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書丹】從《被討厭的勇氣》看日記中的經驗賦予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賦予經驗意義,就像為過去時空套上濾鏡,今天用冷色系、明天用暖色系;掛上濾鏡是對當下時空的加法,卻是對過去時空的減法。」
《被討厭的勇氣》書中不斷地提到人際關係,但我被吸引的卻是關於目的論(teleology)與決定論(determinism),以及那一段對於過去經驗的討論。
決定自我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重點在於,並不是因為發生了這些事就一定有什麼樣的結果。我們是藉著「賦予過去的經驗什麼意義」來決定自己的一生。人生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決定要怎麼生活的,是我們自己。
一直以來我都有寫日記的習慣,不過卻越來越懶;細究原因,似乎可以甩鍋給智慧型手機的日趨方便與社群媒體的日益發達;只要拿起手機拍張照片、發個限時動態,就可以終結日前所經驗的事物,並且將它封存為一則幾秒鐘的貼文或動態,之後回看,覺得不錯的還可以揀選為「精選動態」。
#我想從「賦予經驗一個意義」這裡來說明
紀錄與回看影像的方式越來越方便,但似乎也越來越不再賦予它任何經驗。僅剩下影像的留存,而沒有經驗的賦予;那些依存在影像裡的,只剩下當下的感覺經驗,而經驗並沒有再被提煉或思考為某種意義。
#重要的或許不是方式
如果把日記以自畫像的概念來思考,文字、影像其實在某種層度上的功能與意義是跟繪畫異曲同工。那麼堆疊文字、拍攝照片與繪畫,都成為了自身在某種時空的切片。
當把日記視為自畫像的延伸,究竟會想再自畫像裡面看到什麼?再現那個時空的溫、濕度,還是再現當時的情緒,又或者是以當下時空再現過去時空而創造出的「第三時空」。
#作為濾鏡的第三時空是種加減法並存的狀態
第三時空是介於當下時空與過去時空的連結點,具有過去時空的所有感受,也有當下時空的經驗賦予,像是一個濾鏡(Filter),隨時可以往左滑、往右滑的切換,但不變的是那個影像與感受。
用具象一點的思考來比喻三個時空的身份與關係,大概可以比喻成:
  • 當下時空:相機
  • 過去時空:影像
  • 第三時空:濾鏡
這樣來說明,或許會更容易一點。加上濾鏡,對於相機本身是一個加法,實質上的確增加了一個具體的鏡頭配件,但對於影像來說就是減法,它將透過來的光過濾成自己需要的顏色。據此概念思考,當下時空藉由不一樣的經驗思考模式套加上無法改變的過去時空,使過去時空成為新的第三時空。
我是對的,就代表對方是錯的。當你這樣想的同時,已經從「意見的正確性」轉變成「對待別人的方式」。總之,確信「自己是對的」會和「這個人錯了」的想法連結起來,進而變成「所以我必須贏過他才行」這種勝負爭奪戰。完全就是權力鬥爭。
意見的正確性和勝負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的,那麼不管其他人的意見是什麼,都應該在這裡畫下句點。但大多數人會進入權力鬥爭中,想讓對方屈服,才會把「承認自己的錯誤」當成是「承認自己的失敗」。
回到書內哲學家與年輕人的談論,如果說目的論是上面所談的,用濾鏡創造出第三時空,那麼決定論或許就像是拿著相機直拍。這沒有對錯好壞高下的區別,就像有人喜歡吃原味,有人喜歡沾醬油吃的道理一般。
有人的日記是流水帳,有人的日記是散文,有人的日記是小說。
avatar-img
7會員
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i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少女」不單就是針對年齡上的界線劃分認定,在作者的筆下它是某種心理狀態或是行為表徵的代名詞。 在我看完書後發現,我反而較少注意到,或是留意那些少女情節的內心變化;更多的時候是在注意她藉由筆下的角色觀察社會的眼光,與控訴。
