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台灣文化(二):台灣人為何對文化感到自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台灣有文化嗎?」
明明是個問句,但從許多台灣人的嘴裡說出來,卻更像是哀怨的肯定句。
我們對於文化的自信心,甚至已經低落到開始會自我傷害的程度了。筆者高中的英文老師就曾當眾宣稱:「台灣廟宇亂七八糟,不如歐美那些教堂來的優雅。」
走過鹿港龍山寺之後,你就會發現,英文老師說的根本不是事實(圖片皆為筆者所攝,請勿盜用)。
台灣的『台』字變成形容詞,拿來描述穿搭(人設),除了變成不登大雅之堂的次文化(『台客』)之外,更常常帶有非常負面且低級的意涵。當這個用法出現的時候,想必許多讀者腦中都閃過一個畫面:邋遢、穿著吊嘎和啪噠啪噠的人字拖、抽菸喝酒吃檳榔、還要時不是講只剩三字經的台語。
批批踢或是狄卡等充斥鄉民的網路世界,大家都非常開心地拿自己故鄉的名字來互相消遣,全世界大概很難找出第二個國家,會那麼露骨又無意識地瞧不起自己吧!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台灣人覺得自己所在的這片鄉土沒有任何文化呢?又或者,台灣文化是如何被大眾默認為一種低俗,且次等於中華、歐美、日韓文化的呢?明明,從有文字紀錄的歷史以來,台灣已經過了四百冬。這四百冬以來,我們的先祖們難道都只是翹著二郎腿,涼涼地宅在家裡什麼都不做嗎?

殖民者主導的文化消滅

台灣人是一個悲情的島國民族。
從前一個個外來的殖民者,除了對菁英階層執行肉體上的消滅之外,還對普羅大眾進行各種為政治服務的思想文化改造,例如日治後期的『皇民化』,或黨國提倡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當這些外來政權踏上台灣的土地時,台灣人就此被宣稱低人一等。無法否認的是,過往殖民者進行的文化清洗,正是造成台灣人在地文化自卑和無知的主因。
若要更明確地說,同為半世紀,筆者認為黨國的中國化較日本皇民化來的深遠。除了有相關政策執行時間上的長短區別之外,台灣在日治殖民體制下,因為文化上較大的差距,還有與在台日人實質上的隔離,進而體認到自己身為異民族的事實,進而凝聚出有別於日本人的另一種認同(相關書目:《成為臺灣人:殖民城市基隆下的民族形成(1880s-1950s)》)。而這個『認同』,就是近幾年大家口中所謂台派、台灣意識的最早根源。
當年的日本殖民者,其實也為台灣留下許多美麗的建築。將近四十年前,這間北投的溫泉博物館也是一座面臨被拆除的廢墟,好在有志者的搶救下,才能成為台灣文化中的一片風景(圖片皆為筆者所攝,請勿盜用)。
日治時期的同化政策多數是失敗的。從語言上來看,雖說皇民化運動以後日語達到七成的普及(但不到十年日本就丟了殖民地),但在這之前的日語使用人口僅約四成。相對來說,黨國初期就執行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半世紀以來所執行的文化清洗更為根深蒂固,對台灣人的影響至今未散(所以我們才需要寫這篇文章)。淪落為中國方言『閩(蠻)南語』的台語,就是一個文化被醜化和打壓的例子。
國民政府除了明令禁止台語之外,還透過長期的影劇灌輸,讓年輕的一輩普遍覺得講台語是很俗、很沒水準的一件事。就連二年前很紅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也陷入『台語人物設定』的爭議(參考資料管仁健觀點》我們與「惡等於台語」的距離?)。
只要自卑感建立的扎實,就算已經不存在禁令,被殖民者也會自我消滅那些『缺點』。現今政府對於台語等族語的推廣,依然非常不足,多數人甚至不知道台語其實有漢字和白話字(學起來和日語一樣有趣)。正準備上路的雙語政策,更讓筆者感到匪夷所思與無法苟同。
大家都知道原住民語已經瀕臨絕跡,但台語的存續狀況並沒有好上多少。事實上,台語已經符合聯合國的瀕危語種之一(補充資料台語傳承危機! 聯合國:瀕危消失第三級)。更可怕的是,有些人的父母公嬤輩都能講著輪轉的台語,但他們自身除了已經不太會講台語之外,還會認定自己的母語就是華語。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就這樣在三四十歲以下青壯輩中逐漸滅絕。
因為語言區隔已經被中華民國抹平,讓台灣在面對當今的共產中國時,少了一層語言的屏障。交流更加順利的背後,則是逐漸地被同化、甚至洗腦(香港人好歹多數都能流利講自己的母語)。二十歲以下的青少年除了無法講台語之外,還常常用中國用語漱口(小夥伴、走心、立馬、靠譜、打印等等),甚至連使用簡體字都覺得無所謂了。
正因為黨國的殖民與中國化政策,也導致台灣的文化認同在面對中國時也是錯亂的,相關的論述請見:台灣人的中華文化迷思。認同台灣文化等於中華文化的人,無法辨別統戰語言及其政治心理上的危險性;反對台灣文化等於中華文化的人,也難以提出有力的證據和一整套邏輯脈絡。更多的人則是直接裝死:乾脆就認為台灣沒文化就好了啊!

文化是什麼?能吃嗎?

