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配:包容性如何塑造設計》02:包容性設計是為了追求「政治正確」嗎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首圖:Photo by Element5 Digital on Unsplash

UX紅豆泥EP7文章/字幕版
本集收聽連結


上一集,我們從排他性試圖去探討包容性設計是什麼,這一集我想要來開始談談為什麼我們需要包容性設計?包容性設計的why是什麼?首先,我必須承認「政治正確」不是一個很好的標題,而更像是要抓住觀眾目光的關鍵詞。但我會第一時間想到這個標題也是認為這是一個很直覺的聯想。

「你在消費少數族群嗎?」:包容性設計與政治正確的關係

政治正確現在似乎在某些人眼裡變成了貶義詞,中文可能會說這些人是「正義魔人」,英文可能會說是「SJW(social justice warrior)」。政治正確原本是種自我嘲諷的說法,是歐美左翼人士圈子內用來嘲笑那些過於僵化地維護左派「政治正統」的同道。但到之後保守派開始使用這個詞來批評新左派。所以「政治正確」這個詞的用法後來變得複雜多樣,但多少都帶有貶義和諷刺。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欸,開玩笑幹嘛這麼嚴肅?」,或是覺得這些他們口中在乎政治正確的正義魔人是在剝奪他們的言論自由。而那些在檯面上在乎多元,平等或多樣性的不論是公司或是名人,都只是「為了賺政治正確的錢」或是「刻意操作議題,營造形象」。例如說歌手蔡依林有首歌叫做「玫瑰少年」,講述的是葉永鋕事件,也是Jolin站出來支持性別氣質不同與性別平等的歌之一。但是不論是在報導或是歌曲的評論區裡面,總會有人表示「蔡依林在消費此議題」,我不知道他們說的消費是什麼意思,所以我來超譯一下:我認為他們的意思是指說這些藝人或是公司並不是真心去支持或關心少數群體或是平等,只是藉由搭上這些政治正確的順風車來賺取名聲或是財富。這個想法的反面也就是說,他們只是因為這樣有利可圖所以才做的。注意是只是,也就是預設他們心裡並不支持這樣的理念。
我在這裡提到到政治正確的原因,也是想要站在一個這樣的角度去說的。
為什麼包容性設計會跟政治正確有關係呢?在2021年3月,一個非正式的推特上的調查,在1200個投票者中有一半的人覺得「平等,多樣性和包容性是為了政治正確」。我覺得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在做包容性設計的時候的主要的target就是以往被忽視的少數族群,無論是身體能力或是身份認同上面的,這個target跟政治正確所關心的對象產生某部分的重合所導致的。所以有部分人會覺得:「是不是公司是為了有利可圖,不論是賺取名聲或是實際利益才強調自己重視包容性設計或是無障礙設計」的呢?

作者的觀點:「包容與排除並不存在先天的好與壞」

作者是這樣去說的:「exclusion並不是先天就是壞的,inclusion也並不是先天就是好的。但是在一個憲法中明文規定平等權利與機會的社會,在達成實質平等的目標之前存在的障礙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而對於一間在商業上想要獲利的公司來說,exclusion也會阻礙公司成長。
我覺得作者無意在這裡討論道德啦,好是什麼壞是什麼的問題,所以他開宗明義地說「不存在好壞」。我前幾天參加日本一個研究歧視的社會學教授們的講座,他們也很明白的說:「歧視其實無關你的善惡或個人意志,這是一個社會結構的問題。」
然而,作者緊接著又說了憲法中存在平等這樣的價值,我們應該去追求這樣的平等。其實我覺得這已經是一種價值判斷了:如果你贊同平等的價值的話,包容性設計就是你應該考慮的問題。
而後面提到說到商業利益與阻礙公司成長,其實是因為作者不想要把包容性設計的價值僅限縮於個人價值觀的追求上面,而是它也具有商業價值。具體的商業價值作者花了一章的篇幅去說明,這個我會在下一集展開討論。
我贊同他這樣的說法。因為一來是我們如果仰賴「對於某種特定價值的追求」而不去談商業價值的話,這種設計在講求利益的IT業是不可持續的。二來是如果作者在這裡開始闡述「為什麼inclusion是道德上的善」,可能討論會從包容性設計本身轉移到對於道德的討論,進而模糊了作者想要真正達到的目標。作者作為一個大公司設計團隊的leader,很好地掌握了在公司這個語境下應該去討論的事情或者是說服其他的關係人的方法。但是既然他提到了平等這個關鍵字,我就還是想要從這個角度去闡述我作為個體追求包容性設計的原因。

