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並非無法承擔責任,而是已經背負不是自己的責任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篇應該算是《母愛的牽絆》這本書的心得,不過這本書比標題更遠與廣。我這一年多持續的處理自己的創傷問題,前幾天被推薦這本書後一天內斷斷續續地看完,夾帶著兩千字的傷痛回憶與兩公升的眼淚。
Cover Photo by Liv Bruce on Unsplash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也是屬於不要把自己的過錯一股腦推給童年創傷、前世業力都不是自己責任根本在逃避這一派,也因為這樣的堅持我花費數年在獨自療傷與自省中掙扎,這裡我要強調這本書目的並非要當事人推卸責任於父母(主要是母親)而是給有類似症狀的現代人去尋回當初自己壓抑剝奪的憤恨與悲傷,做一個遲來幾十年的了結。
另外這本書有療程的描述與提點,光這點就比行銷管理綁上的什麼聖經要強上百倍,至於指責當事人逃避責任的評論,只能說根本沒有讀過這本書,因為需要把父母與孩子責任歸屬劃分清楚才能幫助當事人抒發壓抑的通苦和學會判斷成年後與人社交的正確應對方式。
這本書分三個部分,表面症狀、構成病症的其中邏輯如何終結。而想到數年前我曾經讀過一本排行榜暢銷書叫《如何撒嬌》,內容幾乎也是大量將各種心理病症與無法撒嬌連結解釋,但最後的結論是你就是因為童年沒有撒嬌所以才各種問題,你現在長大了要明白你不能想撒嬌了醒醒吧!這種結論一點幫助都沒有好嗎?更不用說知名的阿德勒系列雖然都是名師理論,但是看完書之後我們只得到反正我們就是有病的結論。
回歸主題,第一部的幾個章節可以使讀者找到自己有類似處事問題的線索,包含幾個問題量表,並且作者提出自己所接觸的個案有的年齡甚至步入晚年,仍然被父母創傷綑綁。你會發覺很多時候與他人互動中各種無法控制的不滿與憤恨,可能都只是當年父母陰晴不定的反應在孩子心中植入的失準判斷標準。我們會明白在這個世界我們並非孤單的痛苦著,以及這樣的問題在自己周圍非常之多,對現代人來說真的非常嚴重。
第二部分會開始依照作者心理師的分析去重新建構每一種情況應該正確的責任劃分,以及挖掘每個病患當年在孩童時照單全收的錯誤信念,還有解釋兩種完全不同的成長結果(成就輝煌型與自甘墮落型)其實都源自同樣的心理問題。
最後的部分就是提供治療的描述,不過空有描述並非容易執行,書中許多細節補充說明為什麼需要找心理醫師引導才能治療的原因,因為需要憤怒與悲痛的抒發,對於壓抑這份情緒數十年的人來說是很難理解,多半在起步都不知如何下手。
我自身經驗的建議是,如果還處在從來沒有自然哭過或時常流淚卻不知道為什麼的階段,還需要再至少幾天到幾週的時間讓自己不斷重複這樣的情況,並且專注去問自己為什麼哭,直到你終於知道情緒是任何所想到的描述,才能開始本書的治療。
我也是個童年被奪走的孩子,應該說我們家這輩都是,我時常以為只是我忘了那些記憶畢竟沒有什麼重要吧,我也沒有國中以前的玩伴同學。然而當那些遭遇在一晚之內浮現後我才明白幾個月前看到的那句話潛意識會自我保護,當時就是太痛苦它將其隱藏,在它認為這個意識強健到足以撐過這個體驗,它才會顯現。
手邊還有另一本同時被推薦《原生家庭》正在閱讀中,也許之後會有其他的想法吧。
avatar-img
10會員
20內容數
我不知道是對誰,但我就是想講。 我腳站在地球,抬頭對著宇宙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卡斯威爾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今年2/22海王進入到雙魚20這個悲傷的度數後,我們都籠罩在容易被悲傷與難過無孔不入的情緒裡,彷彿全世界都在與我們作對,真的除了等沒有其他辦法了嗎?
從今年2/22海王進入到雙魚20這個悲傷的度數後,我們都籠罩在容易被悲傷與難過無孔不入的情緒裡,彷彿全世界都在與我們作對,真的除了等沒有其他辦法了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母親大都是在意自己的孩子。 有些卻是內在缺愛,或經歷困頓而無法愛孩子。 坊間教導如何育兒的書何其多,卻鮮少有人意識到若不好好療癒自己,即使育兒知識再怎麼專業,仍會將原生家庭的破碎轉移至孩子身上。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母愛與本能母性之間的關係。文章探討了一位母親透過面對自己的過去,來恢復本能具備的能力,並以個人觀點提供了一些思考。作者觀點認為世界上本沒有母愛這回事,更別提什麼母性本能。如果你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母愛而感到自責難熬的人,這篇或許會給予你幫助和陪伴。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了作者羽茜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並提出對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特殊見解。書中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愛、家庭傷痕、獨立個體等。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母親大都是在意自己的孩子。 有些卻是內在缺愛,或經歷困頓而無法愛孩子。 坊間教導如何育兒的書何其多,卻鮮少有人意識到若不好好療癒自己,即使育兒知識再怎麼專業,仍會將原生家庭的破碎轉移至孩子身上。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母愛與本能母性之間的關係。文章探討了一位母親透過面對自己的過去,來恢復本能具備的能力,並以個人觀點提供了一些思考。作者觀點認為世界上本沒有母愛這回事,更別提什麼母性本能。如果你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母愛而感到自責難熬的人,這篇或許會給予你幫助和陪伴。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了作者羽茜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並提出對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特殊見解。書中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愛、家庭傷痕、獨立個體等。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