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我選的,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讀到「一個迷惘的國三生N」寫的一句話:「到底是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要做什麼,還是根本不可能知道未來的事呢?」我突然有好多話想說。
我們不可能知道未來的事對嗎?未來的事還未來,怎麼可能知道?既然如此,那麼大人為什麼經常問孩子:「未來想做什麼?」從前的我為什麼要問我自己:「未來想做什麼?」
我為什麼要問我自己「未來想做什麼」這個問題呢?對現在的我來說,我幾乎不問未來要做什麼了,如果「未來」指的是很遠的未來。我不問自己未來要做什麼,因為不需要,我只想著自己今天要做什麼,明天要做什麼;我只問我自己,「現在正在做的某些事,想要怎麼做?」比如自學生的課想要怎麼上?比如寫作計畫想要怎麼進行?而更精確的說,我不是「想」,而是邊做邊想,我手邊有著已經發生、正在進行的事,我一邊做一邊想。我不是去想那還沒有發生的事。
那麼國中的時候為什麼要想?高中的時候為什麼要想?因為國中的時候「必須」選讀高中高職還是五專啊!因為高中的時候「必須」去考大學啊!但是那些選擇,真的是「必須」嗎?我只有這些選擇嗎?我選的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你選的真的是你想要的嗎?」父母經常問孩子這個問題。但後來我才發現,這個問題不是真正重要的問題。
不是指選擇本身不重要,也不是指選擇之後所發生的那些東西不重要,而是──「選擇之後的結果,成功與失敗不重要」,因為對於「學習」這件事來說,根本沒有所謂的「成功」「失敗」。
可是,「你選的真的是你想要的嗎?」這個問題,問的經常不是你真的想不想要,它的潛台詞其實是:「你選的這條路,會成功嗎?」
選了高中,發現覺得不喜歡,想要換條路──失敗!
選了大學某科系,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失敗!
讀了大學,覺得想要離開──失敗!
在許多人的眼中,這些都是失敗──「選了之後不能放棄,如果放棄就是失敗。」許多人這麼認為。
但為什麼放棄是失敗?為什麼選擇不要是失敗?
之前曾經寫過自己的大學生活,當時的我想要離開那個學校那個科系,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失敗。「無法完成」好像是一件失敗的事,我當時真的感受到自己被無法完成綁住;但我後來發現,更大的失敗感來自於,我對發生在自己面前的事,感到「無力」。
所以對我來說,真正的失敗感不是無法完成,而是無力。但更後來的我才知道,無力也不是真正的失敗,無力只是呈現了自己當時的狀況,讓我認識了真實的自己。
認識了真實的自己,怎麼會是一件失敗的事?發現自己既無能又無力,雖然很難受,但這怎麼會是一件失敗的事?認識自己的無力,面對自己的無力,因此慢慢又長出真正的力氣,這大概是我曾經歷過,最「好」的事情了吧!
所以關於未來,我幾乎不問未來要做什麼了。好好的去感覺自己對每一件事的感覺,去認識自己,然後你就會開始做你想做的事了,想都不用想。
我說的「想都不用想」,當然不是真的不想;而是,不是去想那遙遠的未來,不是去想等考到好分數「之後」,考到好學校「之後」,或是找到「好」工作賺到夠多的錢「之後」。真的要想的不是擺在未來的想,而是現在就想;而這個想幾乎與行動同步,這個想不只是想。
「我選的,真的是我想要的嗎?」不需要把面前僅有的選項看得太重,不要以為自己只有眼前的選項,不要以為選了之後就是一切。你需要想的,僅僅是當下選擇時的思考,而不是選了之後的未來,因為未來你想不到。
是想要才去做?還是做了知道才知道想不想要?是覺得適合才去做?還是做了之後才知道適不適合?這樣的問法其實太二分了,這種問法彷彿中間有一條線,把思考跟行動分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72會員
140內容數
我想知道當我跟小孩說「不想寫可以不要寫」,對他們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小孩會不會真的就都不寫了;還是,因為寫作這件事的權力回到自己手中,小孩反而因此可能愛上寫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廖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目前主要的兩種教學場域,其中一個是與基金會合作,去到偏鄉小學上藝術與人文課程。一間學校安排兩堂課的時間,也就是一個半小時。一個半小時,究竟我能跟這些我第一次見面,而且可能只見一次面的學生,建立什麼樣的關係呢?
小孩平常玩的「車車」,那麼小,也不能真的開;他在路上看到的「車車」,有的是摩托車,有的是汽車,有的是卡車。他在名片上看到的「車車」,是汽車圖案;而他指著捷運卡說車車,有可能是因為那上面有像是車車的形狀。這些,他都叫它們「車車」。那麼,是那些「車車」的什麼,讓宥宥叫它們「車車」?
