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種一個「人生的節奏」 宋若甄從倡議者到實踐者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宋若甄,宜蘭羅東的孩子,從小看著農田長大,家鄉對她來說,是個一眼看過去綠綠的,很美很舒服的地方。但是雪隧開通之後,宜蘭瞬間開始大興土木蓋農舍,這件事讓她感到不對勁,「比起對土地的感動,倒不如說是不安。」看著家鄉景觀的改變,她感嘆:「我的家不是我的家了」。

種一塊田就守一塊田

若甄原本在仰山文教基金會任職,長期做的是地方文史調查、社區營造的工作,因此認識了賴青松,也知道有許多人陸續來到深溝務農。但她並不敢一下子就投入,直到參與《農村的遠見》紀錄片,跟著團隊走訪世界各地拍攝農村,拍完之後,她興起了想要種田的念頭,便打著種結婚喜米的名號,她笑說如果種出來的米賣不出去,也有喜米可以處理,終於鼓起勇氣跨出那一步,成為了深溝的小農。
會下這個決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推力,青松跟她說:「妳種一塊田,就守了一塊田。」身為一位長期關注土地環境的倡議者,她很有感觸的是,報告寫得再漂亮,終究很容易變成只是一份報告書放在架上,人生歲月就這樣被積在書架上了,「種一塊田、守一塊田」,實際付出行動,突然間她覺得這是一件要做的事。
她種了4.1分地,老實說並不大,她把種田當作療癒,愛上與萬物、四季更迭相連結的感覺。她形容尤其在春天氣候微涼的時候下田,就像去健身房運動完一樣,很舒暢;又或者除草,只需要專心眼前,機械式地勞動,原本坐在電腦前想不清或者煩惱的事情,此時腦袋反而變得清明,她說那種靜心就像是寫書法或登山的感覺。但也因為耕作面積不大,她被朋友取笑是種興趣的,若甄不否認也不以為意,她說:「我就種一個人生的節奏。」

聊出來的慢島生活執行長

從小農變成「慢島生活」執行長又是另一個轉折。拍完紀錄片那陣子,她剛好比較閒,常常青松找人討論事情的場合她都會出席,那時候賴青松和楊文全已經弄了慢島生活的空間,但是還不知道要做什麼,「我只能說他們真的是『先行者』,什麼都先做再說。」若甄下了個註解。她回憶就在這個還沒有整理好的老屋裡,很多蚊子,大家在討論這個空間可以做什麼,講了很久,講到最後她突然提議:「不然我們來成立公司好了。」她苦笑說因為一直聊下去也不是辦法。
當天在場的成員,不只有深溝小農,還有在蘭陽平原其他地方經營的夥伴,大家之所以會坐在同一張桌子上,都是因為認識青松,對他想做的事情有一定的認同。若甄以她過往參加過其它組織的經驗,像是工作坊或者協會,覺得那樣的方式不太能永續,利益分配不夠清楚,也因為設想經營空間要有收入,因此她認為以公司的型態來做是最適合的。而在深溝通常是這樣,誰提了誰就來做,於是她成了慢島生活公司的執行長。
慢島生活的基地,也是對外連結的窗口。
因為不支薪,她用務農閒餘的時間處理慢島生活的事。但實際上農事並不如想像中忙碌,以她的農地來說,即使在春耕最忙的時候,一天大概也只需要花兩個小時在田裡,而且這樣的狀態僅約持續一個月左右,所以有很多時間做其他事情,就像許多深溝小農一樣,過著半農半X的生活。她用做專案來比喻,她說種田也是一個專案,4.1分地的確沒辦法賺很多,除了自給自足之外,可以賺一點零用錢,就當給自己的年終獎金;而在慢島生活做專案就是另一個收入來源。

