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認識人性》讀後重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每個人心中都有個目標作為行動的依據,環境對一個人童年造成的影響、留下的印象,會影響一個人目標的形成。一個人心中的理想狀態「目標」,很可能在人『出生』後幾個月便已經形成。雖然表現的方式還很粗糙,這時的人生觀正要行程,影響心靈的基本要素,嬰兒時期已經建立,並以此為基礎,衍生出一套意識形態。
小孩和成人一樣,他們也想超越所有的競爭對手,他們努力爭取優勢,希望這種優勢會帶給他們安全感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小孩期望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多少安全感,或許,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
他們如果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只能當個生命戰場上的逃兵,他們一定覺得世界很陰暗,不認為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
所謂的安全感,並非只是人身安全,而是另一種層次的安全感,一種可以在最有利的條件下獲得永恆不變、存在的安全感。
如果我們可以將自己投射到小孩的內心世界,我們就能理解,他們為了追求權力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是如何導向他們會自己設定的理想目標,如何幫助自己適應環境。想知道孩子為什麼出現某種行為,就必須站在孩子觀點看世界。
人的一生大病小痛不斷,更何況是嬰幼時期,微信人類生命需要群體生活,唯有透過勞力分工,人類才能取得攻擊與防衛的工具捍衛自身。人類經常覺得自己不完美,這個念頭成為誘因,迫使人們養成洞察危機、提高警覺的能力。人類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社會的功能很重要,因此,心靈發展出各種特質,都是以『團體的生活』為基礎發展而來。
小孩在成長的階段,接受他人照顧,同時會發現,這是一個需要付出與回饋的世界。他們在小小年紀就已經知道,世界上還有其他人的生存本領比自己更強,更順利達成自己的慾望。他們渴望長大、渴望自己與別人一樣強,而且最好比別人更強,如何控制周遭的人成為他們生命主要的目標。
小孩會努力的自己的弱點,找到彌補的方式,這就是人格塑型的起點。如果,他們渴望融入環境卻突然遭遇阻礙,尤其是他們成長的環境,沒辦法灌輸他們勇氣,甚至彌漫著悲傷的氣息時,這種氛圍很快就會感染到他們。
生命就是這樣在嘗試錯誤中前進,彷彿是一場永不停止的實驗。
我們在兒童身上看到的行為模式,在他們以後長大變成青少年時,也會出現同樣的行為模式,從他們的反應,我們可以洞悉他們的內心世界,同時也必須知道,這模式和團體的行為一樣,一個人的行為反應,不能用『單一』的行為模式來判定。
給予過多愛或是完全不給予愛,這些因子都是行形成內心世界的元素,小孩成長的過程中,漸漸的充滿各種人際關係的印象。
我們發現許多小孩子,自小被教導為他人表示關懷是柔弱的表現,經常被人嘲笑的小孩,最容易出現退縮的行為,完全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也不願意對他人表現出應有的關懷,唯恐這樣會令自己失去自由和尊嚴。這樣失去愛人的能力,可能在很小時候已經形成,造成小孩不願意融入環境,漸漸地失去與他人互動的機會。這種人交的朋友,從來不會超過一個。
心靈的活動不能單獨存在,勢必與環境互動,接收訊息回應外界的刺激。每個人都必須知道,自己與他人是一體。每個人心中都有個目標,這個目標會決定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也會影響某些心靈能力所做的選擇、展現的強度以及外顯的行為。就是所謂的信念。心靈能力,形塑我們身處的世界,並賦予意義。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對於生命中的某個片段,每個人感受都不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69內容數
對書中內文有所感受並紀錄,為了幫助自己加深對於文字印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蝦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走在這個道路上,也許是正在專注於眼前,所以看不清楚周遭發生了什麼事情。有時候,需要一個提醒,甚至是當頭棒喝的震撼,才能停下來換個角度重新省思。