源自功利主義的『重理輕文』之風,也是台灣文化一直無法撐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某個周末,準備排隊搭電梯上補習班的可悲台灣中學生(圖片皆為筆者所攝,請勿盜用)。
重理輕文的社會,除了無法支持文史研究工作所需要的高階人才之外,從小就被剝奪的美術課、音樂課,更無法培養出具有品味和人文素養的台灣人。對於文藝美感沒有鑑別力和興趣,也鮮少追求品質和身心靈的富足,自然也不會有許多長輩口中的『浪費』行為。
沒有這些『浪費』,就不存在有市場,更遑論支撐起一個國際品牌和整個產業。而缺乏相關文化素養,不願意投入文化經營,正是為何台灣只能一直做代工,拚到天花板也只能到台積電。
台灣人喜歡『俗又大碗』、『吃粗飽』,所以養不出像三星、蘋果、Calvin Klein、Adidas、Puma、IKEA等國際知名品牌(詳見:誤國神山:台積電風光崛起的陰暗面(下)),也做不出大家都愛看的日本動漫。日本的炭治郎(鬼滅之刃),和台灣廟裡大家瞧不起的八加九,其實沒有太大的分別,唯一只差在文化有沒有被看見、重視和再呈現而已。
霧峰林家下厝宮保第的美麗門神彩繪,還應用到了西方繪畫手法。你看著門神,門神也看著你(圖片皆為筆者所攝,請勿盜用)。

因為你不在乎,所以台灣沒有文化

整體社會缺乏文化素養的結果,便是你會在南投看到和台灣在地毫無連結的日本妖怪村,還有一堆人喜歡前往蓋著豪華的仿歐風景點打卡拍照(野心大國)。然後,這些只用來賺快錢的景點往往很快就被人遺忘,你的生活不會和它們有任何互動,它們就是一個沒有在地故事的空殼
因為看不見自己的好,所以也特別媚外。許多人對於日本或歐美文化如數家珍,期待走進神社、走進哥德式教堂拍照攝影,卻不願意走進可能就在距離你家不到五百公尺的百年老廟,更少有人拿起相機拍攝藏在廟宇建築各處的文物,只因為覺得它們好像不夠壯麗(野心大國)。他們不知道這間廟究竟拜什麼神明(反正那是長輩們的事),更不知道祂的傳說與台灣史地的連結。

結語

當年英文老師說的其實某種程度上並沒有錯,廟宇給人的印象的確不怎麼正面,至少當時坐在台下的我是點頭認同的。印象中的廟宇,多半是擁擠地穿插在車水馬龍的住商混合區,旁邊可能有一些違規又異味很重的路邊攤和亂停擋路的汽機車。
近年來新聞報導的鬧事『八加九』,還有深夜或清晨鞭炮響翻天、擾民的宗教活動,也加深台人對於廟宇文化的負面連結。主事者自然是責無旁貸,但有沒有想過,這些『亂』的背後是為什麼呢?因為人們沒有從小栽培文化素養,毫不在乎,也不想去了解,自然無法維護或改善與宗教結合的生活文化
什麼都不做的不是我們幾百年在這塊土地生活的祖先,而是在現代只會躺在床上划手機的我們自己。台灣其實有非常深度的歷史傳統文化,且有別於當代的中國,只是有許多依然等待著你我去發掘、守護與發揚。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會員
45內容數
關於台灣文化,我們一直認為:『台灣保留博大精深的傳統中華文化精隨』、『只有原住民文化能代表台灣』、『台灣沒有文化』等等,真的是這樣嗎?面對中國不間斷地文化統戰,許多台派並不是特別關心文化這一塊;或是就算關心了,也鮮少有人能提出『跳脫中華』的論述系統。這裡希望能拋磚引玉,提供台派一個思考自身文化窗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故鄉留學生 的其他內容
為什麼要寫台灣文化?大家心目中的台灣文化又是什麼呢?
為什麼要寫台灣文化?大家心目中的台灣文化又是什麼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本文介紹臺灣本土文化中的臺客元素,由來和變化。透過學習臺語語言,加深對臺灣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溝通。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在過去的民俗學或社會學研究中都將宗教當作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精神層次的表現,進而歸納出屬於那個民族的基本特質。台灣社會也如同世界上其他多數社會一樣,是一個宗教信仰豐盛的社會,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為這些宗教信仰所影響。
標題正確的全文應該是要叫「中華民國為中共國人的祖國」。   台灣一直過去都被小粉紅們說中國是台灣的祖國?可是中華民國的前身為大清帝國。 在國民黨撤軍來台之前,台灣這塊土地是很複雜的,有大清帝國的人民來台、有大元帝國的人民來台、有大明帝國的人民來台,甚至還有大日帝國,跟原住民族共16族。 換言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本文介紹臺灣本土文化中的臺客元素,由來和變化。透過學習臺語語言,加深對臺灣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溝通。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在過去的民俗學或社會學研究中都將宗教當作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精神層次的表現,進而歸納出屬於那個民族的基本特質。台灣社會也如同世界上其他多數社會一樣,是一個宗教信仰豐盛的社會,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為這些宗教信仰所影響。
標題正確的全文應該是要叫「中華民國為中共國人的祖國」。   台灣一直過去都被小粉紅們說中國是台灣的祖國?可是中華民國的前身為大清帝國。 在國民黨撤軍來台之前,台灣這塊土地是很複雜的,有大清帝國的人民來台、有大元帝國的人民來台、有大明帝國的人民來台,甚至還有大日帝國,跟原住民族共16族。 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