「你為什麼不穿學校外套?」「因為學校外套不好穿。不過不是規定不能以服儀處罰學生嗎?」「那有規定不能登記嗎?你跟我說不用處罰的方式我要怎麼輔導你?」
上學期的課程結束後,我與共學家長們(同時是共學夥伴)做了討論,在過程中我發現大家似乎覺察到同一種困境──那就是「課堂」的「上下課時間」把小孩綁住了,也把大人自己綁住了。於是夥伴提了一個方式,這個學期他們想要以「主題」來設計課程內容,並且打破上下課時間的限制。
「農法」與「教育」本身就是一種介入,期待無法避免。自然農法的自然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觀察作物,了解作物在環境中的生長,然後視情況調整耕作方式──我覺得套用在自學教育上也很適用。認清自己有所期待,同時記住孩子本身就有「自主學習」的能力,然後不斷觀察孩子學習的反應,然後再思考、再調整。
駿逸說「懶得教」,意思其實是要努力不教;因為我們這些大人,已經都被教成無法懶了。作為一個大人,我正在經歷與學習的是──別急著教小孩什麼,我是不是真的能放下「要教給他們東西」的壓力,我是不是能夠真正相信小孩自己就擁有學的欲望與能力?我是不是能真正成為他們學習過程的陪伴者?
我目前主要的兩種教學場域,其中一個是與基金會合作,去到偏鄉小學上藝術與人文課程。一間學校安排兩堂課的時間,也就是一個半小時。一個半小時,究竟我能跟這些我第一次見面,而且可能只見一次面的學生,建立什麼樣的關係呢?
小孩平常玩的「車車」,那麼小,也不能真的開;他在路上看到的「車車」,有的是摩托車,有的是汽車,有的是卡車。他在名片上看到的「車車」,是汽車圖案;而他指著捷運卡說車車,有可能是因為那上面有像是車車的形狀。這些,他都叫它們「車車」。那麼,是那些「車車」的什麼,讓宥宥叫它們「車車」?
「你為什麼不穿學校外套?」「因為學校外套不好穿。不過不是規定不能以服儀處罰學生嗎?」「那有規定不能登記嗎?你跟我說不用處罰的方式我要怎麼輔導你?」
上學期的課程結束後,我與共學家長們(同時是共學夥伴)做了討論,在過程中我發現大家似乎覺察到同一種困境──那就是「課堂」的「上下課時間」把小孩綁住了,也把大人自己綁住了。於是夥伴提了一個方式,這個學期他們想要以「主題」來設計課程內容,並且打破上下課時間的限制。
「農法」與「教育」本身就是一種介入,期待無法避免。自然農法的自然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觀察作物,了解作物在環境中的生長,然後視情況調整耕作方式──我覺得套用在自學教育上也很適用。認清自己有所期待,同時記住孩子本身就有「自主學習」的能力,然後不斷觀察孩子學習的反應,然後再思考、再調整。
駿逸說「懶得教」,意思其實是要努力不教;因為我們這些大人,已經都被教成無法懶了。作為一個大人,我正在經歷與學習的是──別急著教小孩什麼,我是不是真的能放下「要教給他們東西」的壓力,我是不是能夠真正相信小孩自己就擁有學的欲望與能力?我是不是能真正成為他們學習過程的陪伴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對未來總抱持著許多想像,像是:考上好學校就等於有好工作、進入這間公司就等於自己成為人生勝利組等等。然而現實是:未來的我們與現在的我們可能會抱持著不同的想法和狀態。 而這會產生棘手的問題,使得現在的我們無法確定,自己這樣做,未來真的就會如果我們所料嗎?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Thumbnail
相信每人都曾因選校、選科系感到迷惘. 亦或者在職涯是否該轉職、換跑道,都有許多的問號。《發現你的天職》這本書,作者深入點出一些對於尋找自己熱愛的事的誤解,引導讀者探索他們的內在潛能,解鎖人生的意義。並用清楚的邏輯架構引領讀者找到自己的天職。 這本書都將成為你探索和實現職業使命的不可或缺的指南。
有時候真的希望如果可以的話,有個人來告訴自己「如果選擇__的話,就會獲得想要的結果。」 然而更多時候發現之所以沒有辦法隨心所欲和心想事成的真正原因根本不在於外部因素,而是其實自己也不知道怎樣的未來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所以往往只能在選擇之後對選擇的結果做出反應、體驗過了覺得不夠好...
