,可以試著提出幾點去反駁;對於不認同的觀點,也試著提出幾點去認同。比方說,我讀過施昇輝老師的《零基礎的佛系理財術》,裡面提到不要去「預測市場」,為了挑戰這個觀點,我去閱讀了強調技術面投資的《社畜的財務自由計畫》,這部分感想在本文中不會提到,畢竟寫下去後文章主軸會跑掉,但我想強調的是,在正反兩面觀點碰撞最激烈的地方,那裡才是寶藏所在。
以下分享其中幾個我認為不錯的內容網站👇
感性腦
在做行銷時必須認知到消費者是人,也會有對於情感上的需求,尤其在行銷3.0中就提到,品牌需要與消費者產生共鳴。我們無法準確到了解每一個人想要的是怎麼樣的情感需求,但是我們可以從熱門的影視作品或文學作品觀察到一些端倪,例如之前流行的《當男人戀愛時》,那陣子可以觀察到大多數人的口頭禪都多了一個詞「啥款」,但試著更深入思考可以發現,「阿姨試著介紹自己兒子給女主角」、「男主角台味的口音、行為」,從這些可以窺探到,最主要打動消費者的其實是文化。
當你的商品主要TA(目標客群)是日本人時,你需要了解日本文化;當你的商品主要TA是歐洲人時,了解歐洲歷史也會有所幫助。在了解各地主流文化、次文化的同時也要注意的是,目前跨國交流越來越頻繁,文化與文化之間的藩籬越來越薄弱,只了解單一文化有時仍會感到侷限,所以又回到我之前提過的方法—廣泛閱讀。
以下是我近期會瀏覽的網站👇
總結
這只是一部分,還有很多優質的內容網站值得大家去探索,如投資相關的市場先生、SEO相關的Harris先生,我從這些閱讀的過程中吸收到了很多能量。在行銷如此活化的概念下,廣泛閱讀是我認為剛入這領域的人最快武裝好自己的方法之一,希望分享這些能夠對剛進入行銷領域的你/妳們有所幫助,也期許自己能夠在許多前輩文筆的滋潤下,去回饋給更多人。
在利用文化去製造共鳴的人當中,有一位是我覺得很酷的作者,大家可以搜尋二師兄,風格相當特別,在他的著作《台灣異聞錄》中,我相信大家可以理解到為何文化可以讓人產生一定程度的共鳴,我是太陽系居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