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4|閱讀時間 ‧ 約 17 分鐘

婉約為美德,緣何?為何?

  
身為華人,雖然並不是大國的那個,但我身上流淌的血液,也曾經是他人口中的炎皇子孫的後代。   這次我們討論的不是愛國或是進步,不是西化或守本,只要來討論,深植在我們這樣的華人心中的個性:委婉。   在我們被社會化的過程,我們學會一種表達方式,可以在不顯露出自己的底,或是真實感受的情況下,去表達尊重,或是嫌棄,這就是這種說話時,有意將自己真正想法掩蓋的行為,它的形式可以是:客套、禮貌、謙虛、理直氣壯、附知識性的、婉約,或任何理由。   我們先講,我們華人自古在文化當中的美德,就是在表達上都是委婉敘事,重視意境,從早期文學就看得出來,古人喜歡用自然現象、景色或是規律去表達心境,並且在信仰上也是如此,像是道家就是遵從自然律為最高的存在,不可撼動。 而我們以文學的風格來講,因為語言、文字這二者其實能夠明顯的看出民族特性,所以如《期望得到認可的模仿》提到的,英語使用者、日語使用者、梵語巴利語越語等等,乃至我們自己的母語,都有包含自身的民族特性。   東方文學在表達上,大致上是兩個層面:   (一.)以簡馭繁   顧名思義,是以簡單的文句詞彙表達複雜或龐大的意思,因為符號過多不便記憶、表述和思考,而且發音也有限。而漢語系統與意象思維相適應,其要素和結構相對簡單,所以可以理解為詩句,或是古人的說話方式,甚至現代某些人的說話方式,含糊、具畫面感、理想性等等,像是漢傳佛法都喜歡描述天道之華美,證果之殊勝等等,這種都是受到這種文字、語言風格的影響,簡單的字句可以有很多解釋空間,也就是說,寫的人自己想到的可能很多,或者實際上是什麼什麼,但是他說出來的話很簡單。某種層面來講,以簡馭繁是一門學問,因為在接受到世界現象上的複雜時,隨之而產生的話語字句,也要包含了各種變化與可能。   (二.)顯隱相成   「顯」是指漢語在表達上,具備能夠正確表達意義的語言系統,不會產生太多岐意,或引導至錯誤意義,導致理解困難。「隱」是指在表達正確的同時,也能夠包含為說表達出來的,能指在確定地表達所指的同時,還潛藏着許多其他的信息。這些信息儘管不屬於所指的範圍,但卻能夠引發相關的合理的聯想和想像,以推進對指代對象或其他相關對象更為豐富的瞭解和感受。   以上特點會使語言很有趣,多變不僵硬,而華語這樣的變化,很重要一部分是來自它的構成方式,因為大部分都是來自自然的現象,氣候變遷,日升日落,花開花謝,在以前那個純樸的時代,沒有科技也沒有電子產品,對於人來說,最能親近的就是大自然,因此語言系統的構成是大多是採取自然「意像」,它不對現象作定格、分割和抽取,而是要儘量保持現象的整體性、豐富性和流動性。它不是要到現象的背後去尋找穩定性和規律,而是要在現象的自身之中找到穩定性和規律。   而這樣的語言系統,也給華人的文化做為一個方便的工具,也就是這種含蓄表達有了背後的道理與依據,那就是儒道觀念的載體之一。   我們以儒家來說,重視權威與控制、主從關係,像是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內聖外王,相信人性發展到極致就成為「聖王」。儒家對於統治者的期望是仁君,那對於個體的觀念,則是認為為人應該培養品格,修身養性個人最基本的功課,君子培養個人品德,是對自己負責,不求他人的稱譽,並當隨時反省過失,嚴格自責,剛毅進取,自強不息。   而在對於群體個體的觀念上,是與西方最不同的。個體並非完全獨立,而是相互依賴,形成關係網絡;同時個體仍有自主行動的空間,除了與家人外,能自由決定是否與他人建立人為關係,不同於西方的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特色跟個別差異,在儒家觀念當中的五倫即表達了,以前到現在華人都會重視的地方: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   可見儒家具有強烈的入世性格,並不將理想寄託在彼世或彼岸,而要在人間實現理想,具有強烈的託付與使命感,不會拒絕人群脫離社會,儒者必須投入群體,不單求個人的救贖,對家庭、社會、國家甚至整個世界都負有責任。