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餐桌與炭治郎── 一場思辨之旅(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美化的設計,恰好在我們表面的認知與事實真相之間「隔開一層」。不用直接面對真相,當然就避開了良心的譴責。像極了一隻做錯事被主人唸叨的貓,閉起眼睛、蓋起耳朵、轉頭不聽。動物會用迴避的方式逃離,但人們卻會去裝飾它,使得它變得沒那麼「可怕」。
我們心理的防衛機制運作所產生出的一層「合理化的假象」,使得間隔的「這一層」規避了讓我們「不安」的感受。但正是這「不安」的感受,才是我們最真誠的那個自我良知所發出來的警告只不過,我們人常常在良知說話的時候,往它嘴裡塞蘋果,假裝聽不見它,但卻它一直都在,不曾離棄我們。
讓我們試想一個場景,同學們一夥人買了雞排走在路上,邊吃邊嘻嘻笑笑得逛著街。手中裝著香噴噴雞排的包裝紙外面,印著一隻公雞,有一頭紅紅大大的雞冠,露出開心的微笑。一手拿著該店的招牌,另一手還伸出來比一個大大的讚。似乎在稱讚你買對了,真的是有眼光!甚至有的LOGO上的雞,還戴上墨鏡裝得一副酷酷的樣子。而這些都是「設計」下的產物。
圖 四:推廣牛肉麵的裝置藝術。曾於2009年台北奔牛節拍賣會巡迴展出,由藝術家黃沛瀅創作。
這些具「設計感」的圖案,會不會也是一種「美化的惡意」?外包裝上咧嘴而笑的雞及泡在牛肉麵湯裡的牛,是不是刻意掩蓋了內容物殘酷的生產過程?這些雞隻、牛隻真的是開心地笑著被殺、被煮的嗎?
這裡我沒有答案,但鼓勵大家停下來深入思考,問問自己,我們是否能夠撥開層層雲霧,發現背後的荒謬?能否把那層包裝紙看穿,窺見裡頭的真相?這樣美化的一層,雖說是一層,但對於被慣性思考蒙蔽的我們,其實就像一堵高牆。這堵牆隔開了美味淋漓的餐食與鮮血淋漓的屠刀,讓歡笑朵頤的食客們聽不見屠間裡的痛苦悲鳴。
知名饒舌歌手大支,在2014年於YouTube發表一部音樂短片《屠宰場之窗》,轟動一時,引起當時廣大社會的討論。而這部短片,正是為了敲開這冰冷的高牆,讓觀眾直視牆內動物們所流下的殷紅眼淚。有人說這部影片5分鐘真的太漫長、太煎熬。的確,連我自己都無法從頭看到完。實在是於心不忍,因為我認為動物跟我們一樣有情緒,有感情,所以我們真心愛動物。但當我們面對餐桌上「食物」的時候,卻無法想到它曾經是「動物」,活生生可愛的動物。在《屠宰場之窗》曲終之時,大支的獨白替地球萬物們發聲:
如果屠宰場有扇窗戶,能讓大家看到裡面正在發生的事,
相信大部份的人都會有所改變。
隔在中間的牆,就真的這麼厚,遮蔽了我們大眾的雙眼,以至於無法看到事物背後的本質嗎?那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我們無法想到「食物」原先與我們一樣是「動物」呢?原因就在於前段所提及的「自我防衛機制」,也是時候該好好介紹它了。
「自我防衛機制」這個名詞最早是心理學家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所提出的概念。這個機制談的是關於人們如何處理「焦慮」的問題。而焦慮又可以分成三種,其中的「道德焦慮(moral anxiety)」是我們人因為害怕受到「良心的譴責」所引起的焦慮。
當我們無法應付這些焦慮時,就會啟動自我防衛機制來排解壓力。在這裡必須補充的是,自我防衛機制沒有好壞,只不過,如果過度使用會讓我們失去面對問題的能力。
在這些種種的機制中,有一個稱作「合理化(rationalization)」的「自騙性防衛機制」。顧名思義就是透過一個自己認為很好的理由來找藉口,自欺欺人。所以當我們坐在餐桌前面,食指大動地拿起刀叉時,我們為它貼上了一個「食物」的標籤。這個標籤讓我們不會去聯想到它曾經是「動物」的樣子。既然眼前的這盤「食物」已經不是「動物」,就不用面對吃下「動物」所引來的良心譴責。
當我們能開始試著識破隔絕「表象」與「真相」之間的「這一層」,就是切斷「自騙性防衛機制」的運作,從中跳脫、解脫出來,好好「有意識地」審視自己的所作所為。如此,才能啟發好奇而進一步探問:「食物」與「動物」的分類有沒有絕對的、絲毫不可動搖的標準?或只是我們人類自以為是的二分法呢?
