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受傷了,要記得擦藥,才不會留疤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重看韓劇「沒關係,是愛情阿」,男主角是有思覺失調症的作家,女主角是有焦慮症的精神科醫師,這部戲是在描述兩人間的愛情故事。其中有一段是男主角跟別人打架受了傷,回到家後進廁所梳洗,女主角進去關心男主角傷勢,男主角就開始介紹他掛在廁所的一幅畫,那幅畫呈現白天跟晚上的駱駝,他看著畫平淡的說:
主人在白天的時候會用繩索把駱駝綁在樹邊,晚上的時候再拆掉繩索,但即便拆掉繩索,駱駝也不會因此跑掉,因為牠記得白天被綁住的感覺。就好像受傷後留下來的疤,會一直在那裡,不斷提醒著自己曾經受過的傷
究竟,為什麼曾經受過的傷會不斷地出現在我們的經驗當中呢?
都已經是過去的事情,為什麼時間沒有沖淡它呢?
有一本書叫做「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作者認為人在經歷創傷後,這個創傷經驗會在身體跟大腦留下痕跡,創傷經驗雖然過了許久,卻可能因為最輕微的危險暗示而重新活化,並且動員已被擾亂的腦部迴路,分泌大量的賀爾蒙,帶來不愉快的情緒、強烈的身體感覺,以及衝動又挑釁的舉動。也就是說:
經歷創傷後,我們的大腦跟身體機制會產生變化,而這樣的變化也影響著當事人如何經驗後續的生活。
例如:家暴目睹兒即便已經脫離危險環境,恢復正常的生活,但若在生活中看到與施暴者形象相似的陌生人,仍然會喚起極大的恐懼,開始出現身體緊繃、皮膚出汗等反應。 因為實務工作,讓我有機會聽見不同人的故事,也因此發現創傷其實存在不少人的生命經驗裡。從災難事件、家暴、性侵/性騷到童年忽視、關係霸凌、失戀等,可以說是無所不在。
但也不難發現,許多曾經經歷創傷的人,生活其實是辛苦的。因為只要有類似的風吹草動,大腦跟身體就會立刻進入警戒狀態,而這樣的情況不只當事人感到不舒服,也會連帶影響與身邊親近的人的互動品質。若身邊的人不知道互動對象曾經經歷的創傷經驗,可能就會出現「剛剛又沒發生什麼事,怎麼反應那麼大?」的疑惑;若身邊的人知道互動對象的創傷經驗,但不知道創傷可能對人造成的影響時,就會出現「怎麼事情過了這麼久,你還沒走出來?」的聲音。
創傷的發生、留下的後遺症及旁人的不理解,往往讓當事人感到既痛苦又孤單,甚至批評自己或對自己存在的價值感到懷疑。
這樣說起來,不論是受傷當下或是受傷之後感覺都辛苦,但實際生活中,我們又很難做到完全不要受傷。所以,我很欣賞劇中女主角在聽了男主角描述駱駝的故事後的反應。她知道男主角想要表達,因為受了傷留了疤,接下來的生命就是會被傷疤牽制住。但她並沒有去處理男主角所謂的疤,也沒有說類似「那就不要受傷」等冠冕堂皇的話,而是默默地看著他新的傷口,遞上醫護箱說:「傷口要記得擦藥,才不會留疤」。女主角的回應展現出她對男主角選擇不去處理過去傷口的尊重,但也提供另一種新的方法讓男主角思考好好照顧傷口的可能性。

所以,如果在受傷的當下,能去正視自己會痛,好好呵護自己的傷口;照顧得好累的時候,請不要馬上責怪自己,試著先肯定過去的努力,然後把照料傷口的任務暫時交給信任的人;如果身邊能夠嘗試的方法都嘗試過了,傷口恢復還是不如預期也不要緊,我們還可以尋求專業的幫忙。理想上,每個人都希望可以有個透明的玻璃罩,保護自己看得見外在的侵擾同時不受到傷害,但現實生活中,不是每個侵擾都能夠被預防,也不是每次受傷都可以被預測。所以,如果在受傷後,可以不要急著要自己好起來,可以挪個空間讓傷口好好被照顧,那麼,這個傷,就有機會結痂、掉落,不留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陳維均諮商心理師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理性的評估幫助我們有依據的去區分已經做到的及尚未做到的部分,尚未做到的就待核對、了解及溝通。而在核對、了解、溝通的過程中,不少人會出現負向的感受,而負向感受會讓我們在做決策時容易趨避當下令人煩惱的事,也就是說,家長可能因為經驗跟感覺不好而很快地做一個決定...