儒家認為國是家的擴大,統治者應像父母一樣關懷子民福祉。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儒家的觀念裡面,就算不像古代人有那麼明確的民族意識,或者沒有領導者的情壞,也回在個人的品德上做修練,為了能夠撐起一個仁義的型像,必須在外在展現中,避免讓人覺得自己不是君子,而為了這個目的,形成了我們性格與表達上的委婉,當然直白來講就是-欺騙。   因為語言特性,加上我們自己的民族觀念,我們認為待人處事上的態度,不可太過直白,讓人或自己沒有面子,本來在以前,委婉可以是提醒或是尊重,但也包含隱藏自己裸露的真是想法。而因為這種保留顏面的習慣,我們在後來很多事情的交流,以往都是在做表面功夫。   在華人文化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價值觀,就是讀書至上,因為以前人必須透過讀書,才能學習治人治國之道理,所以這個規則就持續到了現代。   我們一點都不陌生這句   「將來沒讀書就會變成乞丐,你要當乞丐嗎?!」   這可能會是我們小時候,避之唯恐不及的東西,我們那時候,除了不想要自己變成父母口中嫌棄的低階職業工作者,也學會了甚麼工作跟身分叫做「有用」、「有價值」、「體面」,好像社會只有靠讀書人才能撐起一樣,這算是民族個性的一個附作用。當然,我認為這也並不是這個文化才唯一有這樣的問題,因為現在的學歷制度,不也是從國外引進的?   不管東西方,都認為對方的文化信仰沒有理,倒是兩個都是一樣的好面子。   而且我們有部份衡量價值的標準是學外國來的,因此,這種功績主義普及在這個世界上,階級是不可能沒有的,因為人們就是需要這樣,去突顯優劣與價值,以達成目的。   那麼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就是:為什麼這種目的,其實很難被攤開來講。   首先,我們自己的社會化,會導致我們形成不同方面的分別心,我們有一套自己衡量人的價值的價值觀,什麼行業我們看的起(或者說會當成競爭對手好了,哪還尊敬),什麼特質的人,我們會覺得怪,什麼長相的人,叫美或醜。這些很多細節、零碎的標準讓我們程度重或輕的,看不起某些人。   但是,我們理解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怎麼可能只有某些類型的行業有價值?怎麼可能只有能拿學歷的人有價值?怎麼可能只有拿名牌的人有價值?怎麼可能只有有朋友的人有價值?怎麼可能只有跟風的人有價值?   而且以儒家的「禮」來講,我們這樣就是重視規律與禮儀的思想,長幼有序就是一種規範、禮儀,相比強調非攻的墨子,儒家思想還是負對立心,也因此現在我們重視這種出身尊貴與否。  我們以為的有價值,只是因為我們看不到不同人的付出,我們看不到我們依賴他們的地方,我們看不到他們我們比不上的地方,就算發現了,也會用所謂「進步」、「道德」的觀念去掩蓋,自己做不到他們那樣的辛苦,做不到他們的大量。   我們太常聽到這些要求別人的理由了,諸如像是出路或是生計,但實際上,就算擁有學歷,也未必能夠按著發展;而有些東西,學校是不會教的。而且活下去若是目標的話,那麼早就有各種意義上,及實際上的活下去的方法了,又何必堅持一條路呢?   那在自主學習的情況下學會,跟在學校學會,有甚麼不同?   當然,這些事情有時候身在體制中,也通常未必能夠想清楚,而這順服規則的目的,無非是要向身邊的人,證明自己的價值,那為什麼不直說呢?為什麼不承認重視成績鄙視浪子,就是為了逃避自己不能承擔呢?為什麼要用什麼國際觀、實際問題、道德跟任何冠冕堂皇的道理掩蓋呢?   這就要講回來,我們含蓄的性情,很多事情都不明說,那目的是什麼?治人治國,為人君子的目的是什麼?其實我們文化中的思想學派,及思想家,有許多種,像是被稱科聖的墨子,給人超脫感的老子,但以現在來講,儒家這種重視「外在」禮、仁的思想,在國民心中的佔比還是較大的,因為不管如何,人啊,還是都會為了掩蓋自己的目的,去用各種新穎的名相,掩蓋他不過是想要控制,人心都能夠依著照做,不管是用「民主」、「禮義廉恥」、「道德」、「人性」、「人權」。   