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待在各自的角色,不再感到相互歉疚與填補匱乏。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今日藥帖 - – Way Way Back [Official Music Video]
在閱讀當下停下來回想過許多次,就像一把把直接刺進心臟的劍將冰山底層的最真實的原委一一撬開,在東方教育裡一直未提醒我們正視與檢視自己真正的情緒,為何而來跟哪個事件或與誰有關。透過閱讀此書,將那把窮年累月的利刃,緩緩拔出。

▎「給兒子關愛,卻對女兒處處要求」

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標題像漩渦,但心裡開始起了共振效應,如果以上上代的說法便能以「重男輕女」取而代之。出自母親將女兒視為自己的延伸,所以女兒並非獨立角色,某個觀點上女兒=母親自己。但先生與兒子卻為「他人」,出自滿足他人來填補自己的匱乏這件事。
因為處處要求,所以尚未有獨立意識的女兒,便會將眼光鎖在母親身上,希望得到認可或獎賞,反之兒子卻可以全心全意專心在自己所在意的事情上。 但如以情緒面來看,母親對兒子雖放大關愛,卻不會將自身情緒投射或寄託在它們身上,一來是女兒較容易與母親得情緒共感且理解,會不小心將自己丟入母親這個角色去設想 ; 但對兒子來說很多心理狀態是難以理解或認同的,也就無法讓母親感受到被諒解或承接。
全書內容非常豐富,且來自個案的種種真槍實彈,身為「母女」組合的讀者,一定有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圖層,濾鏡後那個真實的心情,即便可能醜陋、可能慚愧,但總之真相大白了。身為同種生理性別的母女關係,對彼此來說已是天生的競爭關係,用「家人」的關係代為包裝。
也就夾雜了,母親的幸福與否會直接關係到對待女兒的方法、樣態心態、與心理的牽制;甚至對於女兒未來的成就、選擇都會置入身為「母親」最直觀的插手或建議,埋在底下的炸彈則是,女兒未來可能會有的反彈效應,因為在懂事或自我察覺以前,我們都真心相信,母親的話都是正確的。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這一切都真的是母親的錯嗎!? 看見幻象與真實的差距

語言學中有所謂的「能指 Signifier」與「所指 Signified」,「能指」是對於這件事情的認知(例如麵粉) ; 「所指」是對於事件的理解與解讀認知 (麵粉可以拿來做成麵包、麵條)。兩個要素也深切影響到我們對於記憶的片段,因為事件帶來感受創傷,比起事件的真實性,我們更記得感受,而可能無法還原事件真相。
當事件被情緒感受所扭曲就可能失真,這就是真實與幻想之間的距離。 才會有看見狗往自己走來時,會想跑,但不知道自己為何會有這樣的自然反應,也許是成長過程中有受過類似迫害,被狗追或咬的經驗,但我們最後都只留下了「恐懼」的感受。
「 我們都只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受傷的母親很可能被困在曾經的創傷裡,未必看見自己的真實的匱乏,卻帶著子女一路往前衝,也會對這樣的付出,有了無形的期待附帶傷害。 就像故事工廠的那部舞台劇「明晚,我們空中見」,說道母女是最親密的仇敵。(這句話真的時常在心裡出聲)要先對於自己的情緒與反應有所認知,對原生家庭,與親密關係產生的拉鋸一一檢視,與自己對話,才可能將這根「母親角色說明書」的刺,從母女之間拔除,撥雲見日。
最後,如果你也曾對母親或女兒有一種,沒來由無法言語的感覺、很像尷尬,又像不會癒合且一直化膿的傷,請勇敢的翻閱這本書,可以解開許多「母女」之間很微妙的拉扯與情感混雜。
因為你更明白這樣「真實」的情緒了,所以即便關係或感受仍是彆扭的,起碼都可以更加接受並擁抱它與她。
分享給大家。

書名 :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獻給世上所有女兒、母親、女性的自我修復心理學 作者: 朴又蘭 譯者:林侑毅 出版社:悅知文化
出版日期:2021/09/29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