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作家、詩人及翻譯家 豪爾赫·路易斯·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年)
本文於2021/05/02在探路客發表
最近先後閱讀了阿根廷作家、詩人及翻譯家
豪爾赫·路易斯·波赫士 (
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年) 的「
波赫士的魔幻圖書館 」,以及《看不見的城市》義大利作家
伊塔羅·卡爾維諾 (Italo Calvino ,1923-1985年) 的「
為什麼讀經典 」,其中後者提到了 波赫士 1941年創作的短篇小說:「小徑分歧的花園」(
El jardín de senderos que se bifurcan ),有人認為該短篇預言了
量子力學 下的
多世界詮釋 理論。竊以為可做為 克里斯多福•諾蘭 2020年電影《天能》的原始文本。
一座象徵 的花園,一座只存於時間 裡的無形花園
《全面啟動》《星際效應》克里斯多福•諾蘭2020年最新燒腦神作:《天能》(Tenet ),男主角加入一個神秘組織,經由情報得知俄國軍火商擁有可以逆轉時間的機器,將可以左右世界局勢,甚至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其中提到
化學 及
熱力學 中所謂的
熵 (Entropy),是一種測量在
動力學 方面不能做
功 的
能量 總數,也就是當總體的熵增加,其作功能力也下降,熵的量度正是能量退化的指標。熵亦被用於計算一個系統中的失序現象,也就是計算該系統混亂的程度。目前「
逆熵 」仍只是初步的假設理論而已;所以諾蘭以劇中演員之口,提示觀眾們
不要試圖去理解它,感受它就行了 。(衍生閱讀:
《天能》裡那些有點難的物理學 )
「設一個謎底是棋的謎語時,謎面唯一不准用的字是什麼?」我想了想,「棋字。」
這是波赫士 短篇小說「小徑分歧的花園」裡,漢學家 斯蒂芬·艾伯特 對主角 余準 向他解讀其祖父小說裡的斷簡殘篇時,所給的提示。
「小徑分岔的花園是一個龐大的謎語,或者是寓言故事,謎底是時間;這一隱秘的原因不允許手稿中出現時間這個詞。自始至終刪掉一個詞,採用笨拙的隱喻、明顯的迂迴,也許是挑明謎語的最好辦法。」
波赫士早年深受
柏拉圖 和叔本華等人的
唯心 哲學,還有
尼采 的唯意志論的影響,並從休謨和
康德 那裡接受了不可知論和
宿命論 、以及
古希臘 哲學家芝諾、
蘇格拉底 等人的哲學影響。他採用時間和空間的輪迴與停頓、夢境和現實的轉換、幻想和真實之間的界限連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時存在、象徵和符號的神秘暗示等手法。
「在小徑分岔的花園裡,我們在這一刻相遇是朋友,下一刻相遇就是敵人,無數的時刻有無數的你我,我們以何種方式相遇是未定的。....時間有無數系列,背離的、匯合的、和平行的時間,織成一張不斷增長、錯綜複雜的網。由互相靠攏、分歧、交錯,或者永遠互不干擾的時間織成的網絡,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
時空悖論
2014年電影《超時空攔截 / 前目的地》(
Predestination ),由《千鈞一髮》《震撼教育》伊森霍克、《母難日》《惡女訂製服》莎拉史努克 主演,改編自美國科幻小說家 勞勃海萊因(1907 - 1988年)的短篇小說《你們這些回魂屍》(
All You Zombies ),主要講述「
時空悖論 」。
「時空悖論 」最早是在科幻小說 中提到的。這個悖論的必要前提是:人類可以隨心所欲的控制三維空間 之後的「第四維 」——時間 ,能夠回到過去或者未來。最為著名的例子便是「祖父悖論 」:某人回到過去,在自己父親出生前殺害了自己的祖父。既然祖父已死,就不會有其父親,也不會有他;既然他不存在,又怎麼能回到過去,殺死自己的祖父呢? 因此時間就會有衝突。
為了解決「時間悖論」,也有多種假設,比如比較盛行的「
平行宇宙 」假說,認為我們的這個世界在宇宙中還有許多相似的「克隆世界」,當某人回到過去做了一些改變,他就進入了另一個平行世界(即未來因為他的行動已經改變的世界),並且依照自己原本要改的去作你要改變的事,但其實並不是你改變過去或未來,而是你去到了另一個世界。你也是有可能回到你原本所存在的世界,但機率極小而已。
如果時間是一條不斷流動的溪河,你投入一顆小石頭進去無法改變主流的方向與速度,就算阻斷河流使其改道,雖然短期內會衍生出無限的可能性,但最終仍舊會回到原來的河道方向。
「愛上自己、生下自己、殺死自己 」,身處於無限循環的人生,最終也將消失在廣闊的時間洪流中~ 「當我還是小女孩的時候......」這樣的開場白,在酒吧裡大概也很少見吧! 一臉不良推銷員的酒保,就這樣將女 / 男主角!?推入火坑裡,永世無法超生~
烏洛波羅斯環 (Ouroboros),亦稱為:銜尾蛇,代表「自我吞噬者」,這個符號一直都有很多不同的象徵意義,而當中最為人接受的是「
無限大 」、「循環」等。根據物理學的觀念,物質可以無限分解成
分子 、
原子 、粒子等微細單位;而越能了解微世界的動靜,人類將越能解釋整個宇宙的運作規律。由於銜尾蛇的統合生死陰陽的原理,與物理學「極大中蘊含極小」及「以極小可以印證極大」的信念原則相當接近,因而被用作成為相關概念的代表符號。後來也與梅比斯環(又稱為:莫比烏斯帶)的概念相互混淆。
「梅比斯環」(Möbiusband)、亦稱為「莫比烏斯帶」
梅比斯環 (Möbiusband)
, 亦稱為
莫比烏斯帶 ,是一種只有一個面(表面)和一條邊界的曲面,也是一種重要的
拓撲學 結構。它是由
德國 數學家 、
天文學家 莫比烏斯 和
約翰·李斯丁 在1858年獨立發現的。這個結構可以用一個紙帶旋轉半圈再把兩端粘上之後輕而易舉地製作出來。事實上有兩種不同的莫比烏斯帶鏡像,他們相互對稱。如果把紙帶順時針旋轉再粘貼,就會形成一個
右手性 的莫比烏斯帶,反之亦類似。
莫比烏斯帶常被認為是無窮大符號「
∞ 」的創意來源,因為如果某個人站在一個巨大的莫比烏斯帶的表面上沿著他能看到的「路」一直走下去,他就永遠不會停下來。但這是一個不真實的傳聞,因為「∞」的發明比莫比烏斯帶還更要早。
以上資訊,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在重刷這兩部電影時,更能理解其背後的意涵唷!感謝大家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