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❺步驟】為什麼大人就一定要滿足小孩的需求?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為什麼我一定要滿足她的需求?」這位媽媽氣急敗壞地說,但眼裡卻又佈滿了懊悔的淚水⋯⋯這句話,從字面上理解好像是「不願意去滿足孩子」,但非語言訊息裡又似乎又是「自己應該要去滿足孩子,但卻做不到」的自我責備。
為什麼大人就一定要滿足小孩的需求?
居家防疫期間,小孩不能去學校,許多家長也因此而在家工作;但長時間的相處,並沒有讓彼此更親密,反而使摩擦急遽升高。
那天,有位懷著二胎的媽媽就私訊預約〔療癒〕,因為她明明很想當個「好媽媽」,但總是被四歲的大女兒搞到筋疲力竭而情緒暴走。

「我實在是搞不懂她到底要什麼!」這位媽媽劈頭就說,這股壓抑許久的情緒張力,已經瀕臨崩潰邊緣。
「是不是有發生什麼事?」我輕輕地問。
這一個多月以來,她懷著四、五個月的身孕,和四歲的大女兒全時間在家;她一邊照顧著懷孕的自己,一邊適應大女兒因為不能去幼稚園而有的情緒和作息改變。
原本看似相安無事的母女倆,卻在老公偶一為之的在家辦公後,爆炸了!!!
「三級警戒剛開始時,我老公一週裡有幾天是可以居家辦公的。當時的我很開心,因為我的身體還有點不適,再加上大女兒也都只能在家,如果他在家的話,可以幫得上忙!」她補充著前面的脈絡。
「那他有幫上忙嗎?」我問。
「有啊!他在家的時候,會幫忙照顧大女兒;他讓大女兒理解不能去上學的原因,不然每天起床都在問,真的是齁⋯⋯然後,我也會有比較多的時間可以休息!」她回應。
「那很棒啊!所以妳和大女兒⋯⋯怎麼了?」我試著釐清。
「爸爸在家的時候,女兒會很乖地在旁邊做自己的事情,就算是間隔一天不在家,也還可以⋯⋯後來,爸爸會連續幾天都進公司,她就變得很『歡』!」媽媽不解地說著。
「喔?怎麼個『歡』法?」我困惑地問。
「她就是會一直跑來找我,要我唸故事書給她聽、陪她畫畫、玩玩具⋯⋯但是這些事情,爸爸在家的時候,她都可以自己做的啊!」媽媽繼續困惑。
「那妳有陪她?」我問。
「不是我要不要陪,是她一定要我陪啊!不然她就會一直盧、一直盧⋯⋯我整個人有種『被逼到牆角』的感覺。」她的語氣裡充滿了無奈,身體也像洩了氣的皮球,垮了下來。
「但妳說妳們有吵架?」我拉回主軸。
「對⋯⋯我很大聲地跟她說『妳很煩!我不想陪妳了!』,然後跑回房間,還把門關上、鎖上。」她顫抖地說著,音量也越來越小,而這也與當時情境中的憤怒,呈現出巨大反差。
「妳很自責吧?」我眼睜睜地看著她再度把升起的憤怒壓制下去,但我也看出了,這樣的壓制絕對不是來自於她自己的真實內在。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一定要滿足她的需求?」媽媽瘋狂地點頭,淚珠也直接掉落。
👆 步驟❶當前事件與反射性情緒/🧠 大腦的情緒中心杏仁核被觸動

👇 步驟❷回溯原生家庭的初始事件/🧠 大腦裡的海馬迴
「小時候,妳的需求有被滿足嗎?」我單刀直入地問了。
「嗯⋯⋯」她抬起頭回想,但似乎找不到記憶。
「完全沒有?」我驚訝地問。
「我有三個弟弟,我是大姐。我的父母都會說:生弟弟,是為了讓我有伴,但我總是覺得我陪伴他們比較多⋯⋯」她語帶失落地說。
細問之下⋯⋯原來,她的母親是全職媽媽,家中經濟全由父親一人支撐,雖然沒有到拮据,但也沒有到非常寬裕。
家中花費在小孩身上的支出,大多以「多數人的需求」為主,而身為唯一的女兒,自然而然地很多需求是被忽略的,即便她是老大、已經能表達自己的需求。

於是,她從中學到的是:在別人的需求中,找到自己也想要的,這樣就比較有機會被滿足!