「這是一場aka里民大會的座談。」 座談開始直接開門見山談論,關於一個人對應三個碩大的、著名的、資源豐沛的等等場域,甚至一個人就代表一個雙年展?這樣的提問直接正面對決。
週末看展隨筆,就是將看過的東西記錄下來,然後整理看展時候想到的、坐捷運的時候想到的、回到家後才想到的、上網看評論想到的、看著因為疫情而有的直播座談會所想到的等,串在一起。不是藝術評論,只是類似於日記的心得寫作。
「少女」不單就是針對年齡上的界線劃分認定,在作者的筆下它是某種心理狀態或是行為表徵的代名詞。 在我看完書後發現,我反而較少注意到,或是留意那些少女情節的內心變化;更多的時候是在注意她藉由筆下的角色觀察社會的眼光,與控訴。
「這是一場aka里民大會的座談。」 座談開始直接開門見山談論,關於一個人對應三個碩大的、著名的、資源豐沛的等等場域,甚至一個人就代表一個雙年展?這樣的提問直接正面對決。
週末看展隨筆,就是將看過的東西記錄下來,然後整理看展時候想到的、坐捷運的時候想到的、回到家後才想到的、上網看評論想到的、看著因為疫情而有的直播座談會所想到的等,串在一起。不是藝術評論,只是類似於日記的心得寫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自我關注的是預測每種情況的結果,由於它過度專注外在世界,它的感覺完全脫離了99.99%的現實.事實上越是透過我們的感官去定義現實,這樣的現實越會成為我們的法則,因為我們把覺察放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現實。所以倘若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身體和物質世界上,被束縛在特定的線性時間中,那麼這就會成為我們的現實。
Thumbnail
朋友提到「轉念」,我對這個詞一直都有點抗拒。這個詞沒有完全錯,但很容易被誤用,錯用,以為只要「不要那樣想」就可以了。但我們都知道,很多時候我們理智上知道,但情感上就是做不到。 我比較喜歡丹席格的說法,「重新賦予意義」。 人對自己的生命經驗都會賦予一個意義,但我們(尤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在時間線中的迷惑和尋找迷幻的感受。文章提到了對於深度和廣度的對比,以及對於世界與自己之間的關係。透過解剖事物,作者試圖找出自己存在的地方,並追求動態的平衡。在時間的尖端,作者認為自己的真實自我存在,沒有人類社會中的低維元素,沒有追求與惋惜,也沒有過去和未來的重要性。
我們生命中無產出的時期彷彿漫無脫的,但在潛意識間,這些時光卻往往以最深遠的方式影響著我們 - 江逸夫 我們的時光 - 時間與光陰 我們經常說時間很寶貴,我們要爭取時間做有意義的事,但每人對「意義」的定義都不一樣。 我喜歡自己待在一角看看書本享受寧靜的時間,但有些人喜歡與他人相處,去旅行感受不同
Thumbnail
沒有命定,只有選擇。 我們的現在,是過去的選擇。 我們的選擇,也決定我們的現在、過去與未來。 用什麼濾鏡看生命,生命就顯化成什麼樣子。 業力,就是我們每一個當下的選擇。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了悟生命的原理,學習如何創造生命的體驗。 學會如何把力量拿回自己手中,這才是我們來到地球首要
Thumbnail
說到底,人要到底要花多少時間,才會甘心地相信「過去的就是過去了」,該要「忘了」的聯絡人,該在某一個時間點按下刪除而不是「通話」或「傳送訊息」?而這個意識,也決定了後來的故事走向,一旦人認清「現在的我都是過去我所做的所有決定而來的」就更能從不同的平行宇宙回到當下的時空,過著「這個宇宙」應該有的日子!
