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是否能「自主學習」的問題,只有「學習本能被消失」的問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某生活誌給了我兩個字:「思辨」。這讓我想起從前寫的一段記錄──
「我可能是個,很在意學生有沒有學到東西的人」──怎麼說呢?老實說我自己本來並沒有發現,一直到剛剛,我在上廁所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的腦袋裡在轉著,小克和皮蛋這週寫的字,以及他們上課的狀態。小克和皮蛋是一對姊弟,這學期我上他們的文字課已經快兩個月了,精準一點的說是七週。這七週,我發現他們越來越進入上課的狀況。兩個小時的課,他們可以幾乎都不用休息,也不會想要跑去玩。這對才七歲半和五歲半的小孩來說,很不容易。

當我這麼描述的時候,我發現我似乎很在意,他們是不是上足了兩個小時的課,好像有一種如果休息太久,時間就浪費掉。是誰的時間浪費掉?是他們的?還是我的?還是我覺得我收了兩個小時的學費,我就應該讓他們上足兩個小時的課?這樣對他們來說才沒有浪費?

可是我又回想自己當學生的時候,根本不會去在意「這段學習的時間,有沒有被浪費掉」。應該是說,真正在學習的時候,根本不會去想浪不浪費的事。打球的時候就只想著打球;讀一本覺得好看的書,就浸在那本書裡面;畫畫的時候就是眼睛只跟著手跟著線條,根本就忘記時間。

「真正在學的時候,不會想到自己是不是『在學』這件事。」我明明知道這才是真正的學習狀態,為什麼又那麼在意學生有沒有在課程裡?

但同時我又知道,我在意他們有沒有在課程裡,其實是想知道「自己所設計的課程」,對他們來說「有沒有用」?會不會吸引他們進來?因為我知道學習這種事不可能完全靠學生主動。這又很矛盾,我不是一直說學生想學就會自己進來,所以大人要等嗎?

──2020.04.26
以上是去年春天的思考筆記。現在,我仍然陪伴上述文中的自學生姊弟,而他們已經快九歲與七歲了。我一直都有寫思考筆記的習慣,從最開始去到體制內學校一週一次的社團寫作課,到後來帶自學生團體,到現在不是帶團體,僅僅陪伴一對自學生姊弟。不論是哪一種現場,每次下課後我的腦袋總是有許多東西劈哩啪啦的轉,我必須把它們寫下來,透過寫的過程一步一步去理清自己的困惑、擔心、矛盾。
回顧從前的紀錄,我發現我似乎很在意小孩是否在自主學習的狀態?不論他的身分是一般在學生,或是自學生。但我說的「在意」指的並不是他一定要在自主學習的狀態中,也不是想方設法的「要求」他要進入這樣的狀態,而是我觀察他們後再反思自己──我發現一件事──我真正學到什麼,或是感到有所收穫,或是我能持續在一件事上不斷的花心力下去,都是來自於一股「我想要」或「我需要」。
但這也不是說,只能在小孩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的情況下,才能進行課程。我以前曾經卡在一個關口──我希望小孩能跟我說他要什麼,再來設計課程。但後來我發現,小孩不一定都能清楚的說出來(有的可以,有的不一定)。而更實際的狀態是──大人能夠說出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是因為他經驗過某個好的什麼,而這經驗使他形成了某個目的,使他想學,想在某件事上有所增長。但小孩對這個世界的經驗還少,還沒有目的,對他們來說還沒有幾件事情重要到要花心力去追求,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玩。
最重要的是「玩」,那到底能「學」到什麼?
