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總是汲汲於逃避,卻忘了欣賞沿途的風景。我們習慣加速,卻剝奪了自己的快樂。--佩瑪•丘卓
《當生命陷落時》 Photo by Roman Poberezhnik on unsplash
最近考取了電腦技術協助證照(Computer Technical Support),原以為自己會狂喜,但反而覺得空虛,更精確來講,應該是「心虛」。後來反思整個過程,我覺察到自己做決定的慣性,恰恰應證了所謂的「沈沒成本謬誤」(The sunk-cost fallacy)。
什麼是「沈沒成本謬誤」?卡內基梅隆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奧利沃拉(Christopher Olivola)指出:「沉沒成本謬誤表示人們不理性地持續做一件事、進行消費或追求一個次等的選項,僅僅是因為他們已經投資了時間、金錢或其他不可回收的資源。」
The sunk-cost fallacy—pursuing an inferior alternative merely because we have previously invested significant, but nonrecoverable, resources in it—represents a striking violation of rational decision-making.--Christopher Olivola《The Interpersonal Sunk-Cost Effect》
來點具體的例子:像是愛上不該愛的人卻死守著浪子會回頭、衣櫃中堆滿不合時的衣服卻捨不得扔掉、或投資失利卻不願認輸而導致損失更慘重⋯⋯簡單來說就是被「不甘心」心態所控制,而做出對自己不利的行為,使人生因此卡住甚至向下沈淪。
Photo by Stephen Leonardi on Unsplash
先說說為什麼決定考取這個證照吧!這是個為了逃避焦慮而做的決定,即使我清楚的知道自己對這個領域一點興趣也沒有。無依無恃的痛苦,使我在得知這個課程既學費全免又補助考照費用,便毫不猶豫的報名了。(不花一毛錢還可以習得新技能,一定穩賺不賠!多麽一個完美可以跟眾人報告的「好消息」
啊!Really?)
誰知逃開一個痛苦,卻跳進另外一個深淵。課程開始,我便一直在「無趣」中掙扎,上課一點也不開心。課程因為是由當地NGO提供,礙於人力,師資換了三次,中間還停課了十週,原定三個月就該結束的課程硬是被拖了七個月。雖然幾度想放棄,卻怕被說前功盡棄而苦撐著,內心也有種「既然已經花了那麼多時間,放棄了多可惜」的想法,最後終究是拿到了證照,卻再也不想碰觸該領域。這樣的證照算是加分嗎?對我來說不是,這個證照只是為了堵住「悠悠眾口」的一個交代,但「悠悠眾口」是誰?或許只是自己想像出來的「觀眾」,我以為的「別人」其實更專注在他們的生命中,根本沒空理我!
Photo by leyre del rio on Unsplash
這七個月來我一直以為完成考照代表自己某種價值的提升,但是實際上卻是希望別人「看到」我的價值。哈佛商學院副教授黃樂仁在
《隱性優勢》 中提過:「一旦把焦點放在別人有多理解我們創造的價值,我們就會將實際創造的價值縮小,有時甚至拋諸腦後,我們某種程度上是放棄了自我提升。」她的話讓我反思,提升的第一步,絕不是依靠著情緒上的衝動或脆弱,而是對自己更深刻的認知和挖掘。 好吧!這七個月還是有學到什麼的。至少,理解了「沈沒成本謬誤」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決定;知道了人的慣性非常頑劣難以駕馭;明白了看待事物的視角還有待調整。還有最重要的是,永遠要承認自己內心的真相,承認自己的執著,承認沒有人逼迫我,是自己逼迫了自己,然後不斷練習溫柔的去看待這些喋喋不休。希望吧~終有一天,我們學會放過自己,不再製造恐懼嚇死自己。
📚提及/引用之著作:
《
當生命陷落時 》(When Things Fall Apart: Heart Advice for Difficult Times)/佩瑪・丘卓(Pema Chödrön)/心靈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