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園雅集 漢文化中一直有以文會友的傳統。文人「雅集」,主要透過遊山玩水、詩酒唱和,這種看似遊玩的方式,達到切磋交流的目的。比之較為正式的詩社聚會,雅集的形式既遣雅興又任憑隨興。 在臺灣的漢學文壇,也發展出同樣的地方性的詩社、雅集文化。張禎祥青年時遊學於
新港,出入秀才
林維朝的怡園書院,結交許多詩壇前輩與詩友。1922年(大正11年),當時林維朝為了在日本統治底下延續漢學教育並鼓勵後進,於是邀集新港、
北港、大埤的一眾青年才俊,主盟成立鷇音吟社,張禎祥為創社之社員之一。當時鷇音吟社中最年少的張禎祥、東石黃傳心、新港林開泰三位,合稱為鷇音三子,彼此出身背景雖不相同卻有著特別的革命感情。
《懷傳心詞兄》 祉亭 張禎祥
回溯前遊一段緣,雙溪虎尾近怡然。
良辰便可頻歡聚,絳帳何堪竟再遷。
只隔鄉鎮三十里,已懷梁月十三年。
交情不逐流光去,相訪憑誰得占先。
《次前韻》 劍堂 黃傳心
怡園憶締舊因緣,心志差同大自然。
日酷斯文驚廢墜,時艱學海苦頻遷。
論交早訂三生約,光復又經二十年。
閒散與君娛晚景,釣名圖利任人先。
1923年(大正12年),
嘉義廳治下許多詩人,如蘇櫻村、林臥雲、賴雨若感到雲嘉地區許多詩社規模較小、各自為政,難以與島內其他主要詩社競爭。於是蘇櫻村等人利用嘉義鷗社舉辦年度大會的契機,力邀地方各詩社聯合共組嘉社;此倡議馬上得到
嘉義街玉峰吟社、羅山吟社、鷗社、
北港街汾津吟社、
西螺街菼社、
鹽水街月津吟社、
朴子街樸雅吟社、新營二庄之新柳吟社、
布袋莊鶯社以及
新巷庄鷇音吟社,共10社、百餘位詩人的響應,張禎祥也以鷇音吟社社員之身份加入嘉社。此後,嘉社成為雲嘉地區最重要的代表詩社。
嘉社於1934年(昭和9年)4月7日成功爭取召開全島詩人聯吟大會,於嘉義市公會堂舉辦,集全臺島67社、231人與會,為一時臺灣漢詩詩壇盛事。
《辛未春日三秀園雅集》 壺仙 賴雨若
名園一到覺心澂,水秀山明興致增。
多謝主人情意厚,築亭記念會吟朋。
詩社的正式社課、聚會以外,張禎祥也熱情邀約詞友同好們到自家庭園中賞遊,眾人飲酒賦詩、擊掌唱和,頗有古人雅集的旨趣。隨著張氏的詩名漸嶄露頭角,結交的朋友愈多,三秀園的美名也不脛而走。包括斗六吳景箕、張立卿,溪口張進國,朴子黃傳心、四湖林友笛…等,都常是張氏三秀園的座上賓。如今時過境遷,眾騷人墨客已矣,往昔的秀園雅集已成絕響,不免令人唏噓。
《感作》 張禎祥
愛兼弓馬奕球詩,更擴園林督適宜。
多趣何無精一藝,愁魔纏攪酒魔隨。
隱逸詩人 上面是一首張禎祥先生的自我剖白,除了直陳自己對諸藝的濫情與不專精以外,詩中他所謂的「藝」更是與儒家六藝--
禮、
樂、
射、
御、
書、
數,大異其趣。張禎祥喜好射箭、騎馬、賦詩,或有傳統文士遺風,但他又同時喜好時髦的網球運動,這種不受限制的放懷之興,與張氏督建的建築、庭園展現出同樣的氣質。 張氏早期寫景之作總透出一種樂觀知命的氣質。以下皆為其青少年期的佳作,寫自家花園的美景,看倌若有緣至園中遊覽也不妨「按圖索驥」一番:
《豁然橋上即景》 張禎祥
豁然橋上椅欄干,秋水盈池放眼寬。
魚泳亭中由倒影,幾如蜃氣幻奇觀。
《敝園即景》 張禎祥
久雨初晴暖日紅,園西檢點又園東。
假山木茂真山似,舊徑花迷新徑通。
池面築亭宜狎鷺,榕蔭匝地好聽風。
生平最愛林泉趣,領略朝朝興不窮。
《抖擻橋》 張禎祥
只盈尺幅幾尋修,龍柏岸懸放枕流。
欲渡精神須抖擻,暫教休賞水悠悠。
《白蓮池》 張禎祥
雨後波添幾尺新,偏教冷豔競開頻。
窺魚有鷺藏何處,一色依稀認未真。
張禎祥先生於西元1972年離世,留下了上千首詩作,由後人集結成冊付梓,題《三秀園詩草》。其詩雖沒有磅礡巨作、也不見真知灼見,但作為一個隱逸者的性靈抒懷。幸運的是,詩人的寫作基地、喻托--三秀園,仍然保持園區完整。園邸雖有年歲的傾頹荒廢,但無論景致山水、花草樹木以及建築地物都已經找到專人維護、整治。我們期許著延續三秀園的氣味和命脈,能夠給後世的朋友一個窺見往昔詩人的心靈的憑據。
《丙午臘月於園中口占》 張禎祥(1966年作)
刺骨嚴寒拔木風,仍然早起四時同。
則名山下倚斑竹,一任揚砂蔽曉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