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其實很少要逼人喝下雞湯,這次就很忍不住的連以前做好的心得看板一併附上,因為裡頭的第一排卡片就寫著我的選課原則,我不喜歡別人說什麼課好我就去,堅持要有我自己的體驗。
這禮拜寫到的事情有兩樣: - 忙碌?就是換個腦袋唄
- 時間倒流?沒可能啊,或者現在進行式吧
今天內容很適合叫做「課題」。從前都沒有特別細寫什麼是品味?品味就是一種篩選值得你注意的事情的素養;換言之,有的煩惱或許換個環境就不再是煩惱,又或者當一個問題不好突破的時候,我們可以以怎麼樣的想法幫助自己脫困?
在文章開始之前
在你使用的網頁上方,尋找「追蹤專題」的按鈕,文章就會準時送到你的信箱囉!
每個人每天都很忙,沒有時間一直查看我的專頁沒關係,你只需要:
- 一鍵登入 Google 並選擇常用的電子信箱
- 回到文章頁面上,點選「追蹤專題」,同系列文章篇篇準時送到你的信箱
- 如果是追蹤我的話,只要一有文章發佈,通通都能收到訊息
- 愛心或收藏,讓我知道你肯定過我的內容唷!
忙碌?
有時候真心覺得,像個陀螺一樣的忙起來,煩惱啥的還真的是很不重要。
我覺得是個性使然,重考結束的時候我和店長講了一聲說會回門市工作,店長還真的讓我去了。
說實在當時的我雖然又重燃一次做新生的希望,但總是想不到什麼很富麗堂皇式的行程來豐富一下自己的入學前生活,最後覺得這個錢不賺白不賺,大學有點自由的花用也好。
以前常在電視劇看到有些「女強人」的形象,偶像劇的話,有點愛情的煩惱、說不開的誤會,就工作吧!把自己埋在工作堆裡面,可以暫時忘記煩惱,這種忙碌倒讓自己覺得從容許多。
休學的頭幾個月裡,毅然決然直接離開書讀了十幾年的地方,從桃園下南部去,這個過程我沒有猶豫很久,因為我已經真心認為「環境有毒」,也覺得無力負擔有太多熟人的期望。
二度下屏東也有相似的感覺在:換個環境真的就能換個心情。也許適合我的生活步調必須是挺慢活的。
撤換了什麼環境呢?從一個大家必須在情感上計較斤兩的地方,來到一個即便有微弱的職場爭鬥,卻可以公事公辦的所在:上個班能順順下班就好,不會有人沒事找事無聊到,上同個班還要拿石頭砸自己腳。
不過其實有的人會問說:這樣會不會其實是把自己產生的問題擺爛?
比如說:學校的老師願意照顧自己重考期間的課業,我是不是要做點什麼?或者潛在的一些人際相處問題,看到了有辦法裝沒看到嗎?
有段時間我仔細斟酌,好像確實有點「逃避」的感覺,我在逃家,在逃避熟人,逃避某些懸而未決的人情或壓力問題。
後來想想,以我能力範圍內的付出和認真,還欠了誰什麼嗎?還是我做了什麼必須要和人道歉的事情呢?
都沒有的話,那我在想什麼?想離開就離開,想工作就工作,難不成還巴巴的期望重視的人的挽留?還是去和人解釋一些別人不見得想用心聽的話?
怎麼想都覺得沒必要的時候,我還記得謝師宴時老師問了我一句:建宏明天就要下南部工作了嗎?
我看著老師們些些疑惑又帶有一絲驚訝的表情,點點頭淡淡的說了聲:對啊。
往往在面對既熟悉又疏離的地方的時候,心情其實非常複雜。這是一個,很少到可能不會有人理解,甚至有想感恩自己已經有在努力付出的地方;但往往也是這裡,型塑了我離開這個地方的樣子。
一種希望有人可以看明白自己的掙扎,又別無選擇的情境,似乎說明了有的人落地生根能夠四、五十年,何其幸運。
於是我最後還是把過往的一切就這麼留在過去,自己包包收一收在南部過日子,然後即將進入第四年。
因為不論我再如何認真的想佔據重視的人心目中,那個很重要的位子,在我有一刻明白重視的人眼裡我都可以只是第二序位的時候,自私的理由就已足夠:
我要鐵了心為自己而活。
時間逆流?
為什麼我們的生活會顛倒回來:從一開始煩惱智慧不足,變成資產不夠的問題?