貫徹想要為所有使用者設計的理念

我作為個體與一名設計師,包容性設計是一種對於平等與反對歧視的追求。這種追求又有消極意義和積極意義兩個面向。
消極意義上,我不希望因為自己無意識的偏見,進而使自己設計出來的產品或是解決方案有無意識的排他或歧視出現。
我在之前的集數提到中提到,我們團隊裡面有一個推廣無障礙設計的同事,他其實原本也是只是普通的工程師,在有一次易用性測試中,發現自己做出來的東西弱視的使用者沒有辦法正常使用。他覺得:天啊!自己想出了自己做出那麼好那麼天才的介面,結果有人卻連用都沒辦法用。他感覺大受打擊,因而才開始關注無障礙設計的領域。
我覺得設計師,這裡說的設計師不只是職業上的設計師,而是試圖解決複雜問題的所有人,包括開發人員等等,都是喜歡解決問題的人。也因為如此,我們都是抱持著希望自己想出來的方法某種程度上能夠幫助到使用者的心情吧。然而,看到易用性測試,或是現實世界中自己想出來的解決方案卻因為自己的無意識偏見而讓一些我們根本沒有想要排除的使用者感受到自己並不被這個產品甚至是社會所接納,我作為設計師一想到這一點就覺得挺難過的,也覺得這其實是一種思考不周所導致的問題。
積極意義上,我也希望我做出的產品能夠促進社會的平等。設計師如果對於社會未來應該是什麼樣子?有一個更深刻的想法或思考,並想要為這個自己的理想目標付諸行動的話,設計可以是實現目標很強大的工具。
我在思考的問題就是,有沒有可能在一些相對更隱性的層面去解決歧視問題,具體來說就是存在在所謂普通大眾之間,一些看似無傷大雅,但是卻如能夠造成雪崩的雪花一樣的日常生活的歧視。