讓移居農村成為可能

慢島生活的運作方式很特別,承襲深溝這群半農半X的小農傳統,「自己的提案自己救,想做的專案自己做」,成為以專案為基礎的公司,這也是網路時代的特性。每一個專案的成本跟收入,就在那個專案裡完成利潤分配,至於各專案需要的人力支援,她就扮演當中協調者的角色。
若甄說明慢島生活的對外連結由淺至深可以分成幾個層面:「通信」,經營部落格、臉書粉專,對不特定人發送訊息,讓大家知道我們在做的事情;「選物」,人不用到深溝就可以買到、吃到這裡的米或者各式各樣農產加工品;「服務」,當你來到深溝,可以參加農村體驗、食農教育等等活動;最後是「移居」,我們在找想要實際住到村子裡面來的人。
深溝也發展出越來越多的在地農特產品。
2021上半年開辦的「慢島學堂」成為慢島生活第一個核心產品,為期半年的農學校的概念,每週六安排一整天的課,有室內的講座分享,更有戶外的稻田實作,總共18週,學員可以完整地參與一期的稻作流程。第一期春季水稻班的開設成功,給了團隊很大的信心,使得下半年的秋季蔬菜班也已經順利展開。
「想要來農村生活的人都應該來上慢島學堂。」若甄說,以前要進入農村都是壓身家進來,要有很大的決心,現在有了慢島學堂,可以實際理解稻作是怎麼一回事,農村生活是怎麼一回事,以一種沒有負擔的方式,嘗試看看自己跟農村是不是合適。
「深溝特別的地方就在於它的開放性。」若甄拍攝《農村的遠見》時,跑過許多其他國家的農村,發現一般人想要來到一個陌生的農村生活並不容易,有些地方是家族性很強,有些地方是要砸資本進去,例如開個酒莊、弄個農業園區,但深溝是一個歡迎所有認同友善耕作者移居的地方,而「慢島學堂」讓這個開放性更擴大了。
若甄也開始用另一個思維看待雪隧讓台北跟宜蘭距離變近這件事,城鄉之間不是衝突,可以共好:都市人願意買我們的農產品,我們可以過得好,他們也過得好,不是很快樂嗎?有了民宿,來體驗的人、辦營隊,可以在這邊住,其實也沒有那麼差;民宿要提供早餐,他們如果願意用在地的食材不是也很棒嗎?如果不是跟台北夠近,慢島學堂可能也辦不起來。
正因為宜蘭處在一個這麼特別的位置,她想起青松大哥說過的,宜蘭就像潮間帶,是都市和鄉村的匯集地,匯聚最多創意的可能,人才跟想法都可以在這裡匯集,這就是深溝的機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近十多年,台灣農村有了創新性的發展,一群人生中途轉換跑道的青農投入,發展出一種生產者與消費者更直接互動的模式。宜蘭縣員山鄉深耕村,2004年賴青松創立「穀東俱樂部」是先驅代表,2013年「倆佰甲」擔起媒合閒置農田和小農的角色。一群有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因各種原因來到深溝形成新農聚落,一場青農實驗逐漸形成新型態的農村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楊文全的人生,可以用50歲為分野。從政策研究到專業農夫,從寫計劃到開曳引機,他關心的事情沒有變,只是越來越貼近土地。
2020年8月,最後一批黑糯米收割的日子,我又來到青松為穀東保留下來、傳統手耕的稻田間。下田割稻之前,他先帶領大家來到三官宮上香,感謝三官大帝、土地公庇佑這一年風調雨順,讓我們有一碗飯吃。移居宜蘭20年,賴青松在這裡落地生根,更懂得了敬天愛地,接上地氣。
在一塊約莫2分地的稻田裡,無論大人小孩,挽起衣袖、捲起褲管,低著頭、彎著腰認真地在插秧,每個人種下自己心裡的一畝田。
楊文全的人生,可以用50歲為分野。從政策研究到專業農夫,從寫計劃到開曳引機,他關心的事情沒有變,只是越來越貼近土地。
2020年8月,最後一批黑糯米收割的日子,我又來到青松為穀東保留下來、傳統手耕的稻田間。下田割稻之前,他先帶領大家來到三官宮上香,感謝三官大帝、土地公庇佑這一年風調雨順,讓我們有一碗飯吃。移居宜蘭20年,賴青松在這裡落地生根,更懂得了敬天愛地,接上地氣。
在一塊約莫2分地的稻田裡,無論大人小孩,挽起衣袖、捲起褲管,低著頭、彎著腰認真地在插秧,每個人種下自己心裡的一畝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4/07/23 撰於苗栗縣通霄鎮 藺草的奇妙冒險正式開始   首先是關於藺草種植地的選擇。藺草的種植僅分布在通苑、大甲地區,外婆說,種植藺草需要較屬於沙質的水田,栽種方式和平時常見的水稻有點類似,種植幼苗就是如同插秧一般調整間隔,將幼株插入水田………
Thumbnail
前往甲仙滴水崁,必經的是一條又長又彎曲的山路,綿延起伏的山巒與田地有如收納四季的藏寶盒。當我們抵達目的地,眼前所見是屹立了一甲子的閩南式建築,和煦的陽光穿過家中的芒果樹灑落,寬廣的前院用紗網曬滿了一顆顆翠綠飽滿的青梅,剛採的成堆的筍子、種在
Thumbnail