仔細觀察小孩,會發現玩是一種探索,玩本身就是學。小孩透過玩來學,但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學;小孩並不是為了學而去玩,小孩的玩沒有目的。大人看著小孩玩,忘了玩就是學,大人急著將有脈絡有效率的學習方法帶給小孩,扼殺了小孩的自主學習。
這樣講聽起來有點嚴重,但經常是這樣。
這幾年我在不同教學現場的體悟是──所謂的學習,原本不存在著是否自主。當大人希望小孩「自主學習」時,代表大人認為小孩「沒有」自主學習,或是「害怕」他們不自主學習,而這多半都發生在所謂的學齡──大人希望小孩應該開始「學些什麼」的年紀──可能是七歲,或是往前推得更早。而這個「大人希望小孩開始學些什麼」的心理狀態,卻可能是小孩因此「無法自主學習的開始」。
因為小孩的玩就是學,小孩的玩沒有目的,小孩玩水,去感覺水、認識液體是什麼樣的東西,但他的腦袋不是因為「我要認識液體是什麼」所以去玩,玩水的時候也沒有液體的概念,但他卻在玩的時候,慢慢建立了對「水」、對「液體」這東西的認識;儘管在最初接觸的當下,他不曉得那個叫做水,水是液體。一切都是在玩,在探索中慢慢形成,而這就是學。
玩就是學,「學」不存在著自不自主的問題,就像我們不會對小孩說,「你要自主的玩」、「你玩得太不自主了,我來教你自主的玩的方法。」我們不會這樣跟小孩說,因為玩本身就是自主,是自己想要;而「學習」本來也是這樣的東西。
學習原本無關是否自主,它是一種「本能」;但當大人因為太愛小孩,太希望小孩學到很多,開始竭盡心力的設計課程,卻反而因此將小孩「想學」的本能拿掉。當小孩被放在一個「該學什麼」的框框裡,他的學習本能被拿掉了,進入了「不自主學習」狀態。有了不自主學習的狀態,才會有因此對比而生的「自主學習」。
多年前我在學校一週一次的社團寫作課中,感受到小孩對許多事物的不自主學習,因此當有人將自由交還到他們手中,他們反而無法在自由的狀態下自主學習。但這代表他們一開始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嗎?代表這些小孩不適合自主學習嗎?當然不是。但這樣的小孩帶給我的考驗是──要如何喚回他們內在想要學習的本能呢?
而面對自學生又是另一種考驗──但問題不是出在自學生身上,反而是身為「教育者」的心魔。雖然認同「玩就是學」、「小孩的學沒有目的性、不在框框內」,但還是很容易被「有沒有用」綁架。這個課程對他們來說有用嗎?課程好像不是很有脈絡,這樣真的可以累積嗎?我不斷的在充分備課期待小孩能夠有所收穫的狀態下一熱一冷──小孩很有反應的時候我就衝勁十足,小孩都跑掉的時候我就自我責難──我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認識小孩」以及跟自己對話後,我才明白所謂的「玩就是學」真實存在。
那麼,難道沒有什麼是「該學的東西」嗎?語言、文字、邏輯、生活所需的能力,這些東西當然都重要,但弔詭的是就因為重要,大人更應該「努力不教」,不要因為教太多而取走了小孩的好奇,不要用力想要給他什麼。小孩有自己的步調,他們真的能在玩當中累積學習,而我該做的不是一開始就擬好方向,而是一邊陪伴一邊觀察,觀察他們探索後的反應,再提供工具或支架。
最近上小克和皮蛋的課,我們在學倉頡,是的,「我們在學」,因為我不會倉頡,所以我跟他們一起學。線上視訊課的時候,我還沒打開白板,皮蛋就急著說「我們來玩上個禮拜那個,我們來玩。」
這兩個小孩看起來越來越進入學習的狀態,但對他們來說是──「我們來玩」。

關於這篇文章:
  • 某生活誌邀稿,希望我寫一篇關於文字課的思辨,結果我寫著寫著,變成我自己對學習的思辨。寫完後發現文不對題,但又開心自己寫出這一篇,因為似乎又理清了一些不清楚的東西。
  • 因為不適合給對方,所以決定貼到方格子來。
  • 然後,這篇文章歡迎打賞,因為我很想把卡在裡面的打賞金領出來。目前因為不足兩千,所以領不出來(還差七百)。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72會員
140內容數
我想知道當我跟小孩說「不想寫可以不要寫」,對他們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小孩會不會真的就都不寫了;還是,因為寫作這件事的權力回到自己手中,小孩反而因此可能愛上寫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廖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先說,王立原文標題的「快樂學習不是一直爽」,我是認同的。學習不是一直爽,我也不覺得快樂是學習的目的,那「快樂學習」是什麼意思?對我來說,「快樂學習」指的是──希望學習過程是「快樂的」。 可是什麼叫做學習過程是快樂的?遇到困難怎麼辦?
