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11/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發聲什麼事

筆記部分內容來自
偶然間在Podcast聽到了「聲音教練」小芬老師介紹了對於不同人聲音的差異,光是自我介紹,講出自己的名字,就可以聽出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感受。這真是個好有趣的領域,透過觀察自己的聲音,更了解自己,肯定自己也找出想改善的部分,讓溝通更順暢。
我一直都還蠻喜歡自己的聲音,不過書裡提到了許多聲音藥單,有些我也覺得很符合自己的狀況,也提醒自己隨時運用在生活中。

發聲某些部位原因造成聲音含糊、小聲或是講話太快
  • 聲音含糊
通常是因為嘴唇很懶,不願意多動,而造成了講話聲音含糊。書裡提及了一個例子,小時候認為自己畫畫很棒,但常常不受到老師的肯定,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被看見,久而久之講話就越來越含糊。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夠受到別人的肯定,要是意識到自己也有講話含糊的狀況,就可以問問自己,是不是曾經在過往的某些經驗中不受重視呢?要是真的沒有其他人肯定,自己也能先當那個肯定、接納自己的人,從嘴唇不願意多動的狀況中釋放出來。
  • 想扯喉嚨但聲音出不來
下巴的鬆緊度也會影響發聲的情況,有時下巴太緊會造成聲音出不來而太小聲。這裡的例子是一位獨自在德國撫養三位小孩的媽媽,平常教育小孩,只想到能用越來越大聲的方式來溝通,但其實好好看看自己的狀況,其實是因為異地生活壓力,而造成將壓力、怨懟加諸在孩子身上。經過其他方面調解之後他發現,對孩子只要輕聲地講話,孩子還更願意聽呢!
這裡提到的例子實在是深入我心,就像是我日常生活中的狀況一樣。情緒上來時總會發現自己對孩子講話越來越大聲,但孩子並不能接受這樣的溝通方式。
這題我也要好好問問自己,是不是有其他壓力,常常造成對孩子用大聲的方式講話?
  • 講話太快
一連串講話太快,沒有停頓,像是憋氣講完一長串句子。
這樣的狀況常常是因為生活步調緊張,要提醒自己先好好地呼吸,慢下來好好關心自己。

講故事說得生動、演講內容讓人能夠吸收
  • 當個聲音畫家,將故事說得生動
利用一些做法讓故事說得生動,像是分句、找出動詞、加入情緒和故事細節等等。這對於常常需要講故事給孩子聽的我,覺得很實用。
  • 說話或演講時,適時加入「頓」
以罵人為例,若是連珠炮講了一長串,聽的人常常也收不到講話的人想表達的,要是中間適時地停頓一下,讓聽者可以有時間消化,也更能理解,你為什麼而生氣。
演講中的沈默是種藝術,一樣是讓聽者有時間消化一下內容,感受講者的情緒表達,這樣比起一長串的內容,更能讓人吸收。
回家作業一:檢視自己在工作場合的講話方式
  • 想一想最近在工作上,有什麼樣的情境讓自己覺得不舒服呢?可能是同樣的人、情境、話題或是環境,之前是不是也一樣造成不舒服的狀況?
  • 遇到這樣的狀況,自己的回應方式是什麼?是不是能先準備幾種不同的應對方式,下次再遇到可以試試看,不同的反應方式跟對方之間的互動是不是也有所不同呢?
回家作業二:認識自己的聲音
  • 觀察自己講話時,腦中的想法跟講話的內容速度有一致嗎?另外觀察看看呼吸速度是否也受到影響?
  • 錄下自己的聲音,聽聽看喜歡的部分有哪些,而覺得想再加強的部分是那些?像是音色、語調表情、說話速度、話題內容等等。
講話是我們每天都會做的事,從中也能表達出每個人不同的特質,好好觀察自己的聲音,找出想改進的部分,我相信多多練習,能夠透過聲音,更能好好的表達自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