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9/0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大學生兼顧興趣和學習容易嗎?先找出適合自己的步調!

追求平衡
我是一森,來自臺東,目前就讀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即將升上大三。我鍾愛以攝影記錄臺灣民俗,總穿梭各地的祭典、儀式場合,足跡遍及各地。過去,礙於地理空間上的限制,臺東往來各地不易,加上課業繁重,較少有機會能夠移動。進入大學階段,生活的彈性上大幅提升,同樣擴大興趣的發展空間,一有空閒,我勤於奔赴不同地方,期望能夠盡其可能的拍攝各式活動,為自己、為變動中的民俗,都能留下印記。
然而,頻繁移動相當耗費能量,如何能在學習的本業與興趣間取得平衡,成為我在大學階段不斷的追尋,期待能夠各方並重,不枉此程。

找回節奏
進入大學後,最明顯的是經驗到自己能掌控範圍的擴大——無論金錢、時間或生活各面向。這樣與過去生活方式的落差感,著實需要一定的探索,去感受、體驗自身能力所在,同時,少有能夠依循的規準,當面對這種紛雜的論調、觀點,自己必須找出一套能夠執行的模式,建立生活的節奏和秩序。
起先,當我發現自己身處世界的大幅留白,便急於填滿,然而踏出的腳步仍帶著不確定,不斷質疑自己。在此期間,加上自己不善於拒絕,許多基於情面、社交的場合,雖然並不自在,卻難以推辭。在掙扎的過程裡,直接面對加諸在自己身上的各種期待、評價的交戰,衝突之下,往往讓決定趨於極端,全然的把自己置入或逃避某個領域,卻也為此,必須收拾其後果。回憶大一上的期中考前一夜,我自臺南拍攝後北上,抵達時,已是凌晨一點多,稍經整頓後,挑燈夜讀。不同的領域相互拉扯與調和,我尚在適應,過程中難免疲倦與失落,特別當無法取得有效的平衡時,自己對事實無法接受,則會陷入失望。
另一方面,我總笑稱自己「繁華落盡」。高中時,在課業外的領域若多加關注、著墨,很容易引人注意,成為焦點。但升上大學後,隨著大家各自發展所長,較難再獲得眾多肯定和鼓舞,眼見身邊的同儕都在不同領域有所建樹,我傾向單純紀錄、觀察的行動,難以有立即性的產出,從而,多會對自己有所質疑。而在課業上,因為先天資源和經驗的差異,也感受到與他人的落差。進入大學大學之前,我並未對心理學、諮商輔導等有所鑽研,當有些同學在高中時早已接觸過相關內容,或在報告、表現上大放異彩,也增添我的不安、焦躁。
徬徨、懷疑,雖未造成重大困擾影響生活,但仍使我處於掙扎,不確定如何安排生活。課業上,習慣性的拖延造成總會經歷壓迫、疲勞,難免自我否定。

接受自我
但逐漸能夠確認環境條件與自身狀態後,我開始試著接受事實,降低對自己過分的期待,盡量使之和現實達到一致。例如我不再否定拖延,而是在認知上,將之認同為自己的處理策略,轉化對自己的批評。我也開始專注於自己的領域,思考興趣對自己的意義,以及所學和興趣可能的交集,檢視自己在其中付出的努力,而非與他人比較。
關注的重點成為:我在各個空間能夠做些什麼?做到多少?最後接受行動的結果,欣賞所處的每個位置。
我最後所取得的平衡是平日課堂上專心汲取,假日投入民俗拍攝。倘若平衡被打破,則盡量能夠顧及各面向,在現實條件下盡力補足。印象極深的一次,是抱病前往臺南拍攝廟會,原先預期短暫休息後,清晨搭車北返,恰好能趕上週一上午的課程。未料我昏睡不醒,醒來已近中午。我倉促收拾行李,感到錯愕和懊惱,但也認清自己身體的狀態,安排好北返的方式、接受事實,並尋求能夠補足的措施。又或者一次,當我身處馬祖,週日船班停駛、航班一票難求,在確知最後一班班機無法候補上,雖然焦急不安,我請好假,要自己安然的面對與享受意外的旅途。
歡迎點擊以下連結閱讀全文
加入臉書社團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