「事實上是人要不歧視的機率,實際上趨近於零」

這是《善良的歧視主義者》這一本書裡面的觀點,也是我親身經歷的感受。
《善良的歧視主義者》書封面
書中提到,人與人之間存在權力關係。在社會上也會因為所在位置的差異而擁有不同的特權。由於擁有財富或政治權力的人相對容易顯露特權,當提及特權這個詞彙時,經常將會將範圍縮窄套用至部分財閥或上位者的權力。然而特權並不只是某些人才享有的東西。所謂「特權(privilege)」,指的是被賦予的社會條件有利於自身,而得以享用一切優惠的特權。 因為一般來說「享受特權」大多不是透過有意識地努力獲得,而是本身已經擁有的條件,所以在多數情況中並不會被察覺。換句話說,由於特權是「擁有者的餘裕」,因此擁有者根本是處在連自己「擁有的事實」都意識不到的自然、舒適狀態。
對於這一個狀態的具體描述,我在《日本人「排外嗎?」從在日外國人的經驗談包容性設計》這一集中有講過作為外國人在日本感受到的被排除的感受。《善良的歧視主義者》一書中也提到,意識特權的明確契機,是體驗到特權開始動搖的時候。當不在置身於主流而感到不適的時候才會發現自己一直以來享受的特權,這句話就很好的概括我的感受。
就像是每個人面前都有很多道透明的門,有些人生來就是自動門,因此往前走的時候根本沒意識到門的存在。但是當轉換身份的時候,原本是自動門的地方突然碰的撞上去了。這種時候才有可能會意識到:「一直以來我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並不是理所當然。」,從而去想說這些我習以為常的自動門,是不是在某些身份的人面前其實一直都是一道透明的門呢?
我們設計師是最常把同理心,我們要同理使用者等等說法掛在嘴邊的人,但是由於我們本身也有自己的身份認同或是身心能力狀態,而當我們恰巧處在一個周遭大多數人都相似的情況下,我們大多數人是連意識到自己正在使用特權都感受不到的。這其實不是誰的問題ーー但是我們必須要承認自己的視野有限,並當被指出這件事情的時候願意正視自己的設計排除了某些使用者,使某些人感受到自己不存在於這個社會。
你可能會想說,天啊,不存在於這個社會?我只是做一個產品而已,有必要說得那麼嚴重嗎?這是道德綁架嗎?
這個說法不是我自創的。在一個叫做「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的Ted演講當中,Chimamanda講述奈及利亞的女權問題,其中一段我覺得特別印象深刻:講者是一個生理女性,她用自己賺的錢給服務生小費的時候,服務生轉頭向身邊的男性友人道謝:因為服務生認為講者拿出的小費一定是由男性賺的。
講者敘述她的感覺:雖然在理智上認知到「這個服務生並不是有意要傷害她」,在情感上仍然感到被忽視,像是自己不存在一樣。她想要告訴這些忽視她的人:「我跟生理男性一樣都是值得被認可的人類」。她說:這些都是小事情,但是就是這些小事情最扎心。我認為這是因為這些她感受到的忽視並不來自於一些明顯帶有惡意的人,而是善良的大眾。就是你工作上的夥伴,超商遇到的店員,隔壁住的鄰居。或是甚至你自己本人。
如果我們能有意識的搜尋我們的認知盲點,確認是不是有使用者被我們的偏見排除在外面的時候,其實正是在向這些總是被社會無意識地排除在外的使用者發出信號說:我們看見你,認同你,支持你。
例如我是做B2B產品,我們公司的理念是「創造一個充滿團隊合作的社會」,作為一個認同這個理念而加入的設計師,我認為自己有義務去思考到底所謂團隊合作是什麼概念。如果我們的產品不支持視覺上的無障礙,或是不提供日文以外的語言與相關輔助,是不是在告訴這些不同狀況的使用者,你們並不屬於團隊的一員呢?
所以,我對於「公司是不是為了有利可圖,不論是賺取名聲或是實際利益才強調自己重視包容性設計或是無障礙設計?」這個問題的答案是:
我贊同作者的觀點,我們並不是要去說包容是最正確的,但是如果你希望你的產品不要無意識地排除一些使用者,或是更積極意義上的能夠讓更多的人能夠透過使用自己的產品來改善自己的生活或是解決一些問題,這些就並不只是為了在輿論上面站到道德至高點,而是團隊想要達成的目標與信念有很大的關係。是希望自己的產品能夠最大限度地幫到所有的人,而我說所有的人,是真的所有的人。那些我們忽視的人、無意識排除的人,都是我們的使用者的一部分。
而且作為在商業上想要獲利的公司,包容性設計也被證明能夠促進創新與公司利益。關於inclusion能夠在商業與創新帶來的利益與好處,其實作者也有花一章的篇幅去說明,下一集會針對「inclusion跟創新與公司利益的關係」去說明。這一集就先說到這裡,我們下集再見,掰掰👋
avatar-img
25會員
18內容數
分享一些在日本做UX或是產品設計的事。在科技公司的雜草堆角落做田野調查。現學現賣專家。 關注人的心理健康,認知心理學。希望能夠用設計的力量讓世界更好。 使用者設計/無障礙設計/包容性設計/Mental wellbeing/Vulnerability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山姆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並不先天擅長與我們不同的人相處 「排外」也許只是一種我們不知道怎麼與不同的人相處所產生的反應 因為有作為族群少數的經驗,使我更容易對被長期排除在社會之外的人產生共情,進而想要在鑽研這個領域
今天開始全新的一個系列內容,用我的方式去整理與講解一本對我影響甚遠的書。*Mismatch: How Inclusion Shapes Design* mismatch(錯配)是沒有考慮到不同身體能力或身份認同的使用情境下產生的問題。
我們並不先天擅長與我們不同的人相處 「排外」也許只是一種我們不知道怎麼與不同的人相處所產生的反應 因為有作為族群少數的經驗,使我更容易對被長期排除在社會之外的人產生共情,進而想要在鑽研這個領域
今天開始全新的一個系列內容,用我的方式去整理與講解一本對我影響甚遠的書。*Mismatch: How Inclusion Shapes Design* mismatch(錯配)是沒有考慮到不同身體能力或身份認同的使用情境下產生的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經由邏輯導通解析歧視的來源,發現有兩種後,便可以更好得帶來美好,說是帶來,其實只是做自己。 而在發現歧視的表象下,是社會中自由、平等、博愛的不暢通時,也許我們應該做的事,是貫徹價值,而非打擊表象。