Thumbnail
從更高的視野看來,所有的情境都是正面的。更精確地說,情境沒有分成正面或負面,只是如其所是。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調和時間軸中的記憶的文章,探討瞭如何協調以某種格式記錄在時間軸中的祖先記憶,以及如何清除個人身體上的瘴氣及其印記,文章也提到了高振動力的飲食如何幫助清除更大的宏觀世界,以及關於粒子時間線和靈性修行的內容。
Thumbnail
逆思維並不是真的做反向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況。書裡看到很多的內容,是關於如何用理性但不咄咄逼人的角度,去處理事情、去處理跟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作者提到人們總是會有幾項緊握不放的工具「假設、直覺、習慣」通常讓自己困住的,是不是主要為這三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那麼不妨開始慢慢的去捨棄掉它們吧。
被討厭的勇氣整體來說他在說如何把決定權交在自己手上,他否定過去創傷經驗對現在自己的影響、自卑感是在為自己找藉口以及課題分離,如何不讓別人的行為影響自己的心態。 課題分離 這本書對我影響最深的是課題分離,書裡最一開始先探討怎樣是自由的人生,如何讓人生變得簡單,於是他給了一個前提是「人類大部分的煩惱
自我關注的是預測每種情況的結果,由於它過度專注外在世界,它的感覺完全脫離了99.99%的現實.事實上越是透過我們的感官去定義現實,這樣的現實越會成為我們的法則,因為我們把覺察放在哪裡,哪裡就是我們的現實。所以倘若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身體和物質世界上,被束縛在特定的線性時間中,那麼這就會成為我們的現實。
Thumbnail
朋友提到「轉念」,我對這個詞一直都有點抗拒。這個詞沒有完全錯,但很容易被誤用,錯用,以為只要「不要那樣想」就可以了。但我們都知道,很多時候我們理智上知道,但情感上就是做不到。 我比較喜歡丹席格的說法,「重新賦予意義」。 人對自己的生命經驗都會賦予一個意義,但我們(尤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在時間線中的迷惑和尋找迷幻的感受。文章提到了對於深度和廣度的對比,以及對於世界與自己之間的關係。透過解剖事物,作者試圖找出自己存在的地方,並追求動態的平衡。在時間的尖端,作者認為自己的真實自我存在,沒有人類社會中的低維元素,沒有追求與惋惜,也沒有過去和未來的重要性。
我們生命中無產出的時期彷彿漫無脫的,但在潛意識間,這些時光卻往往以最深遠的方式影響著我們 - 江逸夫 我們的時光 - 時間與光陰 我們經常說時間很寶貴,我們要爭取時間做有意義的事,但每人對「意義」的定義都不一樣。 我喜歡自己待在一角看看書本享受寧靜的時間,但有些人喜歡與他人相處,去旅行感受不同
Thumbnail
沒有命定,只有選擇。 我們的現在,是過去的選擇。 我們的選擇,也決定我們的現在、過去與未來。 用什麼濾鏡看生命,生命就顯化成什麼樣子。 業力,就是我們每一個當下的選擇。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了悟生命的原理,學習如何創造生命的體驗。 學會如何把力量拿回自己手中,這才是我們來到地球首要
Thumbnail
說到底,人要到底要花多少時間,才會甘心地相信「過去的就是過去了」,該要「忘了」的聯絡人,該在某一個時間點按下刪除而不是「通話」或「傳送訊息」?而這個意識,也決定了後來的故事走向,一旦人認清「現在的我都是過去我所做的所有決定而來的」就更能從不同的平行宇宙回到當下的時空,過著「這個宇宙」應該有的日子!
Thumbnail
從更高的視野看來,所有的情境都是正面的。更精確地說,情境沒有分成正面或負面,只是如其所是。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調和時間軸中的記憶的文章,探討瞭如何協調以某種格式記錄在時間軸中的祖先記憶,以及如何清除個人身體上的瘴氣及其印記,文章也提到了高振動力的飲食如何幫助清除更大的宏觀世界,以及關於粒子時間線和靈性修行的內容。
Thumbnail
逆思維並不是真的做反向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況。書裡看到很多的內容,是關於如何用理性但不咄咄逼人的角度,去處理事情、去處理跟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作者提到人們總是會有幾項緊握不放的工具「假設、直覺、習慣」通常讓自己困住的,是不是主要為這三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那麼不妨開始慢慢的去捨棄掉它們吧。
被討厭的勇氣整體來說他在說如何把決定權交在自己手上,他否定過去創傷經驗對現在自己的影響、自卑感是在為自己找藉口以及課題分離,如何不讓別人的行為影響自己的心態。 課題分離 這本書對我影響最深的是課題分離,書裡最一開始先探討怎樣是自由的人生,如何讓人生變得簡單,於是他給了一個前提是「人類大部分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