突然有這個想法,是因為人人都讀過的「馬斯洛需求」。
我看著新聞裡一些老來無用的人們,嚷嚷著要錢的嘴臉,雖然很多的厭惡感,卻也不禁覺得:人真的活到一定程度,最在意的居然不是自己的靈魂有多安穩,而只是物質生活富不富足嗎?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哪一種方式,能比較有效率的讓生活可以「全面」的富足?
以馬斯洛金字塔來看,無非是滿足了溫飽、安全、衣食居所,才到最後的自我實現;就是換言之,當有人調侃文組科系是有錢人家在讀的,似乎有點道理在。
又以學習考試的角度來說,偷跑或早讀,考試的表現總是不會比平均值差,更甚準備的多的人,懂的找到規則來準備自己的人生,就是一種思考領先了身體的層級,藉由思想顯化了物質的成功;而這和從底層發展的方向卻是相反的。
就是這問題到剛剛為止,我都沒有一個把握的方向。
因為不管是否定哪一邊,都沒辦法改變「基底」。有的人確實是要先求果腹,才有體力勞作換取下一餐,常態性滿足每次的空腹,自然就能談得上未來。
而也有的人什麼都不缺,卻依舊靠近不了自己的生活,因為我們沒辦法做到「集體潛意識」以外的事情,也就是做不出,不存在於腦中訊息的舉動。
我唯一能確定的是至少地球人多半都生活在三維度裡,時間就是單行道,而以結果論來說,每個人一生只會有一個未來。
一分一秒過去,我們會以為是時間正方向的流動;但我們其實也是一分一秒接近既定的未來,也許人真的有可能生活在時間倒退的狀態下。
我記得以前有看過一種,看了會很開心的老年生活:就是這個老人看起來笑笑的沒什麼煩腦,不見得需要遊山玩水,也不見得後院就是花園,然後要連著一座雲霧繚繞的山峰。
是這個老人的狀態,像極了愛情單純的小孩,在人生必須老成的一連串歷練中,找到了能讓自己的純真,跟自己的肉身一起生活在地球上的方式。
而這幾乎可以肯定絕對不是「物質豐足」就能辦到的境界,因為情緒和狀態不完全需要錢來餵養。
所以當我每每聽到人在懷念過往的日子的時候,總會冒出一個疑問是 ... 不論是怎麼樣的人,在人理所當然一天比一天要進步的情形下,我們要如何知道過往的自己,肯定比現在的自己要來的好呢?
為何生活居然可以淪落到「反正不具有品格沒關係,因為品格並不能吃」的情形?
回到原題,所以在老來覺得生活不堪負荷的時候,緬懷作為學生的自己,真的是件好事嗎?
記得以前和朋友聊到一個問題,這問題我問過很多人,我說:你們已經從大學畢業的人,都難道沒有曾經會想過要再回到大學一次嗎?
最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的回答是:不會,因為我們的生活已經在下一個階段,然後我也覺得我的大學已經過的足夠 ok 了。
當然,是建立在不論過去好與壞的前提下。
這很深深的警醒我說,為什麼「活在當下」很重要?因為過去的痕跡無法改變,我們每多活一秒就又是一個新的樣子。
只是差在回到小時候的學生的自己不可行,從任何一個時刻開始重新成為學生卻能辦到。
於是又發覺,常態性緬懷過去的人,多半不是因為真的具有這個身分能感到幸福,而只是想拋棄這些隨著年歲,身上越背越多的身分、標籤和責任而已吧。
如果換個職位,錢變多,討厭的人留在原地升不了遷,誰還要當成天考試的學生呀?
用不著,就清理掉吧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當初標題定下「必要之惡」的時候,我認為人的一切煩惱多半不來自事件本身,而是就來自「人」,因此人就是煩惱的根源。
後來才發現這誤用了。應該是說,今天挑選值得我煩惱的事情是出於「兩害相權」,所以第一段,我在生涯和人際煩惱中,我最後還是選擇了寧願職場上有點小問題的地方,總比沒人願意理解而自苦的地方好。
另外也寫下兩邊想法始終一直在拉鋸的事情:我到底應該採取哪一種思維模式,才會對自己生活的富足較有全面性的幫助?
但因為要能明白指出自己要什麼太難了,只好藉由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刪去:這個我覺得不好、那個我也不要。
畢竟誰過的不叫做「生活」,難道不值得花點時間靠近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