當然,我們不能說這些東西是不必要的,因為世界依著它而轉已經不知多久了,在無量無邊的過去,超越我們能夠理解的時間,跳脫我們能夠想像的世界,這些規律或許一直都沒有消失,但問題是我們一向不會表明堅持這些東西,背後是否在隱藏什麼。      我們裝出來的善,不代表內心光明磊落。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零碎的提到佛法的三個時期:有人證果的「正法」,少人證果的「像法」,無人證果的「末法」,這三種時期法的純粹度隨之遞減,而能夠按照正確方法修行的人自然也少,因為同時期還會有似佛法而非佛法的教導存在,誤導眾生。   而以我們歷史的角度,或者說是印度大眾部的角度來講,總共只有1500年,分別正法500,像法500,末法500,可謂非常短暫,因此大眾部會大為推廣現在的時期處於末法,希望更多人趕緊跟他們學習。   但這當中有些奇怪的是,實際上,上座部佛教的佛法住世時期,並不是只有1500年,而且現在的時期,用末法的條件來看,也不是末法;上座部中,佛法住世的時間,是5000年,對於“住世正法”,在《長部義注》中提及正法將住世五千年: 「以得達無礙解者住立一千年,以六通千年,以三明千年,純觀者千年,以巴帝摩卡住立千年。」   南傳上座部佛教所說的住世正法是從教理、修行與證果三個角度來說的: 1.教理: 上座部佛教相信三藏聖典、佛陀的言教還在。 2.修行:現在上座部佛教還有係統、完整的禅修方法,也就是南傳的止觀禅法、戒定慧的傳承還在。 3.證悟:這個時期還可以證悟聖道聖果。   看起來,標準上,跟印度大乘佛法看起來沒有太多差別,就是一樣,每一千年,人有可能證到的聖果不同。   像是第一千年,是能夠可以證悟四無礙解智,也就是在斷除煩恼的同時,也證得四無礙解智,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行,但是願意的,就有這種可能。   再來像是第二千年,在那個時期證悟阿羅漢果的話,有可能同時擁有六神通。第三個一千年,也是阿羅漢時期,那三明則是宿住隨念明、有情死生明和漏盡明,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宿命通、天眼通和漏盡通。   第四個一千年,能證到阿羅漢,能斷煩惱,但已經不能證得神通了。   到第五千年,才會變成只能證得較低的三個有學果位,即初果、第二果、第三果,煩惱那時候很難斷了。   那麼這樣看下來,我們會發現其實,前四年,基本上都是有正法流傳於世,能夠讓人解脫的,是到了第五千年,才變成無法成為阿羅漢,那為什麼大乘佛教,要將現代說成已經沒有完整正法的時期呢?那那些現今還在的上座部佛法(跟國家/學生),難道不是正法嗎?   我們是不是可以去猜測,大乘佛法這樣做,目的是什麼?因為我們有提到,大乘佛教的根,算是來自第二次集結,佛法根本分裂成大眾&上座部,然後再加上第三次集結的推波助瀾,所以在印度形成了大乘佛教,之後傳到漢地。而這個大乘佛法的特色,就是降低門檻,好似能夠讓更多人能夠接近佛法,因此他們會批評欲解脫的人不慈悲,會強調應該在世間跟眾生共患難,施設善巧,各種東西都能是佛法,雖然看著好像真的很仁慈,為人著想,而且可能也是與時俱進的調整,但其實當時的大眾部,是在一個不願遵守戒律的比丘下,慢慢去聚集這類人,而後來第三次結集,更是加入了為了獲得同僧團豐富的供養,剃去頭髮穿上袈裟,藏進僧團裡面,而且外道並沒有打算學習佛法,而他們混淆正法的同時,也積極強調自己的正當性,讓別人不會注意到他們真實的目的。   所以,為什麼大乘佛教中,正法住世的時間,直接拉到了沒有正法的末法呢?   因為強調現在是末法年代,同時否認還在的正法,那人們自然會轉向標準低的大乘佛法,跟儒家思想的方式一樣,期望福報與功德,強調入世治世治人,即為「聖」,但始終不會去探討到底怎麼做到,或是這樣的方法,到底是「善」哪些部分,為了那樣的「善」,裝也要裝出來,而這個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並不會去承認,實際上這樣的修行,只是腳色扮演;而另外一點就是,末法時代也能夠合理化,無法證果,無法用功的這個現象,因為都沒有正法了,人很難修行(不願修行)是正當的,我們都一起在世間這樣很快樂,人間佛教,不需要出世,世間即淨土,但實際上,是不是在逃避自己做不到那樣灑脫,那樣堅決?   