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The Road Taken |從「河陰之變」談北魏漢化過程的歷史悲劇性 (上一)

「河陰之變」是發生在北魏時期的一件歷史慘案,影響北魏歷史走向甚鉅,但可能是因為發生在漢朝與唐朝之間的華夏大分裂時期,所以大多數華夏人對其並不熟悉。不過,北魏時期其實算是中原農業文化和北方遊牧文化開始交會的重要階段,因此對於想了解中華政治史者,其實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接下來,讓我們先回顧一下從東漢滅亡到北魏建立之間的大歷史,再來認識「河陰之變」這件慘案為何會發生。
東漢的滅亡過程中最明顯的改變表現在內部政治文化上,因為漢室天子的權威性漸失,帝國逐漸開始解體,各路英雄趁勢登上歷史舞台,以武力互較高下,最後經濟社會型態也開始轉變,出現了被稱為「邨」(同「村」)的聚落形式,而統一北方的曹操就是以此創建「屯田制」,讓大量走投無路的人們,可以選擇從軍,展開軍農合一的生活。不過,由於上層的政治和軍事的聯盟並不穩定,叛變時常發生,所以政治變局也多。
讓情況更複雜的是,這段期間的地球氣候開始變寒,北方遊牧民族的活動範圍也逐漸往南移動,最後連原本開始定居的遊牧民族也被迫加入遷徙行列,戰爭與衝突往往一觸即發,中原地區進入「五胡亂華」的階段。當然,所謂「五胡亂華」是後世史家的說法,最早進入中原地區稱王的「匈奴王」劉淵其實是以「漢朝皇室後裔」自居,建立「漢國」的。
大局既不穩定,這段期間建立的小國國運都不佳,最後,還是要靠軍事能力較強的國家展現出過人的武力,才能以戰止戰。北魏就是在這種情形下,憑藉著其供應充沛的騎兵與出色的作戰能力所建立的王朝。
北魏一開始既是以騎兵武力勝出的王朝,到北魏孝文帝時又為何要大力推行漢化呢?
一個胡漢都能接受的解釋,應該是北魏領悟到,在西晉滅亡後建立的胡人國家雖可以「馬上得天下」,卻未能成功地「馬上治天下」,而漢人又確實建立過與羅馬人的「Pax Romana」(羅馬和平)互相輝應的「Pax Sinica」(中華治世),這讓建立北魏的鮮卑族拓拔部萌生了與漢人學習的念頭,而開始與漢人士族透過「通婚聯姻」與 「禮聘出仕」的方式來結盟。
司馬遷的「史記」曾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比喻帝王與戰爭功臣在戰後的關係,而很會打仗的鮮卑將軍們在北魏統一北方之後,大概也漸有這種感受。但是,北方天下既已暫定,要維持穩定的局面,確實又須倚靠「漢人世族」的帝國治理經驗,這讓胡族將軍們只能暫時吞忍下不平之氣。
另一方面,由於長期與漢族女性通婚,北魏皇室到了北魏孝武帝時,皇室血統其實也已相當「漢化」,為了進一步到漢人遷居的南方發展,北魏孝武帝因而將首都從平城遷到洛陽,並且推行一系列漢化政策,消弭胡漢文化差異,以期將來天下一統後,胡漢間彼此的相處可以更有共識。
南北朝地圖
南北朝地圖
將自己的女兒蘭陵長公主嫁給漢室皇族後裔劉輝應該也是孝武帝向漢族示好的一種安排。( 相關文章:公主之死 )。
那麼,鮮卑族在文化上和漢族有什麼格格不入的地方嗎?
根據「讓我們來到北朝」一書的說法,鮮卑族是古代東胡的一支,世居鮮卑山(今大興安嶺山脈),秦時投靠匈奴族,西漢時期開始往內蒙古一帶遷移,到了東漢初年繼續南遷。
在這往南遷的過程中,鮮卑族應該了解自己的文化習俗和漢族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在征戰的過程中,他們顯然因為保持了不少遊牧民族豪邁質樸的本性,所以最後能以「異族」的姿態統一華北和內蒙,成為塞外強權。
在「婚俗」方面,鮮卑傳統有「搶婚」的習俗,即「掠女為妻」,結婚時會以牛羊為聘禮,婚後作丈夫的要為妻家服役,家中如果父親過世,則妻妾由子繼承,兄死則妻妾由弟繼承,女子在婚嫁前有一定的性自由。
所以,鮮卑族的婚俗算是母系社會倫理還是父系社會倫理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好是先了解一下一般所謂的「母系社會」的運作狀況。一般來說,在母系社會中,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在社群中享有領導權,且只由女性繼承領導權。華夏文化在大禹之前,有可能還是「母系社會」,所以大禹「過家門而不入」這段故事可能是有玄機的,到了大禹之後,大概就算是過渡到父系社會了。
就鮮卑族的拓跋部而言,到北魏孝文帝時都還有母系社會風俗的一些殘留,難免與父系社會倫理行之已久的漢族父系社會造成摩擦。
不過,北魏從開國君主道武帝就立下「母死子貴」的規矩,應該就是想慢慢擺脫「母系社會」的風俗,往「父系社會」慢慢演變。到了孝文帝時,其所以想更近一步推行漢化,應該也是想樹立皇帝的威權,建立真正的「帝制」。
但是,為何孝文帝在首都南遷四年後,要強行推動漢化,令北魏從此走向衰亡呢?
關於這種說法,也許就如儒家評論秦始皇「焚書坑儒」所以「暴政必亡」一樣,有再商榷的必要。魏史是北齊的史官所做,其立場本就是反對「漢化」,這種將北魏的失敗甩鍋到大力推動漢化的孝文帝身上應該也是受到其本身之意識型態的影響,未必公允。
其實,就北魏皇室而言,孝文帝最不幸的敗筆也許是英年早逝,來不及好好執行自己訂下的歷史目標,再則,北魏很特殊的「母死子貴」也讓他在廢掉反對漢化的太子後,匆匆地就讓次子元恪上位。這位匆匆上位的宣武因為沒有經過太子教育,原本很親近的親生母親又為了自己的富貴而驟然失去生命,性格溫和懦弱的元恪,或許因此沒能好好經營孝文帝留下的江山,甚至讓自己的皇后參政,造成胡漢激烈衝突,最後釀成「河陰之變」的慘案。
那麼,這些與「河陰之變」或 「公主之死」又有什麼關係呢?
造成「河陰之變」的第一女主角即是「公主之死」中的靈太后,也是宣武帝元恪的皇后。她是北魏廢除「母死子貴」後第一位以皇子親生母親身份成為皇后者,也是孝文帝之後處處反對漢化政策的掌權者。
雖說歷史沒有「回頭路」,但是,如果我們可以重新審視北魏的歷史事件,也許會發現北魏的崛起過程中,建設力最強的是女性、衰弱的過程中,破壞力最強的也是女性。
女性在北魏的歷史轉折上,始終扮演著關鍵角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