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4/3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職場20】沾染商業氣息的發表,還有多少學術自由?

在教育產業中,許多教育/科技/諮詢公司的主要客戶其實就是各級學校,而在高等教育行列中的學校學院裡 (大學、研究所、甚至一些中國的高職院校),有不少管理者、職員 (沒錯,真的是職員,但外界可能會以老師來稱呼他們)、教師會有升等 (或叫做評職稱) 的壓力。
目前華人國家中,要想升等,學術發表量依然是相當重要的一項評分指標 (不是說品質不重要,而是在仔細審查品質前,數量就是不少人參考的依據,有時候還不小心變成唯一依據)。若能在 SSCI/SCI/EI 等著名的學術索引資料庫中的刊物上發表一些研究成果,就可能有更大的機會順利升等,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以及更優渥的薪資、更多其他的收入機會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在大學試圖生存下去的人,如果不具備良好的學術素養與尊重專業的態度,即便發表得再多、經費拿得再多,他的價值與形象會是專家學者、論文製造機、亦或兩者都是?對於學生、學校、社會的貢獻是什麼?話說回來,這應該是一個大學中,培養未來人才的專業人士嗎?如果你的孩子要讀大學、研究所,你願意讓這樣的人指導她/他嗎?
然而,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供銷,學術研究、論文發表也難逃被沾染商業氣息的命運。現實中,有些公司企業確實具備相當專業的科學研究能力、設施設備、團隊人才,甚至有時候比某些在大學任教或任職的老師,有更豐富的研究執行和發表成功經驗。
試想一下,學校提供環境場域、真實課程、師生人員來蒐集數據,公司提供研發人力、平台工具、來執行研究,雙方能在合情合理的合作下,透過某些專案項目取得雙贏的成果,那也許是比較好的情況。
BUT,事情往往沒有想像中這麼簡單完美。
有句話這麼說「有錢的是大爺」,有些學校客戶仗著自己手上看似可以揮霍的資源 (最源頭可能都是納稅人的錢啊),在銷售業務的面前擺弄,就好像在驢子頭頂上掛紅蘿蔔一樣,等同於掐住他們的脖子,威脅用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交易,變相壓迫你們為他們個人的職業發展做出無私的奉獻:「你不保證給我成功發表出去,就別想從我這拿到什麼什麼項目經費」或是「我都在什麼什麼項目幫你一把了,你們給我發了幾篇又怎麼樣?」
人都有私欲,這可以理解,不過做過頭就不好了。例如:研究設計你規劃,研究工具你開發,研究過程你執行,研究數據你蒐集,研究結果你分析,研究論文你完成,文章投稿你執行,投稿被拒你負責......
但是,如果成功發表了,對於研究主題沒有太多觀點、定不下主題,甚至對研究如何執行、數據如何蒐集、數據如何分析、結果如何解讀都說不上來的「乾爸乾媽」,最終得到了完整 credits、掛上了第一和通訊,而從頭到尾真正投入其中的研究者要往前掛一點還得苦哈哈溝通協調。
等等... 有沒有覺得哪裡怪怪的?其實類似案例不勝凡舉,以上描述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XD
也許對某些人來說,這根本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就是幾篇文章嗎?人家也給了我們一些好處啊?...... What? Wait, you serious?
學術研究能力不夠好沒關係,只要有心、態度正向、方法合情合理,遲早都能夠有所進步,也多少能有所成就和貢獻。但如果基本學術素養與道德過於淪喪,研究論文變成被商業利益綁架的籌碼,學術的自由還會有足夠的自由嗎?學術的獨立還能有充分的獨立嗎?
我覺得「學術」嚴格來說,也許不算是一種「特殊專長」,而比較像是一種... 處世的態度
學術人基於在大學或研究單位所提供、保障的學術自由中,得以深入探究社會中的過去問題、現況挑戰、未來議題,秉持著良知說出、寫出自己可以信服的理念與價值,進而使我們身處的環境和社會能有效演進、持續進化,邁向更好的未來
學界和業界,若能取得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 (不管是心理、生理、價值觀、財務、還是其他方面),有效結合彼此的資源與強項,我們依然抱有能 1+1 3 的雙贏或多贏期望。
只是,每個人都有不容觸及的紅線和底線,要怎麼做,都是一種選擇。而事實上,我們也都可以有所選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Dr. Soonlin 簡單人生研究院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