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的壺仙幼稚園,是當地許多老一輩人的記憶。果樹林中一棟棟日閩折衷式的校舍地下,總是掉滿了鮮美的落果。再往外邊走去,是圓石砌成的蜿蜒水岸、綠釉瓶欄裝飾的水泥橋一座接著一座。如此古趣盎然的一座迷宮,簡直是孩童們的天堂…… 當然,還有那滿池的白蓮花-曾到此一遊的人怎能忘記這個景象呢?
話說幼稚園的前身,叫做「壺仙花果園」,由日治時期大名鼎鼎的賴雨若(1878~1941)先生闢建。賴雨若出身書香門第,曾赴日留學,返臺後通過考試成為臺南州史上第一位辯護士(律師),學識淵博、為嘉義街最聞名人士之一。此外,賴雨若更雅好古典詩詞書畫,自號「壺仙」顯示出其詩酒風流的一面。
賴氏於1926年(大正十五年)在當時的嘉義南門外開設了壺仙花果園,距今已近百年。花果園除了邀宴文人雅士,賴雨若也善盡社會責任,開辦「花果園修養會」(即「壺仙義塾」),教授四書五經、近代時文、詩詞歌賦。賴雨若過世多年後,這些教學活動也未停歇,花果園後來成為了壺仙幼稚園。而幼稚園也最終在1976年(民國六十五年)關閉,結束了它曾經的韶光年華,園區也漸漸走向凋蔽。
儘管物換星移、人事盡非,不過在本文附圖「修養會」及「幼稚園」的兩張老照片裡,我們可以看見當時那盈池的白蓮花-是如此的醒目。而一幅深藏在三秀園舊書櫃底的老掛軸,竟在多年後道出了花果園白蓮花的身世。
這件事要從詩社「嘉社」談起。賴雨若為嘉社創社社員,曾以嘉社專務的身分舉辦全島詩人聯吟大會-也足見其在嘉義詩壇地位之崇高。而三秀園主張禎祥同樣是嘉社一員,其年紀較賴雨若、林玉書等前輩小了十多歲,算是社中的小老弟,兩人在聚會中應時常相遇。
大概是1938年前後,壺仙花果園建設方興未艾之時,張禎祥也正在著手改造家族的三秀園;這一老一少的兩位園主,想必對造園一事多有交流、互通有無。某次聚會中,兩人談起水池植栽之事,張禎祥允諾以三秀園的白蓮花苗相贈。
次年春,賴雨若為了感謝張禎祥依約贈蓮,於是親筆題寫了此一卷軸回禮;此中勾勒了此次贈蓮的始末輪廓,讓原先毫不相干的圖像,從此有了意義上的連結,不禁讓人感嘆世事之巧合美妙。
此詩亦收錄於賴雨若遺輯《壺仙詩集》之中。
採訪後記:
當初從成堆的「回收物」中,認出了壺仙賴雨若先生的手書卷軸,已經過了幾年了。前年在因緣際會下,我們得知賴雨若之孫—賴辰雄醫師自美國返台,在高雄醫學院擔任客座教授,我們才冒昧致電與他聯繫,並前往高醫拜訪老教授,分享其祖父的手稿掃描檔案。
後來,三秀園舉辦的年度音樂會,我們給賴教授送去了請柬。但因賴醫師已高齡八十多、又路途遙遠,我們本來也不抱著老人家必定出席的期望。沒想到活動當天上午,就見到賴醫師盛裝蒞臨,親切地在園區門口向我們欠身施禮。
我們帶著賴醫師遊覽三秀園,經過宅邸、假山和花徑,賴醫師顯得興致盎然,不斷地讚賞和詢問。從豁然橋經過的時候,他卻突然若有所思,駐足不前。問起原因,賴醫師語重心長地說:「這橋使我想起壺仙花果園,阮嘛有仝款的一座橋。」 兩個詩人庭園,因贈白蓮花的一首詩,八十年過去重新牽起了兩家祖父輩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