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尋訪台東各地使用友善農法的小農朋友,在農園裡認識作物,談談農法,聊聊土地上的故事,與大家一起發現更多好食材的來源。不論你是餐廳、農人、或是消費者,都能認識彼此,有信任、有後援,時時交流,讓好食材進入更多人的胃,嘴裡的每一口都是勇健滋味!
這次,我們來到武陵綠色隧道附近的
麗園農場。農場裡掛了一幅匾額寫著大大的「麗果滿園」--以農場主人母親的名字,期許結實纍纍、收穫滿園。
►農場主人:廖正忠、蔣秋花 ►地點:鹿野 ►主要作物: 鳳梨、水晶楊桃、檸檬、桔橙、百香果、豆類、葉菜類
為了爸爸的健康,一切砍掉重練
廖大哥的父親,過去主要的作物為冬瓜和茶葉,為了種出符合市場期待的產品,必須經常施用農藥、化學肥料,日積月累之下,父親的健康多次亮起紅燈。終於,全家人決定要做出改變,在1998年開了一場家庭會議,毅然決定不再使用農藥和化學肥料,放棄慣行農法轉作有機。一切砍.掉.重.練!
廖大哥說,「當時想,那就從種最耐旱、不需要肥料農藥加持的紅龍果好了!」為了學習有機種植,廖大哥前往台南農改場學習有機課程。麗園農場在轉型期間,也曾嘗試以觀光果園的方式來經營,提供客人採果體驗。經歷了整整近10年學習、調整、轉型,終於在2007年獲得慈心有機認證。
適合的就讓他成長茁壯,消亡的就轉化成大地養份
然而,卻在2008年,一場大規模的病菌侵襲,讓麗園農場的火龍果全軍覆沒。廖大哥和秋花姊在挫折中開始思考,是否必須改變農場的經營方式?於是,從原本的單一化種植,改為四季輪作果園。果園裡開始多元化的種植各種作物,水晶楊桃、芭樂、百香果、鳳梨、檸檬、臍橙,以及阿公阿嬤的菜園。
不同時節,種不同的苗、開不同的花、收不同的果。面對病蟲害的侵襲,也嘗試改變心態,就視為自然界的汰選過程吧。適合這塊土地的、堅強的、能夠融入的,便能成為果園中生態循環中的一份子。健康健壯的,就留下種子、側芽,保留好的種源,明年繼續播種、澆灌;死亡的,也將成為新生命的養分。
如此,廖大哥和秋花姊也在心裡找到了新的平衡。
星期天清早,老主顧的殷殷企盼
現在,麗園農場已經有一批忠實的顧客,每個週日清早,在秋花姊抵達台東大學有機市集時,老主顧們已在旁等候,一起幫忙蔬果卸貨,一邊快手選好自己要的蔬菜水果。他們也在都會區裡接收麗園果園的最新資訊,每有收成,就送出訂單等待宅配到府、分享給家人好友,一年四季,透過好的食物,與所愛的人一起感受真實的天然滋味。
只有走進果園,才能明白解渴的秘密
採訪那天,廖大哥在園子裡幫回收的公園椅重新上漆,因為麗園農場和永安社區發展協會合作,作為環境教育場域,提供學生、大眾學習體驗。農場裡有一口蝸牛造型的柴火窯,來這裡做披薩的朋友,要自己撿枯枝、自己摘九層塔、野菜及香料,自己鏟起柴火餘燼放回土裡,學習感受從土地到餐桌的每一段歷程。
廖大哥說,「我最喜歡講『望梅止渴』的例子了!如果你不曾走進果園,自己摘下梅子咬一口,你怎麼會知道是什麼止了嘴巴裡的乾渴?」
放下手機,起來走走!到農夫市集選幾樣蔬果,感受食物的原味;或乾脆直接走進產地,到有機果園聽蟲鳴鳥叫,看作物、雜草一起健壯,看看「麗果滿園」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