這篇文章意在討論各種「公平」的適當與否,並探討現今所謂的政治正確到底合不合適。作者以女性、原住民、以及身心障礙者等群體為例,詳細討論了各種政策對他們的影響,以及政治正確是否能真正達到公平的效果。
表面上是要多元,但其實是在推翻既有的硬推另一套思想,不接受就是你不對做得不對。 另外是binary 和vegan的issue,我完全接受gay /transgender/trans完再homoseual /食什麼/不食什麼,完全沒問題,你的生命你的選擇,但我極度討厭一班一定一定一定要他人認同的人,
Thumbnail
「我們的社會品格不是建立在如何對待擁有特權的有錢人身上,而是如何對待貧窮、受忽視的族群上的」律師布萊恩說。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是個理念、是個觸不可及的理想,在看完《不完美正義》後,這句話儼然成了笑話,因為只要種族正確了,你可以在薄弱到站不住腳的證據下被定罪。當我們的命運掌握在別人的偏見中,而非事
  川普(以及一段時間中世界範圍內的各式模仿者)之所以能夠當選,有很大因素在於社會大眾對「文化精英」的厭倦與反感。然而,即便是一部原創作品,只要主角不是白人或不是異性戀,政治錯誤戰士就會群情激憤地上前攻擊。由於過往的英雄都在那個典型裡面,所以只要角色不是白人男性,他們就感到被冒犯了。
近年來,DEI (多元、公平、包容) 成為熱門話題,探討社會現象中的多元化、公平性和包容性。多元已成為常態,然而種族、語言、膚色、信仰、性別等方面仍然容易產生歧視,我們要避免先入為主的想法。此外,討論到公平和平等之間的差異,及平等的重要性。最後,講到包容性的重要性,需要透過溝通、理解和尊重來實現。
Thumbnail
多元、平等與共融(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簡稱DEI,是一種組織內部以及社會層面的價值體系,旨在建立一個更加平等、多元、並具有包容性的環境。DEI 不僅僅是一種商業策略,更是道德責任和社會正義的體現。DEI 的概念通常應用於組織、企業、學術機構等。
Thumbnail
「正向」其實就是小眾型政治正確,在比較為人接受下,要排擠那些不值得相處人的招牌而已。
Thumbnail
正向思考成為主流,打破框架亦是各位現代獨立女性之必需。蛤?你不同意《芭比》?蛤?你說Metoo運動已白熱化至女人使用「有毒的」陽剛氣質?!你是不是為父權說話? 女性主義崛起,健身網紅變成「正能量」的化身 :我們要愛自己,認識自己,相信自己本來就值得,相信自己是最美好的存在。
Thumbnail
世界上有那麼多和自己想法相左的人事物,尊重與道德這類問題也變得很難以單一價值去解釋。但讀過這些理論與實踐之後,讓我思索了很多:在覺察了自己,並且明白對話的重要性之後,品德教育還可以怎麼延伸,與什麼議題連結?
Thumbnail
經由邏輯導通解析歧視的來源,發現有兩種後,便可以更好得帶來美好,說是帶來,其實只是做自己。 而在發現歧視的表象下,是社會中自由、平等、博愛的不暢通時,也許我們應該做的事,是貫徹價值,而非打擊表象。
這篇文章意在討論各種「公平」的適當與否,並探討現今所謂的政治正確到底合不合適。作者以女性、原住民、以及身心障礙者等群體為例,詳細討論了各種政策對他們的影響,以及政治正確是否能真正達到公平的效果。
表面上是要多元,但其實是在推翻既有的硬推另一套思想,不接受就是你不對做得不對。 另外是binary 和vegan的issue,我完全接受gay /transgender/trans完再homoseual /食什麼/不食什麼,完全沒問題,你的生命你的選擇,但我極度討厭一班一定一定一定要他人認同的人,
Thumbnail
「我們的社會品格不是建立在如何對待擁有特權的有錢人身上,而是如何對待貧窮、受忽視的族群上的」律師布萊恩說。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是個理念、是個觸不可及的理想,在看完《不完美正義》後,這句話儼然成了笑話,因為只要種族正確了,你可以在薄弱到站不住腳的證據下被定罪。當我們的命運掌握在別人的偏見中,而非事
  川普(以及一段時間中世界範圍內的各式模仿者)之所以能夠當選,有很大因素在於社會大眾對「文化精英」的厭倦與反感。然而,即便是一部原創作品,只要主角不是白人或不是異性戀,政治錯誤戰士就會群情激憤地上前攻擊。由於過往的英雄都在那個典型裡面,所以只要角色不是白人男性,他們就感到被冒犯了。
近年來,DEI (多元、公平、包容) 成為熱門話題,探討社會現象中的多元化、公平性和包容性。多元已成為常態,然而種族、語言、膚色、信仰、性別等方面仍然容易產生歧視,我們要避免先入為主的想法。此外,討論到公平和平等之間的差異,及平等的重要性。最後,講到包容性的重要性,需要透過溝通、理解和尊重來實現。
Thumbnail
多元、平等與共融(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簡稱DEI,是一種組織內部以及社會層面的價值體系,旨在建立一個更加平等、多元、並具有包容性的環境。DEI 不僅僅是一種商業策略,更是道德責任和社會正義的體現。DEI 的概念通常應用於組織、企業、學術機構等。
Thumbnail
「正向」其實就是小眾型政治正確,在比較為人接受下,要排擠那些不值得相處人的招牌而已。
Thumbnail
正向思考成為主流,打破框架亦是各位現代獨立女性之必需。蛤?你不同意《芭比》?蛤?你說Metoo運動已白熱化至女人使用「有毒的」陽剛氣質?!你是不是為父權說話? 女性主義崛起,健身網紅變成「正能量」的化身 :我們要愛自己,認識自己,相信自己本來就值得,相信自己是最美好的存在。
Thumbnail
世界上有那麼多和自己想法相左的人事物,尊重與道德這類問題也變得很難以單一價值去解釋。但讀過這些理論與實踐之後,讓我思索了很多:在覺察了自己,並且明白對話的重要性之後,品德教育還可以怎麼延伸,與什麼議題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