農村社區、休閒農場、休閒農業區傻傻分不清楚? ▍農村社區:農村社區通常指的是一個小型的農村聚落,是農民和農村居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休閒農場:休閒農場是一個提供給遊客休閒娛樂和農業體驗的場所。 ▍休閒農業區:休閒農業區是一個結合了農業、休閒和觀光等多種元素的綜合性場所。
Thumbnail
雖然事發突然,但我開始務農了。 正確來說是從偶爾幫忙的「假日農夫」,進化成一週有三、四天會去田裡的「半週農夫」。 位於新北市樹林大棟山上有一塊小田地,是滋養我成長的地方。以前阿公阿媽種菜,每個週末家人在此團聚,一起摘菜、用現採的青菜煮飯、分享佳餚,度過幸福療癒的時光。
Thumbnail
回到山居經過松鶴部落,在這個充滿泰雅族文化和休閒產業的地方,發現小農市集,買了許多便宜的草花。回家享受整理花圃的過程,重拾了種花的樂趣,同時在心靈上得到了療癒。意外的種花日不僅享受了植栽的快樂,也為未來的文學創作播下了種子,期待能開出一片花海。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高雄瓊林的自然農場,強調互利互助,善的連結和互留餘地的生命傳承價值。
Thumbnail
当了一个月的假期小废人之后突然心血来潮想经营一个自己的部落格。开始写作的动机?可能是喜欢静下来输出时带来的心流,可能是喜欢通过书写厘清自己絮乱的想法,又或者只是想找个地方发泄一下自己的分享欲。
Thumbnail
經營無藥無肥的果園需要長時間維護,但破壞總是瞬間,陳佩雲老師在東山的1.8甲山坡地果園已10年,她多年栽培的果園,跨區連結了臺南、嘉義的農們永續共同管理的小農經營。為我們加油,一起穩健的維護這片果園。
Thumbnail
佩雲老師過世後,1.8甲的東山果園由幾位農家院子畢業的專業農夫們承接耕作,延續了照顧土地的精神。協力勇氣拋開了管理的遲疑,果園在幾位農人的共同協助下開啟了新的生機。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2024/07/23 撰於苗栗縣通霄鎮 藺草的奇妙冒險正式開始   首先是關於藺草種植地的選擇。藺草的種植僅分布在通苑、大甲地區,外婆說,種植藺草需要較屬於沙質的水田,栽種方式和平時常見的水稻有點類似,種植幼苗就是如同插秧一般調整間隔,將幼株插入水田………
Thumbnail
前往甲仙滴水崁,必經的是一條又長又彎曲的山路,綿延起伏的山巒與田地有如收納四季的藏寶盒。當我們抵達目的地,眼前所見是屹立了一甲子的閩南式建築,和煦的陽光穿過家中的芒果樹灑落,寬廣的前院用紗網曬滿了一顆顆翠綠飽滿的青梅,剛採的成堆的筍子、種在
Thumbnail
農村社區、休閒農場、休閒農業區傻傻分不清楚? ▍農村社區:農村社區通常指的是一個小型的農村聚落,是農民和農村居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休閒農場:休閒農場是一個提供給遊客休閒娛樂和農業體驗的場所。 ▍休閒農業區:休閒農業區是一個結合了農業、休閒和觀光等多種元素的綜合性場所。
Thumbnail
雖然事發突然,但我開始務農了。 正確來說是從偶爾幫忙的「假日農夫」,進化成一週有三、四天會去田裡的「半週農夫」。 位於新北市樹林大棟山上有一塊小田地,是滋養我成長的地方。以前阿公阿媽種菜,每個週末家人在此團聚,一起摘菜、用現採的青菜煮飯、分享佳餚,度過幸福療癒的時光。
Thumbnail
回到山居經過松鶴部落,在這個充滿泰雅族文化和休閒產業的地方,發現小農市集,買了許多便宜的草花。回家享受整理花圃的過程,重拾了種花的樂趣,同時在心靈上得到了療癒。意外的種花日不僅享受了植栽的快樂,也為未來的文學創作播下了種子,期待能開出一片花海。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高雄瓊林的自然農場,強調互利互助,善的連結和互留餘地的生命傳承價值。
Thumbnail
当了一个月的假期小废人之后突然心血来潮想经营一个自己的部落格。开始写作的动机?可能是喜欢静下来输出时带来的心流,可能是喜欢通过书写厘清自己絮乱的想法,又或者只是想找个地方发泄一下自己的分享欲。
Thumbnail
經營無藥無肥的果園需要長時間維護,但破壞總是瞬間,陳佩雲老師在東山的1.8甲山坡地果園已10年,她多年栽培的果園,跨區連結了臺南、嘉義的農們永續共同管理的小農經營。為我們加油,一起穩健的維護這片果園。
Thumbnail
佩雲老師過世後,1.8甲的東山果園由幾位農家院子畢業的專業農夫們承接耕作,延續了照顧土地的精神。協力勇氣拋開了管理的遲疑,果園在幾位農人的共同協助下開啟了新的生機。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