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的設計,恰好在我們表面的認知與事實真相之間「隔開一層」。不用直接面對真相,當然就避開了良心的譴責。像極了一隻做錯事被主人唸叨的貓,閉起眼睛、蓋起耳朵、轉頭不聽。動物會用迴避的方式逃離,但人們卻會去裝飾它,使得它變得沒那麼「可怕」。
我們心理的防衛機制運作所產生出的一層「合理化的假象」,使得間隔的「這一層」規避了讓我們「不安」的感受。但正是這「不安」的感受,才是我們最真誠的那個自我良知所發出來的警告。只不過,我們人常常在良知說話的時候,往它嘴裡塞蘋果,假裝聽不見它,但卻它一直都在,不曾離棄我們。
讓我們試想一個場景,同學們一夥人買了雞排走在路上,邊吃邊嘻嘻笑笑得逛著街。手中裝著香噴噴雞排的包裝紙外面,印著一隻公雞,有一頭紅紅大大的雞冠,露出開心的微笑。一手拿著該店的招牌,另一手還伸出來比一個大大的讚。似乎在稱讚你買對了,真的是有眼光!甚至有的LOGO上的雞,還戴上墨鏡裝得一副酷酷的樣子。而這些都是「設計」下的產物。
這些具「設計感」的圖案,會不會也是一種「美化的惡意」?外包裝上咧嘴而笑的雞及泡在牛肉麵湯裡的牛,是不是刻意掩蓋了內容物殘酷的生產過程?這些雞隻、牛隻真的是開心地笑著被殺、被煮的嗎?
這裡我沒有答案,但鼓勵大家停下來深入思考,問問自己,我們是否能夠撥開層層雲霧,發現背後的荒謬?能否把那層包裝紙看穿,窺見裡頭的真相?這樣美化的一層,雖說是一層,但對於被慣性思考蒙蔽的我們,其實就像一堵高牆。這堵牆隔開了美味淋漓的餐食與鮮血淋漓的屠刀,讓歡笑朵頤的食客們聽不見屠間裡的痛苦悲鳴。
知名饒舌歌手大支,在2014年於YouTube發表一部音樂短片《
屠宰場之窗》,轟動一時,引起當時廣大社會的討論。而這部短片,正是
為了敲開這冰冷的高牆,讓觀眾直視牆內動物們所流下的殷紅眼淚。有人說這部影片5分鐘真的太漫長、太煎熬。的確,連我自己都無法從頭看到完。實在是於心不忍,因為我認為動物跟我們一樣有情緒,有感情,所以我們真心愛動物。但
當我們面對餐桌上「食物」的時候,卻無法想到它曾經是「動物」,活生生可愛的動物。在《屠宰場之窗》曲終之時,大支的獨白替地球萬物們發聲:
如果屠宰場有扇窗戶,能讓大家看到裡面正在發生的事, 相信大部份的人都會有所改變。
隔在中間的牆,就真的這麼厚,遮蔽了我們大眾的雙眼,以至於無法看到事物背後的本質嗎?那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我們無法想到「食物」原先與我們一樣是「動物」呢?原因就在於前段所提及的「自我防衛機制」,也是時候該好好介紹它了。
「自我防衛機制」這個名詞最早是心理學家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所提出的概念。這個機制談的是關於人們如何處理「焦慮」的問題。而焦慮又可以分成三種,其中的「
道德焦慮(moral anxiety)」是我們人因為害怕受到「良心的譴責」所引起的焦慮。
當我們無法應付這些焦慮時,就會啟動自我防衛機制來排解壓力。在這裡必須補充的是,自我防衛機制沒有好壞,只不過,如果過度使用會讓我們失去面對問題的能力。
在這些種種的機制中,有一個稱作「合理化(rationalization)」的「
自騙性防衛機制」。顧名思義就是透過一個自己認為很好的理由來找藉口,自欺欺人。所以當我們坐在餐桌前面,食指大動地拿起刀叉時,我們為它貼上了一個「食物」的
標籤。這個
標籤讓我們不會去聯想到它曾經是「動物」的樣子。既然眼前的這盤「食物」已經不是「動物」,就不用面對吃下「動物」所引來的良心譴責。
當我們能開始試著識破隔絕「表象」與「真相」之間的「這一層」,就是切斷「自騙性防衛機制」的運作,從中跳脫、解脫出來,好好「有意識地」審視自己的所作所為。如此,才能啟發好奇而進一步探問:「食物」與「動物」的分類有沒有絕對的、絲毫不可動搖的標準?或只是我們人類自以為是的二分法呢?
以前面的雞排作為例子,這裡我想提出的是:為何「雞」是食物而不是其他動物?為什麼沒有「貓排」、「狗排」?更清楚一點說,為什麼貓狗是「動物」甚至是「寵物」,而雞鴨魚鵝牛羊豬卻是「食物」?人們或政府劃定哪些動物是「食物」,哪些是「寵物」時,會不會是人類最大的傲慢?
反過來,看看有些人把「食物」當作「寵物」的例子。在日本推特上有網友板倉アユミ (
@itakkku)養了一隻很愛乾淨的公雞,撒嬌起來還以為是被貓附了身,頗惹人憐愛;美國一位大叔養了一隻叫做George的鵝,還開了Youtube頻道(
Pet Goose George)紀錄與George生活的大小事,乖巧又聽話。而與食物只有一線之隔的鴨牛羊也都是聰明可愛的動物,但真的就沒有人反省如此粗暴簡化且自以為是的「
二分法」嗎?
圖中的牧場的主人一手摸著貓咪的頭,另一手握著一把屠刀指著圖右邊的各種動物,好像在等「喵皇」指名說他要吃哪一種肉,脖子還繫了餐巾準備用餐。這裡,我認為作者想突顯的議題就是「分類」。究竟是誰幫我們把動物分成「寵物」與「食物」的?是政府政策嗎?社會文化嗎?家庭習慣嗎?抑或是個人習慣?還是個人因循家庭,家庭因循社會,社會因循政府?如果這個鏈條是堅不可摧的,那我們人的自由意志又在何處展現?
或許,我們自認為是出於自我意願下的選擇,但其實那並不是真正的自由,只是深受環境影響罷了。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審視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或依另一種英譯"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y of a human being"而翻成「未經審視的生命是配不起人類的」。)
現在終於有一個可以開闊思惟的時間,好好確認及檢視自己的選擇,這是許多人都難以做到的,但現在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卻可以!只要你願意暫時放下你所舊有的觀念,如倒空先前裝滿水的杯子一樣,才能再接受其他的資訊。
但在此必須強調的是,我只是想把「這一層」介紹給讀者,至於要做出改變與否,全憑自己的自由意志。也誠心地建議讀者們:尊重自己所做的決定。如此,也就達成此文章最大的目的了。
打個比方來說:我們之前都不曾把戴在頭上的帽子拿下來看一看、拍一拍灰塵。如今,有一個機會出現,讓我們取下平常雙眼不及的帽子,好好檢視一下。至於要不要換新的?還是撢一撢上頭的灰再戴回去,這都是我們自己所做的決定,他人無法插手的。(中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