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8|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養成自律小孩的秘密(上)】如何讓青少年孩子自律自主?用青少年「聽得懂且順耳」的方式好好說

    「疫情關係,只要在家上線上課程又沒期末考,孩子整個『鬆』掉」 「大家喊著『停課不停學』,但該怎麼讓孩子自動自發學習?」 「進入青春期就好像變了一個人,常常陰陽怪氣」 「左耳進右耳出,跟他講了半天也沒用」
     青少年本身就是一個看似比較「神秘」的時期,孩子開始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漸漸地,青少年悶在心裡的話、不願意被管的事情也越來越多......遇上疫情不能去學校,考試和學校約束力大減的情況下,許多孩子們變得懶散、沒有動力學習。
     此情況下,其實我們可以從「管教權限」與「孩子發展階段」組合出針對青少年孩子的親子溝通術,讓青少年孩子「聽得順耳」而且「聽得懂」,或許就能養成青少年孩子自動自發的學習!

    什麼要管?什麼不該管?認識青少年眼中的「家長管教權限」

     面對青少年生活中的大小事,從個人的生活作息、品格禮貌、在外的交友活動,再到課業表現等等,各式各樣的任務,家長到底要管哪些面向?又或者該優先管什麼比較重要?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青少年眼中的「家長管教權限」來解答!
     「管教權限」指的是父母可管教子女權力,也就是在青少年子女的心中,有些事情「爸/媽理應管教我,我無論認不認同,我都會聽話!」,但有些事情屬於「我自己的事,最好不要管太多,不然我會生氣!」
    進一步了解孩子對家長「管教權限」的想法,發現讓孩子會聽話、服從管教的情況,通常在孩子心目中具備兩大特性:「認為家長有責任管」且「認為自己有義務聽話」。例如,當孩子能打從心底覺得「這件事爸/媽本來就該管,我也該聽話,是孩子自願服從的最佳狀態!

    管教權限告訴我們的事:多管品德,別管太多孩子的交友

     台灣教育心理學者以問卷調查約500位五至八年級青少年心聲,統計分析後發現整體而言:青少年最「認為家長有責任管」的面向是「品德」及「學習」領域;而青少年最「認為自己有義務聽話」的面向則是「品德」和「生活」領域。
    相反地,青少年最「不認為家長有責任管」也「不認為自己有義務聽話」都指向「朋友」領域。這樣的結果也呼應青少年發展重點任務「同儕關係」,此時朋友是特別重要的存在,青少年藉由同儕關係找到自我認同和價值感,是特別「自己」的一件事。
     或許,從孩子認同家長管教的面向出發,更能順應孩子心理發展的狀態,管起來孩子也比較聽得進去、願意服從採納,家長事半功倍,親子關係也更易融洽。

    該怎麼管?從「自律發展階段」說孩子聽得懂的話

     在了解適合管哪些面向後,進一步了解「怎麼管比較有用」吧!自動自發、自主自律的孩子,應該是眾多家長的嚮往;但其實,不太可能有「天生自律」的孩子。自律習慣的培養,需要從孩子「發展階段」出發。
     瑞士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觀察兒童行為發現孩子的道德觀發展具有「無律、他律、自律」三階段。由此可知,自律是隨著孩子的發展慢慢養成,需從生物本能反應開始,漸漸的受他人約束,其後發展到能夠自我判斷、為自我行為負責的階段。
     這三個階段的進展,一方面受到年齡之心理發展程度影響,另一方面則依個體實際的發展情況而略有差異。每個人可能都有些面向還在無律或他律的階段,而有些面向則已經能發展出自律的習慣。
     因此,家長們可以從適合管教的領域出發,例如首先著重「品德」,其次是「生活」和「學習」領域,先觀察孩子分別屬於哪一個發展階段。接著,在因應階段,「說孩子聽得懂」的話,引導孩子從無慮到他律、他律到自律,已經自律的面向則繼續維持好習慣!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蔡季葦、黃珮甄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榮淑媚 製圖/雞湯來了特派員黃子芸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林惠雅(2012)。管教責任性、服從義務性與服從管教。教育心理學報,44(1),139-157。 張文哲(2013)。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學副文化。 林建平(2005)。自律學習的理論與研究趨勢。國教新知,52(2),8-25。 Pintrich, P. R. (2000).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M., Boekaerts & P. R., Pintrich (Eds.), Handbook of self- regulation (pp. 13-39).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Schunk, D. H. (1996). Learning theories: an educa- tional perspective. New Jersey: Pentice-Hall. Stone, N. J. (2000).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librat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Vol. 12, No. 4, 437-475. Zimmerman, B. J., & Risemberg, R. (1992). Self- regulated learning in gifted students. Roeper Review, Vol. 15, 2, 98-101. Zimmerman, B. J. (2000). Attaining self-regulation: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M. Boekaerts, P. R. Pintrich, & M. Zeidner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pp. 13- 39). New York: Academic.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