莫怪漢人喜儒道思想,因為,若是治世治民就是君子聖人,也不用去面對,「善」的目的,只是想要繼續維持階級,以及自己的立場。   為什麼不說出來呢?為什麼不能明白說,實際上自己做不到超脫的境界,所以才將入世精神神聖化,好去迴避困難?   我們其實知道正法存在,我們知道有更加嚴謹,也更加有用的方法,但我們自己沒有那個心情,沒有那種意願,卻說追求的人通通都不慈悲,不應該,就好像我們說那種沒有了解某部電影的人,直接就著自己的審美,去批評那部電影跟其粉絲,我們不齒這行為,因為我們自己也是這樣,是不是?   確實不能講出來,為了我們自己賴以維生的,面子?但我們同時也把自己跟別人都騙了,用正當仁義光明磊落冠冕堂皇的理由,騙了。   我們之所以重視道德禮節,只是因為我們做不到超脫。      那我們來說說,為什麼佛陀會提到正法住世的時間問題呢?其實實際上,如果欲解脫的人,應該是不會去在意現在,到底是什麼時期,投入就對了,把一生都壓在修行上,不管是餓死或如何,盡可能的在活著的時候持戒、禪修,所以正法住世年代,主要受眾可能是針對對時間、歷史較敏感,要用這個譬喻舉例,讓他產生受懼心的人,也就是用來提醒人,只是提醒的方向不只是要人珍惜現在的機會,更是讓人知道,無法學習不是藉口,只是不想學習,因為正確的法都還在啊!   佛法的五千年,實際上的算法應該不是我們能感受到的時間、空間範圍,因為六道當中,都能夠留存佛法,特別是天道,而範圍打開,我們就知道為什麼佛法是五千年了。因為既然早就存在於天道眾生的法界,那麼現在的時期當然不是無人解脫的末法時代,天道有了,何況人道也有,自然不是只能證得初果、二果三果的時代。   正法五千年的性質是提醒,願意的人自然會警覺,而不是用來像是父母一樣用卑賤的未來嚇小孩,實際上這種方法並不有效,而且只是學會更多分別心,讓後代看不起同樣為社會付出的人,然後讓他誤以為追求優秀,什麼人生幸福生命充足通通家財萬貫買一送百,並沒有。   所以我們才會講到這種隱瞞問題,世人是將赤裸的私人目的包裝為他為國,而在大眾部則是包裝自己不能像佛法本身一樣,擁有強烈的攝受力,我們自己,也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站出來的民主武士正義魔人,背後到底盤算著什麼?   說愛說情,實際上是個為了自己而玩的遊戲。   不愧自己就是最大的敵人,因為,我可以連自己都騙,何況那些我想要說服的人。   委婉是華麗的遮羞布。   不想讓人看到背後的黑色。      💁‍♂️參考📃資料   影片💿   https://youtu.be/QIH0MyuswCg   https://youtu.be/0NXQ0HhmONA   文字📄(裡面包含對華人文化抱貶義/對西方文化抱貶義之文章,請有心理準備)   https://kknews.cc/news/qbll3ab.amp   https://kknews.cc/culture/3evb59o.amp  http://pcerc.org/HJZHY/HJ703/HJ703_14.htm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060cb4d010125lp.html   https://m.xuite.net/blog/bbnm009i/twblog/90936404   https://beta.thestandnews.com/china/%E4%B8%AD%E5%9C%8B%E4%BA%BA%E6%B0%91%E6%97%8F%E6%80%A7%E7%9A%84%E4%B8%89%E5%A4%A7%E8%BF%B7%E6%80%9D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5%84%92%E5%AE%B6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4%BA%94%E5%80%AB   http://quanxue.cn/ct_fojia/ABiDaMo/ABiDaMo10.html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