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23 #Reading 《不要想藍色大象》

閱讀時間:2015出版 – 2021.07.12
閱讀媒介:實體書
這本書應該是以前的學生推薦我看的,只看到一半就放在書櫃了,這種類似的狀況很多,常常事情做一半放著、書看一半放著、劇看一半放著、漫畫看一半放著,有一種說法是:你是個念舊的人,害怕事情就這樣結束過去了,因此需要長時間閱讀吸收的資訊,很容易放著,觀念來源是台灣通勤第一品牌XD,知道的人就知道了。
時空到了現在,由於雪寶出生了,還沒抓準看書的空檔,加上這本書本來就是過渡期訓練閱讀的書,所以在做標籤筆記的時候十分不順,雖然是實體書,但我對整本書的結構非常沒有概念,頂多就是一個「擅長讀心的人」,所分享各種仿間可以用來觀察行為的方法吧,如果有興趣還是希望大家可以自行閱讀。
一開始,作者就是定錨了你看到「叩叩叩」就要想到火,然後就一直不時在奇怪的段落出現這個狀聲詞,這是很簡單讓人有被引導行為的方法,另外一個例子是,一個演講者在給上台的觀眾兩個選項時,若敘述其中一個選項有「舉手指出」,而另一個單純敘述過去,那觀眾有很高的機率選擇「指出」的那一個。當一個人其實早就做出選擇的時候,只是需要一個hint 促使他行動,而其中存在心理層面的思考,都可以被外在所觀察到的行為解讀出來。
裡面有一個段落是我非常喜歡的,在訪談(interview)的時候,「真空」的技巧可以有效讓你獲得更多的資訊,也就是故意在提問後,不給選項而空白一小段時間,如此一來,受訪者會為了填滿空白的尷尬,說出更多資訊。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技巧是在樂無休止創意團隊。 Listen Play & Create Music Therapy Team in Taiwan的工作坊學到的,用最簡單的例子來說,百貨公司的廣播是「Do Mi So ___」,你單純看到這個發音,也能在腦中聽到最後一個Do的音高吧?用音樂治療的方式來說是這樣,用職能治療的早期療育也是如此,在治療發展遲緩的孩童時,真的不需要一直對著孩子說話、要求答案、引導方向,操之過急的治療只會帶來反效果,同理可證,這些發展遲緩的孩子,也許家裡就是個步調緊湊的生活、語速過快的照顧者,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了。到了臨床教學的後期,我都會教導學生「觀察、中斷、等待」,所運用的技巧就是如此,如果三生有幸你各位看到這一段落落長的,是真的我很精華的治療手法,麻煩你回我一個熊貓的emoji好嗎,特別是我教過的學生,你沒留言就當掉你。
再來是簡單的介紹心流(flow),由Mihaly Csikszentimihalyi 提出,運用肌肉放鬆的技巧,達到平穩的力量。這個名詞在這幾年很火紅,我自己則是到了教書、聽podcast才知道的,甚至也有一些app可以操作引導使用,我想在這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要學習如何快速達到心流勢必能夠提高不少效率。額外提到,《雜訊》這本書,雖然還沒看過,但應該一樣是在說:眼球注意力已經飽和,創作者已經往耳朵注意力進攻,且在我們所能觸及的資訊量已經爆棚,因此如何辨別+過濾資訊,已經是我們這個年代必備的能力了。
有一句話叫做:心想事成。
怎麼說?一個運動好手破紀錄的時候受訪說了:哦,我昨天晚上已經練習過破紀錄了。這真的有夠唬爛,但所謂的意象練習,就是如此。有一個很哀傷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最後一葉》-歐亨利的短篇故事,真的好看,尤其最近阿滴自我揭露憂鬱症的歷程,和陪伴者志棋的分享,我覺得都是值得讓大家理解的經典故事。
冥想(Meditation)介於主動思考和被動發呆之間,這也是最近很流行的名詞,我在生物駭客筆記裡面也有聽到類似的解說,相當推薦有興趣的人去聽Rich對Biohacking的見解!
節目來到最後,我今年閱讀的習慣,真的深受很多創作者的影響,如:股癌 Gooaye通勤十分鐘 On The Way To Work閱讀前哨站⋯等等,這些厲害的人,在經過大量閱讀後,再產出資訊的能力,已經是爐火純青,我到目前為止閱讀的書,也是30歲以前所無法想像的,當然除了財經相關以外,也開始閱讀額外的書籍,我很高興今天又可以記錄下這篇心得,即使內容不到乾貨等級,但也實實在在成為我的養分之一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求學經驗很不愛看書的人,翻開神鵰俠侶就會睡著的人,竟然從2020Q4開始大量閱讀,並且逐步紀錄讀書心得。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