以前面的雞排作為例子,這裡我想提出的是:為何「雞」是食物而不是其他動物?為什麼沒有「貓排」、「狗排」?更清楚一點說,為什麼貓狗是「動物」甚至是「寵物」,而雞鴨魚鵝牛羊豬卻是「食物」?人們或政府劃定哪些動物是「食物」,哪些是「寵物」時,會不會是人類最大的傲慢?
反過來,看看有些人把「食物」當作「寵物」的例子。在日本推特上有網友板倉アユミ (@itakkku)養了一隻很愛乾淨的公雞,撒嬌起來還以為是被貓附了身,頗惹人憐愛;美國一位大叔養了一隻叫做George的鵝,還開了Youtube頻道(Pet Goose George)紀錄與George生活的大小事,乖巧又聽話。而與食物只有一線之隔的鴨牛羊也都是聰明可愛的動物,但真的就沒有人反省如此粗暴簡化且自以為是的「二分法」嗎?
事實上,我們不是第一群討論這個議題的人。一位波蘭的哲學插畫家Paweł Kuczyński,在2012年時繪出了一張發人深省的圖。
圖 五:波蘭的哲學插畫家Paweł Kuczyński所繪的諷喻圖。
(截圖自Pawel Kuczynski官方臉書
圖中的牧場的主人一手摸著貓咪的頭,另一手握著一把屠刀指著圖右邊的各種動物,好像在等「喵皇」指名說他要吃哪一種肉,脖子還繫了餐巾準備用餐。這裡,我認為作者想突顯的議題就是「分類」。究竟是誰幫我們把動物分成「寵物」與「食物」的?是政府政策嗎?社會文化嗎?家庭習慣嗎?抑或是個人習慣?還是個人因循家庭,家庭因循社會,社會因循政府?如果這個鏈條是堅不可摧的,那我們人的自由意志又在何處展現?
或許,我們自認為是出於自我意願下的選擇,但其實那並不是真正的自由,只是深受環境影響罷了。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審視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或依另一種英譯"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y of a human being"而翻成「未經審視的生命是配不起人類的」。)
現在終於有一個可以開闊思惟的時間,好好確認及檢視自己的選擇,這是許多人都難以做到的,但現在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卻可以!只要你願意暫時放下你所舊有的觀念,如倒空先前裝滿水的杯子一樣,才能再接受其他的資訊。
但在此必須強調的是,我只是想把「這一層」介紹給讀者,至於要做出改變與否,全憑自己的自由意志。也誠心地建議讀者們:尊重自己所做的決定如此,也就達成此文章最大的目的了。
打個比方來說:我們之前都不曾把戴在頭上的帽子拿下來看一看、拍一拍灰塵。如今,有一個機會出現,讓我們取下平常雙眼不及的帽子,好好檢視一下。至於要不要換新的?還是撢一撢上頭的灰再戴回去,這都是我們自己所做的決定,他人無法插手的。(中篇完)

想多了解一些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1會員
25內容數
筆者讀的是電機,愛的是中文,想的是哲學,學的是儒家。 座右銘是:「靈魂先老起來等,往後越活越年輕時,方能好好咀嚼其中的滋味。」 會在這裡將分享哲學、易經、動漫哲學等等內容,不定期更新,歡迎訂閱我的沙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果先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知道,這匹用來救我的馬,沒有別人,就是我自己!
一座樸素可愛亮黃色的候車亭,入冬時的冬陽夕照,透過盛開的洋紫荊,灑落在亭中一條候車長椅上。這條長椅看似一般,卻是大有玄機,看出來了嗎?
在夜深人靜、熄燈就寢的宿舍內,背著管理幹部,偷偷開著一盞燈,照著《易經》解答來身旁的同期。若不知情者看見這畫面,那我簡直與神棍無異。
被時間推著走、年紀漸長的我,所走過的一切像極了這圃玫瑰。從幼稚含苞初長,到成人立業開展,但令我焦慮的是可預見的凋謝...
曾誇下海口: 如果有推拿師父能治好我的左腳踝,就認定他是神醫。 這樣說來是有點誇張,但也真實反映經歷痛苦多年的我,那仍希望得救的盼望。
有一句話曾經很流行: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 這句提醒,對從前我的來說,確實獲益甚多,時時提醒自己在人生路上「莫忘初衷」。 但這個「走路的比喻」於今看來卻好似過於平面...
我知道,這匹用來救我的馬,沒有別人,就是我自己!
一座樸素可愛亮黃色的候車亭,入冬時的冬陽夕照,透過盛開的洋紫荊,灑落在亭中一條候車長椅上。這條長椅看似一般,卻是大有玄機,看出來了嗎?