「所以⋯⋯這樣就夠好了嗎?」我問。
「ㄜ⋯⋯可能不夠好吧!但也只能這樣啊⋯⋯母親也常說:她也覺得很對不起我們!因為她也知道我們每個人想要的不一樣,但就是無法滿足每個人的需求。」她無可奈何地說。
「我瞭解,母親有母親的能力極限⋯⋯但我要問的是,妳後來還會去瞭解自己的需求嗎?」我把焦點拉回她自己身上。
「這樣說來⋯⋯」她似懂非懂。
「畢竟,『我有沒有瞭解自己的需求』和『別人能不能滿足我的需求』是兩回事啊!對吧?」我的話語像一把手術刀,細細地劃開沾黏的部分。
「的確是沒有。」她聽懂了。
「嗯。」我抿著嘴,點了點頭。
「嗚⋯⋯」她終於意識到,現在忽略自己的需求的人,不再是她的母親、父親或弟弟們,而是她自己。
👆 步驟❸釋放舊有情緒/🧠 整合右腦的情感和左腦的邏輯
「所以,妳知道『女兒不斷地向妳提出需求,妳會覺得很煩』的原因了吧?」我待她哭到一個段落,溫柔地問。
「原來是因為這樣啊!」她深吸了一口氣,嘆了出來。
「但是,生命中還是有許多『想要而不可得』的時候,我們的確需要擁有可以應付這種情境的心智能力,對吧?」我把她拉回現實。
「對啊!還是會有這樣的時候⋯⋯」她稍微有點力量去面對,不再只是無奈。
「所以,妳知道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嗎?」我意味深長地笑。
「是什麼?」她好奇地張大了眼睛。
「是『我們的需求有被看見』。」我直接了當地說出答案。
「喔?好像是耶⋯⋯」她找了找自己的記憶。
而我也舉了個例子。在與女兒們一起成長的過程裡,我也不是總是能夠滿足她們的物質需求,但我不會迴避去看見和聽見她們的想要,甚至願意更多瞭解背後的原因。
而這樣的態度,總讓她們能安在,即使沒有得到立即的滿足,她們還是知道自己已經被收到;相信日後、在我有能力的時候,她們是會被滿足的。
「是一種『被收到』的感覺!」她興奮地說。
「對啊!」我微笑地看著她。
👆 步驟❹用新認知取代舊定義/🧠 用進廢退的神經可塑性
「那我要來好好釐清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不管別人能不能滿足我,我都要來好好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哼」這位年輕的媽媽坦率地說出這些話。
「不錯喔!腦筋轉得很快嘛⋯⋯」我讚美了她。
「等等!老師,你是在說我很棒嗎?」她驚訝地問。
「對啊!是在說妳很棒啊!很多人〔療癒〕到這個階段,還不見得能自己看到出口呢⋯⋯妳真的很厲害啊!」我嘴角上揚地說著。
「怎麼會這樣?我總是希望別人讚美我⋯⋯其實也蠻多人有在讚美我的⋯⋯但是,你剛剛的讚美,我突然覺得『我能收下了!』,以前的我都會在心裡反駁⋯⋯怎麼會這麼奇妙?」她驚嘆地說。
「那是因為妳真心地正視了自己的『需求』啊!妳有『被看見、被欣賞』的需求,對嗎?」我也咧開嘴地笑了。
「對!我以前都覺得『有讚美的需求,好爛喔!』。」她不好意思地說著。
「這是很正常的需求啊!」我認真地說。
「是齁!我很正常齁⋯⋯哈哈哈」她大笑。