最近我從用自己從前玩的臉名片,把名片上的無臉人放大,列印出來給小孩玩。小孩可以在上面畫臉,然後幫那個人寫上他說的話。小克畫了一個有錢人。有錢人說: 「我是一個有錢人。」 「我愛賣東西。」 「我有一百萬個錢。」
那天,夥伴提出了「選修」的想法。他說,他們原本覺得「文字課」應該是一種「必修」的課,一種一定要透過上課來學習的東西:「文字是一種工具,學會了自然就可以自己去學習許多事。」但這一年多暖蛇下來,他覺得好像不一定,說不定等到小孩自己對於上文字課有更明顯的動機,讓更有動機的小孩來選修文字課,也是一種方法?
「廖瞇有沒有來上文字課對你來說有差嗎?」聽說小孩給了一個很耐人尋味的回答。我還不曉得小孩的想法。但當我看到這個提問時,還是緊張了一下。小孩會說什麼呢?我自己又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我把同樣的問題拿來問自己:「我有沒有繼續上文字課,『我覺得』對小孩來說有差嗎?」 「我有沒有繼續上文字課,對我來說有差嗎?」
寫之前覺得自己好像快要壞了,開始寫的時候覺得自己漸漸好了。寫完的時候覺得根本就沒有什麼了。可是今天,今天好像又突然掉到水裡。可是「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那究竟是怎麼了?寫的雖然是自溺,但與上課有關。與上課有關,卻與教學無關。我之前寫了許多分析小孩狀態的文章,卻很少分析自己的狀態。
「到底是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要做什麼,還是根本不可能知道未來的事呢?」 我們不可能知道未來的事對嗎?未來的事還未來,怎麼可能知道?既然如此,那麼大人為什麼經常問孩子:「未來想做什麼?」從前的我為什麼要問我自己:「未來想做什麼?」
先說,王立原文標題的「快樂學習不是一直爽」,我是認同的。學習不是一直爽,我也不覺得快樂是學習的目的,那「快樂學習」是什麼意思?對我來說,「快樂學習」指的是──希望學習過程是「快樂的」。 可是什麼叫做學習過程是快樂的?遇到困難怎麼辦?
最近我從用自己從前玩的臉名片,把名片上的無臉人放大,列印出來給小孩玩。小孩可以在上面畫臉,然後幫那個人寫上他說的話。小克畫了一個有錢人。有錢人說: 「我是一個有錢人。」 「我愛賣東西。」 「我有一百萬個錢。」
那天,夥伴提出了「選修」的想法。他說,他們原本覺得「文字課」應該是一種「必修」的課,一種一定要透過上課來學習的東西:「文字是一種工具,學會了自然就可以自己去學習許多事。」但這一年多暖蛇下來,他覺得好像不一定,說不定等到小孩自己對於上文字課有更明顯的動機,讓更有動機的小孩來選修文字課,也是一種方法?