我正在練習武術,教練指導著每一個腳步細節。那時候教練說,面對敵人遠距離時必須隱藏,要在近距離釋出攻擊,攻其不備。這件事讓我很疑惑。
愛對一個人來說到底有多重要?我們追尋一輩子的成就與事業,不外乎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獲得他人的愛。空有成就,卻沒有愛的涵養,都會被戲稱窮得只剩下錢。 昨天我在跟樓下的孩子互動,但是整個過程卻讓我感到很無力。 他很有興趣接觸狗,他問美人呢?知道後便興沖沖地跑了過去,對牠大叫著美人美人,往牠的屁股摸阿
防疫期間不能走進公共場所,而且還要減少與人的接觸,回憶那段日子,我們也有一段美好的生活經驗。
譬喻「自學」這件事。假如爸媽對教育的方式我不喜歡,所以我想改變方式,最後選擇了離家出走,自力更生。我不覺得家裡會在金援,而且金援也是有條件的。如果接受,就必須接受條件,拿就喪失原本離家自主的目的了。
舒適宜人的氣溫,昨日傍晚,我們一起漫步在寬闊的草坪之上。下公車,沒有看見地圖,索性就靠直覺探索這個未知的區域。我們花了將近一個小時是要來這裡,為了要看舞蹈表演,但是因為不熟悉這裡,所以迷路了,不過也因此來到這片草原之上,還因此看見了那龐大的動物。牠站在草原,溫和而善良,很多人都被牠吸引,但也因為牠的
走在這個道路上,也許是正在專注於眼前,所以看不清楚周遭發生了什麼事情。有時候,需要一個提醒,甚至是當頭棒喝的震撼,才能停下來換個角度重新省思。
我正在練習武術,教練指導著每一個腳步細節。那時候教練說,面對敵人遠距離時必須隱藏,要在近距離釋出攻擊,攻其不備。這件事讓我很疑惑。
愛對一個人來說到底有多重要?我們追尋一輩子的成就與事業,不外乎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獲得他人的愛。空有成就,卻沒有愛的涵養,都會被戲稱窮得只剩下錢。 昨天我在跟樓下的孩子互動,但是整個過程卻讓我感到很無力。 他很有興趣接觸狗,他問美人呢?知道後便興沖沖地跑了過去,對牠大叫著美人美人,往牠的屁股摸阿
防疫期間不能走進公共場所,而且還要減少與人的接觸,回憶那段日子,我們也有一段美好的生活經驗。
譬喻「自學」這件事。假如爸媽對教育的方式我不喜歡,所以我想改變方式,最後選擇了離家出走,自力更生。我不覺得家裡會在金援,而且金援也是有條件的。如果接受,就必須接受條件,拿就喪失原本離家自主的目的了。
舒適宜人的氣溫,昨日傍晚,我們一起漫步在寬闊的草坪之上。下公車,沒有看見地圖,索性就靠直覺探索這個未知的區域。我們花了將近一個小時是要來這裡,為了要看舞蹈表演,但是因為不熟悉這裡,所以迷路了,不過也因此來到這片草原之上,還因此看見了那龐大的動物。牠站在草原,溫和而善良,很多人都被牠吸引,但也因為牠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當我們心性未定,還處於懵懵懂懂、似懂非懂的時期,若是受到一股強大的力量牽引,就很容易跟著走,那麼將來心性的發展是好是壞,端視那股力量是善還是惡。舉例來說,有些父母會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跟成績不好,或是品性不端的同學來往,就擔心孩子受到影響,變得不愛讀書貪玩,或是做出違反校規的事。孩子在建立心性的初期,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個深刻的心理學理論,並闡述了在育兒過程中的指導意義。作者分享了對這個理論的理解,並提到了英文資料的更深入瞭解。文章最後呼籲人們感謝兒童對我們探索世界、瞭解新可能以及傳承生活的經驗。參考資料包括中文版維基百科、教育百科網站和verywellmind網站。
Thumbnail
我們常常聽到「心態決定一切」這句話,心態的轉變無疑是促進自我成長的重要因素。然而,經驗告訴我們,心態的轉變並不是那麼容易。要如何有效地轉變心態,從而達到自我成長的目標?答案在於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心理框架。心理框架能夠為我們提供清晰的目標、組織我們的思維、引導我們的行動,並最終幫助我們達成個人成就。
很常聽到內在小孩這個專有名稱,一直覺得是心理學的一個字眼,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起伏,最多就是唸倒了好幾家幼兒園,療癒內在小孩跟我應該是沒有任何關係吧! 因緣際會下,報名了Ruowen Huang愛自己線上的課程,這才了解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啊,版主要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一件事是
