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時事心理|疫情下的壞心情,或許不是誰的錯?!

    疫情包圍下,許多家庭不得不面臨24小時無時差、無空隙的相處,在這種時候,有些過往生活中沒有發現、不太在意的細微感受,慢慢變得膨脹與強烈,甚至可能讓你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正認識過身旁的這些親密家人?
    這件事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談。
    其一是因為疫情的影響無遠弗屆,且許多疫情的資訊、新聞,以及隨之衍伸的許多政治性和渲染性的話題不斷撲向我們,讓我們的潛意識受到許多暗示,隱形的焦慮、緊張、憤怒等情緒,逐步侵蝕了你原本自認健康、穩定的心理狀態,這種從社會氛圍蘊化的集體性情感,力道有時強大到可以改變、扭轉個體原有的價值觀與判斷。回到家庭的系統來思考,挾帶著從外在世界吸取的負面情緒,本來就已逐漸被激起的負向情感,降低了正面情緒能帶給人的彈性及復原力,對於不討喜的話語、行為的敏感程度也隨之升高,自然就更容易造成家庭系統內的衝突以及不愉快。
    其二則是談到人與人的距離和界線。界線議題是近幾年很流行的話題和詞彙,簡單來說,每個人彼此都應該有一段足夠的距離,以維持足夠的生心理空間來應對生活中的衝擊與壓力--但有時我們卻沒有辦法如願。例如當下的疫情與三級警戒,密集的相處造成了更多「界線觸碰」及「界線跨越」的機會。像是最基本的生活習慣差異,便是一個容易如滾雪球般「快速累積」、「毫不費力」的潛在因素。
    舉例來說,對於過往一天只會在家共同享用晚餐的家庭來說,便會產生許多界線的觸碰與跨越。原本一天也許只需要洗一次碗,如今變成早中晚餐各一次;原本晚上責罵完孩子後,隔天可以有一整天的時間讓彼此各自冷靜並重修舊好,但如今卻沒有了這美麗的分別讓兩人沉澱;原本只要保持週末好心情與休閒心態陪伴孩子,如今卻要頻繁在敦促學習、矯正常規、溫馨笑語間切換,親職樣貌的轉換或許也讓爸媽們(對孩子亦同)懷疑自己是否分裂?
    面對疫情的此刻,所謂「生活壓力」的解釋被無限拓展,不再只是經濟支出與月底帳單這般,真正的「生活」在一起,或許難度也不比工作任務簡單到哪去。
    在碰到種種煩心之時,別忘了先深呼吸,最好來個5~8次,再於心中默默的鼓勵自己「子銳你可以的」,相信疫情終會過去,我們也能夠在疫情期間於「身心」上有所成長,要知道這樣___ ___(請填空)的生活,你並不孤單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吳子銳|一個鬧放的諮商心理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