在夜深人靜、熄燈就寢的宿舍內,背著管理幹部,偷偷開著一盞燈,照著《易經》解答來身旁的同期。若不知情者看見這畫面,那我簡直與神棍無異。
被時間推著走、年紀漸長的我,所走過的一切像極了這圃玫瑰。從幼稚含苞初長,到成人立業開展,但令我焦慮的是可預見的凋謝...
曾誇下海口: 如果有推拿師父能治好我的左腳踝,就認定他是神醫。 這樣說來是有點誇張,但也真實反映經歷痛苦多年的我,那仍希望得救的盼望。
有一句話曾經很流行: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 這句提醒,對從前我的來說,確實獲益甚多,時時提醒自己在人生路上「莫忘初衷」。 但這個「走路的比喻」於今看來卻好似過於平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痛苦的來源,經常來自大腦的自我設限。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跳脫固執的信念。
Thumbnail
未免爭議以下觀點是個人經驗和心境;如覺得自己的觀點會容易與人引起衝突的話,就當作寫小說來看待,敬請斟酌再往下觀看喔! 本文開始 記得2012年有次看了屠宰紀錄片,覺得動物太可憐了,常在想人為什麼要剝奪生命的方式來維持自己的生命? 這種模式的生命毫無意義可言,如果因為不吃肉而會不健康的死掉,那我寧可
Thumbnail
「我相信你一定不喜歡,但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慾。如果你否認他們,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就像截肢,就如同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Thumbnail
大家好!今天我想在这篇文章中分享一下有关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内容,我们要警惕那些可能影响我们选择的心理陷阱。这些陷阱通常是微妙而根深蒂固的,有可能在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影响我们的生活。话不多说,让我们来谈谈吧! 鸵鸟效应 这指的是忽视负面信息或反馈的倾向,类似于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这可能表现为一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我們人類的大腦從遠古至今都有"尋求獎勵機制" 遠古的獎勵機制都是跟捕殺動物還有生存有關,極端的環境造就對生命的渴望 而我們現在多數人遇到情緒低落就會尋找鼓舞人心的心靈能量,讓我們能繼續活下去 但近10年這麼多的心理學、心靈雞湯、鼓舞正向的書籍或網路正面文章,反而造就憂鬱症跟吃安眠藥的人
Thumbnail
假如我們正在吃一碗很美味很好吃的異國料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突然一個人站在面前,很努力的說服我們正在吃的那碗食物是世界上最難吃的食物,我們會相信他認同他嗎?不會,我們會覺得那個人有毛病,食物吃在我們的嘴裡,好不好吃,心知肚明。 一個人努力修善修福,是因為真正明白因果的原理,知道行善與行惡最後的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痛苦的來源,經常來自大腦的自我設限。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跳脫固執的信念。
Thumbnail
未免爭議以下觀點是個人經驗和心境;如覺得自己的觀點會容易與人引起衝突的話,就當作寫小說來看待,敬請斟酌再往下觀看喔! 本文開始 記得2012年有次看了屠宰紀錄片,覺得動物太可憐了,常在想人為什麼要剝奪生命的方式來維持自己的生命? 這種模式的生命毫無意義可言,如果因為不吃肉而會不健康的死掉,那我寧可
Thumbnail
「我相信你一定不喜歡,但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慾。如果你否認他們,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就像截肢,就如同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Thumbnail
大家好!今天我想在这篇文章中分享一下有关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内容,我们要警惕那些可能影响我们选择的心理陷阱。这些陷阱通常是微妙而根深蒂固的,有可能在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影响我们的生活。话不多说,让我们来谈谈吧! 鸵鸟效应 这指的是忽视负面信息或反馈的倾向,类似于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这可能表现为一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我們人類的大腦從遠古至今都有"尋求獎勵機制" 遠古的獎勵機制都是跟捕殺動物還有生存有關,極端的環境造就對生命的渴望 而我們現在多數人遇到情緒低落就會尋找鼓舞人心的心靈能量,讓我們能繼續活下去 但近10年這麼多的心理學、心靈雞湯、鼓舞正向的書籍或網路正面文章,反而造就憂鬱症跟吃安眠藥的人
Thumbnail
假如我們正在吃一碗很美味很好吃的異國料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突然一個人站在面前,很努力的說服我們正在吃的那碗食物是世界上最難吃的食物,我們會相信他認同他嗎?不會,我們會覺得那個人有毛病,食物吃在我們的嘴裡,好不好吃,心知肚明。 一個人努力修善修福,是因為真正明白因果的原理,知道行善與行惡最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