Thumbnail
每一個個體靈魂各自都為了能充分體驗生命情境的多樣性與自我的多元面貌,在每次轉世投身選擇不同的設定,作為人格小我(ego)培養皿的原生家庭(以生身父母為基礎擴展出的生活環境)首當其衝,涉及該個體靈魂的轉世業力與使命願力、投生家族的業力印記和靈性遺產,以及地球集體(潛)意識的記憶輪播與演化潛能等層面。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當我們長大成人後,為何會失去孩提時代的好奇心?除了成長過程受到的僵化教育之外,我認為另一個原因是:「已經沒有必要了。」孩童「需要」擁有無窮好奇,因為年幼時代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我們需要快速擴展認知範圍,探索便成了這時期最重要的事情。
人生每個階段都會有自己的追求,但我覺得人生的目標一般不會。
Thumbnail
父母總是期待孩子擁有幸福的未來,卻忽略了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有多麼需要自己做決定,應該協助他們經歷完整人生。讓孩子自己摸索、跌倒、爬起,體驗酸甜苦辣,最終他們仍可尋得適合自己的路。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當我們心性未定,還處於懵懵懂懂、似懂非懂的時期,若是受到一股強大的力量牽引,就很容易跟著走,那麼將來心性的發展是好是壞,端視那股力量是善還是惡。舉例來說,有些父母會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跟成績不好,或是品性不端的同學來往,就擔心孩子受到影響,變得不愛讀書貪玩,或是做出違反校規的事。孩子在建立心性的初期,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個深刻的心理學理論,並闡述了在育兒過程中的指導意義。作者分享了對這個理論的理解,並提到了英文資料的更深入瞭解。文章最後呼籲人們感謝兒童對我們探索世界、瞭解新可能以及傳承生活的經驗。參考資料包括中文版維基百科、教育百科網站和verywellmind網站。
Thumbnail
我們常常聽到「心態決定一切」這句話,心態的轉變無疑是促進自我成長的重要因素。然而,經驗告訴我們,心態的轉變並不是那麼容易。要如何有效地轉變心態,從而達到自我成長的目標?答案在於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心理框架。心理框架能夠為我們提供清晰的目標、組織我們的思維、引導我們的行動,並最終幫助我們達成個人成就。
很常聽到內在小孩這個專有名稱,一直覺得是心理學的一個字眼,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起伏,最多就是唸倒了好幾家幼兒園,療癒內在小孩跟我應該是沒有任何關係吧! 因緣際會下,報名了Ruowen Huang愛自己線上的課程,這才了解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啊,版主要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一件事是
Thumbnail
每一個個體靈魂各自都為了能充分體驗生命情境的多樣性與自我的多元面貌,在每次轉世投身選擇不同的設定,作為人格小我(ego)培養皿的原生家庭(以生身父母為基礎擴展出的生活環境)首當其衝,涉及該個體靈魂的轉世業力與使命願力、投生家族的業力印記和靈性遺產,以及地球集體(潛)意識的記憶輪播與演化潛能等層面。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當我們長大成人後,為何會失去孩提時代的好奇心?除了成長過程受到的僵化教育之外,我認為另一個原因是:「已經沒有必要了。」孩童「需要」擁有無窮好奇,因為年幼時代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我們需要快速擴展認知範圍,探索便成了這時期最重要的事情。
人生每個階段都會有自己的追求,但我覺得人生的目標一般不會。
Thumbnail
父母總是期待孩子擁有幸福的未來,卻忽略了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有多麼需要自己做決定,應該協助他們經歷完整人生。讓孩子自己摸索、跌倒、爬起,體驗酸甜苦辣,最終他們仍可尋得適合自己的路。何嘗不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