「廖瞇有沒有來上文字課對你來說有差嗎?」聽說小孩給了一個很耐人尋味的回答。我還不曉得小孩的想法。但當我看到這個提問時,還是緊張了一下。小孩會說什麼呢?我自己又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我把同樣的問題拿來問自己:「我有沒有繼續上文字課,『我覺得』對小孩來說有差嗎?」 「我有沒有繼續上文字課,對我來說有差嗎?」
寫之前覺得自己好像快要壞了,開始寫的時候覺得自己漸漸好了。寫完的時候覺得根本就沒有什麼了。可是今天,今天好像又突然掉到水裡。可是「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那究竟是怎麼了?寫的雖然是自溺,但與上課有關。與上課有關,卻與教學無關。我之前寫了許多分析小孩狀態的文章,卻很少分析自己的狀態。
「到底是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要做什麼,還是根本不可能知道未來的事呢?」 我們不可能知道未來的事對嗎?未來的事還未來,怎麼可能知道?既然如此,那麼大人為什麼經常問孩子:「未來想做什麼?」從前的我為什麼要問我自己:「未來想做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成為小學生家長一週了! 除了比過去更加忙碌之外,小學生活與幼兒園不同的即是多了「功課」這一項。 我們學校的進度與其他學校相比算是相對緩慢,聽說有的學校是剛入學便開始展開注音的拼音練習,甚至是背書,聽了我下巴都快掉下來,難道不考慮孩子剛入小學的適應問題嗎?更何況注音不是剛入小學才開始慢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學校教育是教了很多,但獨漏了教我們這個最重要的賺錢技能,父母最大的課題,是陪伴他們,而不是規劃他們的人生
Thumbnail
對於孩子的學習態度,你是否曾感到無助?現代家庭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如何讓孩子學會自主完成功課,培養自律與責任感。 不妨從一個簡單的例子出發,當孩子滿懷熱情想要創造某個東西時,你會怎麼做?透過尊重孩子的選擇,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我們可以啟發孩子的內在動力。這不僅關乎功課的完成,更是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Thumbnail
「玩樂」並不是孩子學習的敵人,反而是他們學習的夥伴。善於玩樂的孩子,能在「玩樂」中學習越多的技能、體驗越多的經驗,也能具備更多元的能力。
Thumbnail
幼齡的孩子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有些是為人父母想教的,有些是孩子不知哪來的靈感,就喜歡做什麼事。至於,能不能做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當時,我們家才三歲多一點的小弟,經常陪著去接唸小學的哥哥下課,有很多機會在校園溜達。那麼多學校裏哥哥姐姐玩的東西,他就是看上了籃球。很不巧,那剛好是最不適合三歲小孩玩的球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真的放手讓孩子自主決定,這種主動性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尤其孩子中學到大學這個階段,真的是成長學習最迅速的時候,只要有動機,在各個方面進步的速度是令人吃驚的,從一次次的旅行中,看到孩子的成長,我們也就放心讓孩子單飛了!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成為小學生家長一週了! 除了比過去更加忙碌之外,小學生活與幼兒園不同的即是多了「功課」這一項。 我們學校的進度與其他學校相比算是相對緩慢,聽說有的學校是剛入學便開始展開注音的拼音練習,甚至是背書,聽了我下巴都快掉下來,難道不考慮孩子剛入小學的適應問題嗎?更何況注音不是剛入小學才開始慢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學校教育是教了很多,但獨漏了教我們這個最重要的賺錢技能,父母最大的課題,是陪伴他們,而不是規劃他們的人生
Thumbnail
對於孩子的學習態度,你是否曾感到無助?現代家庭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如何讓孩子學會自主完成功課,培養自律與責任感。 不妨從一個簡單的例子出發,當孩子滿懷熱情想要創造某個東西時,你會怎麼做?透過尊重孩子的選擇,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我們可以啟發孩子的內在動力。這不僅關乎功課的完成,更是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Thumbnail
「玩樂」並不是孩子學習的敵人,反而是他們學習的夥伴。善於玩樂的孩子,能在「玩樂」中學習越多的技能、體驗越多的經驗,也能具備更多元的能力。
Thumbnail
幼齡的孩子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有些是為人父母想教的,有些是孩子不知哪來的靈感,就喜歡做什麼事。至於,能不能做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當時,我們家才三歲多一點的小弟,經常陪著去接唸小學的哥哥下課,有很多機會在校園溜達。那麼多學校裏哥哥姐姐玩的東西,他就是看上了籃球。很不巧,那剛好是最不適合三歲小孩玩的球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真的放手讓孩子自主決定,這種主動性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尤其孩子中學到大學這個階段,真的是成長學習最迅速的時候,只要有動機,在各個方面進步的速度是令人吃驚的,從一次次的旅行中,看到孩子的成長,我們也就放心讓孩子單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