Thumbnail
我常常在懷疑,是否做出一個錯誤的選擇,就會影響到之後的成就:當大多數的人都告訴你,你讀的這個科系未來找工作會很難找,系上的老師也會告訴你,連在上課時,課程也傾向於考公職這條路:我思考了很久最終還是沒有選擇加入這條路,你永遠都有選擇權,你知道如何做決定,這句話使我徹底的醒悟。 每天我們都要面臨大大小
Thumbnail
未來的日子值得期待嗎?我們又是否曾想像過自己未來的模樣和生活?
Thumbnail
在迷茫時,首先停下來冷靜思考,理清不滿的原因。透過自我反思,找出工作或生活中真正不滿意的地方,再回憶過去的經驗,找到讓自己快樂滿足的時刻。鼓勵嘗試新事物,拓寬視野,並強調與他人溝通的重要性,聽取外在反饋。最後,給予自己時間,慢慢找到內心真正的聲音,引領走向更有意義的生活。
Thumbnail
父母總是期待孩子擁有幸福的未來,卻忽略了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有多麼需要自己做決定,應該協助他們經歷完整人生。讓孩子自己摸索、跌倒、爬起,體驗酸甜苦辣,最終他們仍可尋得適合自己的路。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Thumbnail
在人生中,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時間視角來看待自己的未來,這種觀點將成為我們的資源和框架。本文將探討如何面對未來的恐懼和不安,並提供了兩種不同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找到答案。首先是透過探討未來的自己,從現在的角度去感受未來的的生活,另一個方法則是從過去的記憶中尋找答案。
Thumbnail
在這新的一年,有許多人會訂新年新目標,可是,這些目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這些到底是你想要的,還是別人希望你完成的。如果你只剩一年的壽命,你會想要做甚麼?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對未來總抱持著許多想像,像是:考上好學校就等於有好工作、進入這間公司就等於自己成為人生勝利組等等。然而現實是:未來的我們與現在的我們可能會抱持著不同的想法和狀態。 而這會產生棘手的問題,使得現在的我們無法確定,自己這樣做,未來真的就會如果我們所料嗎?
Thumbnail
險惡的外界可以很輕易辜負你任何努力和決定,誠實認清自己,那是最實在。
Thumbnail
相信每人都曾因選校、選科系感到迷惘. 亦或者在職涯是否該轉職、換跑道,都有許多的問號。《發現你的天職》這本書,作者深入點出一些對於尋找自己熱愛的事的誤解,引導讀者探索他們的內在潛能,解鎖人生的意義。並用清楚的邏輯架構引領讀者找到自己的天職。 這本書都將成為你探索和實現職業使命的不可或缺的指南。
有時候真的希望如果可以的話,有個人來告訴自己「如果選擇__的話,就會獲得想要的結果。」 然而更多時候發現之所以沒有辦法隨心所欲和心想事成的真正原因根本不在於外部因素,而是其實自己也不知道怎樣的未來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所以往往只能在選擇之後對選擇的結果做出反應、體驗過了覺得不夠好...
Thumbnail
我常常在懷疑,是否做出一個錯誤的選擇,就會影響到之後的成就:當大多數的人都告訴你,你讀的這個科系未來找工作會很難找,系上的老師也會告訴你,連在上課時,課程也傾向於考公職這條路:我思考了很久最終還是沒有選擇加入這條路,你永遠都有選擇權,你知道如何做決定,這句話使我徹底的醒悟。 每天我們都要面臨大大小
Thumbnail
未來的日子值得期待嗎?我們又是否曾想像過自己未來的模樣和生活?
Thumbnail
在迷茫時,首先停下來冷靜思考,理清不滿的原因。透過自我反思,找出工作或生活中真正不滿意的地方,再回憶過去的經驗,找到讓自己快樂滿足的時刻。鼓勵嘗試新事物,拓寬視野,並強調與他人溝通的重要性,聽取外在反饋。最後,給予自己時間,慢慢找到內心真正的聲音,引領走向更有意義的生活。
Thumbnail
父母總是期待孩子擁有幸福的未來,卻忽略了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有多麼需要自己做決定,應該協助他們經歷完整人生。讓孩子自己摸索、跌倒、爬起,體驗酸甜苦辣,最終他們仍可尋得適合自己的路。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Thumbnail
在人生中,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時間視角來看待自己的未來,這種觀點將成為我們的資源和框架。本文將探討如何面對未來的恐懼和不安,並提供了兩種不同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找到答案。首先是透過探討未來的自己,從現在的角度去感受未來的的生活,另一個方法則是從過去的記憶中尋找答案。
Thumbnail
在這新的一年,有許多人會訂新年新目標,可是,這些目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這些到底是你想要的,還是別人希望你完成的。如果你只剩一年的壽命,你會想要做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