最近公共托嬰中心、公立及非營利幼兒園陸續公告抽籤結果,往年在這個時間點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而順利正取或遞補上的家長心中的喜悅更是像中樂透一樣。但今年很不一樣,因為疫情的關係,讓家長們面對孩子即將去上學這件事,欣喜之餘心中不禁浮現一個聲音: "疫情還沒穩定,真的適合送孩子去上學嗎?"
"我不想去公司上班,每天要接觸好多人,我害怕萬一確診,那我的家人也很危險” "我身體本來就不好,若有個閃失,我害怕會很嚴重…” "現在手上的工作都停掉了,若再繼續沒有收入,我害怕生活會過不下去"   疫情快速蔓延,打亂許多人的生活步調,負向情緒隨之升起,讓人感到措手不及...
理性的評估幫助我們有依據的去區分已經做到的及尚未做到的部分,尚未做到的就待核對、了解及溝通。而在核對、了解、溝通的過程中,不少人會出現負向的感受,而負向感受會讓我們在做決策時容易趨避當下令人煩惱的事,也就是說,家長可能因為經驗跟感覺不好而很快地做一個決定...
最近公共托嬰中心、公立及非營利幼兒園陸續公告抽籤結果,往年在這個時間點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而順利正取或遞補上的家長心中的喜悅更是像中樂透一樣。但今年很不一樣,因為疫情的關係,讓家長們面對孩子即將去上學這件事,欣喜之餘心中不禁浮現一個聲音: "疫情還沒穩定,真的適合送孩子去上學嗎?"
"我不想去公司上班,每天要接觸好多人,我害怕萬一確診,那我的家人也很危險” "我身體本來就不好,若有個閃失,我害怕會很嚴重…” "現在手上的工作都停掉了,若再繼續沒有收入,我害怕生活會過不下去"   疫情快速蔓延,打亂許多人的生活步調,負向情緒隨之升起,讓人感到措手不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創傷…來自於經驗這不可否認,簡單的解釋就是當人遇到困境、高壓環境、嚴重事故、霸凌、傷害等以致身心受創,即使事件已過許久大腦仍會不經意出現相同畫面,造成生理心理不適而嚴重影響生活。
「重複的創傷記憶不受控制地爆炸成未經處理的經驗碎片,冷不防投擲在脆弱的人們身上。」 Peter A. Levine 博士在他的書中《記憶裡的傷,要如何好起來》寫下了這段話。 這不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寫照嗎?我們總是被過去的創傷記憶不斷襲擊,以致於我們時常不知所措,固著於過去的生活和經驗之中
Thumbnail
★ 一直哀嚎打噴嚏的皮膚(腳的部位) 「以前我被刀割傷後疤就一直存在這了,正常不是這樣的,但是我認為就這樣好了很可怕,因為我需要學習,我需要疤在這邊提醒我要小心,因為我記憶力不好」、「也許下次有風波時,我可以先讓我的皮變厚保護自己,也有人稱為繭」、「在傷口要復合時,會有一種特殊的組織胺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受傷,也許會讓你變得更堅強。 受傷,卻可能讓你從此卻步,不再前進。 每一次的傷口,都有一個不怎麼樣的故事,卻也有可能是你覺得很難忘的故事。 關於傷口的故事,也許...表面結痂,也許...已看不到傷口,也許...忘了傷痛的痕跡,可在心底深處,卻有著那傷口故事的位置。 你不去撓撓它,它就不會癢。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Thumbnail
創傷…來自於經驗這不可否認,簡單的解釋就是當人遇到困境、高壓環境、嚴重事故、霸凌、傷害等以致身心受創,即使事件已過許久大腦仍會不經意出現相同畫面,造成生理心理不適而嚴重影響生活。
「重複的創傷記憶不受控制地爆炸成未經處理的經驗碎片,冷不防投擲在脆弱的人們身上。」 Peter A. Levine 博士在他的書中《記憶裡的傷,要如何好起來》寫下了這段話。 這不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寫照嗎?我們總是被過去的創傷記憶不斷襲擊,以致於我們時常不知所措,固著於過去的生活和經驗之中
Thumbnail
★ 一直哀嚎打噴嚏的皮膚(腳的部位) 「以前我被刀割傷後疤就一直存在這了,正常不是這樣的,但是我認為就這樣好了很可怕,因為我需要學習,我需要疤在這邊提醒我要小心,因為我記憶力不好」、「也許下次有風波時,我可以先讓我的皮變厚保護自己,也有人稱為繭」、「在傷口要復合時,會有一種特殊的組織胺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受傷,也許會讓你變得更堅強。 受傷,卻可能讓你從此卻步,不再前進。 每一次的傷口,都有一個不怎麼樣的故事,卻也有可能是你覺得很難忘的故事。 關於傷口的故事,也許...表面結痂,也許...已看不到傷口,也許...忘了傷痛的痕跡,可在心底深處,卻有著那傷口故事的位置。 你不去撓撓它,它就不會癢。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