「啊!我知道了!我知道女兒為什麼要一直找我了!」她差點拍了桌子。
「喔?為什麼?」我問。
「她想讓我『看』她的畫,她那天是畫她最喜歡的故事書⋯⋯原來是這樣啊!我誤會她了!」她把所有的一切都連起來了。
「哇噻!妳真的很厲害!」我又再讚美了她一次。
「等一下喔⋯⋯」她突然離開視訊畫面。
這位媽媽,竟然直接跑去找她的女兒,然後把女兒、那幅畫和那本繪本,通通拿了過來⋯⋯然後,把她剛剛一瞬間理解的脈絡,向她的女兒、向我說了一遍。
「是不是這個意思?」她興奮地看向女兒。
被抱在媽媽懷裡的四歲女孩,原本來有點困惑,但隨著媽媽的描述,她也跟著眉開眼笑了起來,頻頻點頭到小馬尾不斷晃動著。
「那我先跟老師說掰掰,等等我們繼續講故事,好嗎?」這位媽媽,簡短地安撫了女兒還想繼續和她編故事的興奮心情。
而女兒竟然也點點頭!甚至用溢出來的笑意,止住了原本想繼續說話的小嘴巴,靜靜地在媽媽的身邊等待;臉上的神情,不僅沒有一絲的失落,眼珠子還咕嚕咕嚕地轉,應該是在編更好的情節吧!
「那我們今天就到這裡!看來『看懂自己的需求』已經在大腦和身體裡面扎根囉!」我指指她的女兒。
「好!我會繼續練習,謝謝老師。」她拉起女兒的手,一起和我說掰掰。
👆 步驟❺用新的自我認知創造新體驗/🧠 上層腦(前額葉皮質):同理心/決策力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內在小孩轉大人」將書寫在生活中和內在小孩扯上邊的事,可能是我自己的事,發生在我和太座之間、或是與孩子之間;也可能是孩子的事,發生在和我們之間或與同儕之間。總之,包羅萬象因為「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抽絲剝繭之後找到引發不舒服感受的源頭」的這檔事,真的太好玩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為什麼你累了,卻不休息?」太座看著再次回到房間的我,這樣說道;語氣和神情裡卻混雜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關心和驚恐。 為什麼大人累了卻不休息,然後還要罵小孩?
這次,讓我再次扎實地擁有手中的物品,和所有過去沒有被好好對待的東西建立起強壯的連結,由衷地感謝它們所帶來的服務與幸福。
「為什麼你累了,卻不休息?」太座看著再次回到房間的我,這樣說道;語氣和神情裡卻混雜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關心和驚恐。 為什麼大人累了卻不休息,然後還要罵小孩?
這次,讓我再次扎實地擁有手中的物品,和所有過去沒有被好好對待的東西建立起強壯的連結,由衷地感謝它們所帶來的服務與幸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這是一位母親在母親節當天的真實故事,她描述了自己對孩子行為所感到的挫敗與憤怒。這篇文章提到了母親節當天的情景,以及母親對孩子行為的反應。文章主要描述了母親對孩子無禮的行為所產生的情緒,以及她在當天對孩子的反應和行為。
Thumbnail
「每次你都不讓我跟媽媽睡!」 「哪有每次?!」孩子的爸爸辯解著。
Thumbnail
擔憂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心煩、動怒,所以選擇不斷負荷,是我今天面見的你。 我相信,這樣的失衡踉蹌會越來越少,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相信親密關係裡的另一個人,他同樣也是願意負荷的,我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放下心中的重擔,享受在親密關係裡共同面對酸甜苦辣,攜手並進構築一個有愛的家。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家長在對孩子做情緒輔導,最常見的困難就是:「知道卻做不到!」。 ✅自己當下也很有情緒。 ✅自己身心疲累。 ✅自己處在很有壓力的狀況。 ✅夫妻間教養衝突的內耗。
有位單親媽媽,為了栽培自己的獨生子,什麼苦,什麼委屈都願意吞,什麼低階工作也都願意做,為的只是讓孩子有吃有住,有書讀。 孩子也爭氣,同時也孝順,畢竟,母親二十幾年來的苦和淚水,他都看在眼裡。 然而,當孩子事業有成,也娶了有錢老婆後,她的媳婦竟然要求分開住。 孩子雖然孝順,卻也拗不過老婆的哭
事實上,我這次對我母親的發脾氣,和逃避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因為,是我母親,惹了我的氣。 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免得他們灰心喪志。(歌羅西書第3章第21節) 換句話說,之前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回說,我想整理就整理。 怎麼?想支配我不成? 今天,是我母親硬逼我,我就對我母親發脾氣,就此讓
Thumbnail
「妳心目中理想的家庭生活,究竟是什麼模樣呢?」 那天,和諮商師聊到現在的生活節奏讓我有點卡住時,諮商師反問了我這個問題。我愣住,因為似乎沒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就當了媽媽。 回想在有孩子以前,我喜歡自由的生活,喜歡想出去就出去、想耍廢就耍廢的隨心所欲,我可以滿腔熱血和朋友飛到馬祖北竿跑馬拉松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這是一位母親在母親節當天的真實故事,她描述了自己對孩子行為所感到的挫敗與憤怒。這篇文章提到了母親節當天的情景,以及母親對孩子行為的反應。文章主要描述了母親對孩子無禮的行為所產生的情緒,以及她在當天對孩子的反應和行為。
Thumbnail
「每次你都不讓我跟媽媽睡!」 「哪有每次?!」孩子的爸爸辯解著。
Thumbnail
擔憂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心煩、動怒,所以選擇不斷負荷,是我今天面見的你。 我相信,這樣的失衡踉蹌會越來越少,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相信親密關係裡的另一個人,他同樣也是願意負荷的,我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放下心中的重擔,享受在親密關係裡共同面對酸甜苦辣,攜手並進構築一個有愛的家。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家長在對孩子做情緒輔導,最常見的困難就是:「知道卻做不到!」。 ✅自己當下也很有情緒。 ✅自己身心疲累。 ✅自己處在很有壓力的狀況。 ✅夫妻間教養衝突的內耗。
有位單親媽媽,為了栽培自己的獨生子,什麼苦,什麼委屈都願意吞,什麼低階工作也都願意做,為的只是讓孩子有吃有住,有書讀。 孩子也爭氣,同時也孝順,畢竟,母親二十幾年來的苦和淚水,他都看在眼裡。 然而,當孩子事業有成,也娶了有錢老婆後,她的媳婦竟然要求分開住。 孩子雖然孝順,卻也拗不過老婆的哭
事實上,我這次對我母親的發脾氣,和逃避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因為,是我母親,惹了我的氣。 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免得他們灰心喪志。(歌羅西書第3章第21節) 換句話說,之前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回說,我想整理就整理。 怎麼?想支配我不成? 今天,是我母親硬逼我,我就對我母親發脾氣,就此讓
Thumbnail
「妳心目中理想的家庭生活,究竟是什麼模樣呢?」 那天,和諮商師聊到現在的生活節奏讓我有點卡住時,諮商師反問了我這個問題。我愣住,因為似乎沒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就當了媽媽。 回想在有孩子以前,我喜歡自由的生活,喜歡想出去就出去、想耍廢就耍廢的隨心所欲,我可以滿腔熱血和朋友飛到馬祖北竿跑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