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鏡像神經也需要學習?證明同理心不是天生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大家好!這篇文章將暫時幫飛蛾最近介紹的「同理心」進行收尾,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先的的文章內容,在前2篇文章中

為何會成為遲鈍的木頭?因為情緒反應是「學來的」!
我的狗怎麼知道我的心情? ─ 情緒反應是學的

我們一步一步地向大家介紹了同理心的原理,在第一篇,我們向大家介紹了一個有趣的概念 ─ 「情緒反應是學的」,也就是說,我們為何能靠著聲音、表情等訊號辨別對方情緒?為何能夠有共感?全都要感謝我們過去的學習經驗,這也解釋為何有些疏於互動的人,EQ較低的原因;而在第2篇,我們談到了既然情緒是學的,那要怎麼學?要學會的條件是什麼?只有人類能學嗎?甚至,不同動物間能不能互相學習辨別彼此的情緒?這也是為何養寵物養久了就能夠彼此有默契。

當然,一個理論需要有一些實驗數據才能更容易讓人信服,先前我們與各位介紹了這個理論的概念,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幾個證據,可以支持「情緒反應 (同理心) 是學習而來,而非天生的」這個論點,我們挑了文內有關嬰兒哭聲可互相傳染的案例,以及鏡像神經可能如何幫助同理心的學習來談,那就讓我們開始吧!

嬰兒間的哭聲能互相傳染?天生或學習?

在過去大家發現不同嬰兒間哭聲互相傳染時,科學家們認為這可能代表我們天生就有辨認情緒的能力,在此案例就是:「嬰兒出生時就可以辨認他人的哭聲,並產生共感」,但後來當我們更詳細去探討這件事情後,我們發現:「事情好像並非如此,辨認哭聲是學的才對」,如果依照先前文章所說,情緒反應是後天學習的話,那麼事情發展應該是這樣:

  1. 嬰兒在感受到壓力時 (肚子餓、不舒服等原因都有可能),他們會傾向發出哭聲
  2. 由於嬰兒們常常是被放在同一房間的,他們很容易滿足我們上篇文章提過的條件,產生情緒共鳴,同時不舒服並發出哭聲
  3. 這時他會同時獲得3個資訊,從自己身上得到第一人稱的不舒服感受、自己的哭聲聽起來的感覺,最後是其他人的哭聲聽起來的感覺 (與自己的哭聲相似)
  4. 嬰兒會將不舒服的感覺、哭泣聲的第一、第三人稱觀感、聽感連結在一起 (相關性學習,認為它們具有相關性而產生連結)
  5. 因此,這位嬰兒下此聽到他人在哭時,就會連結到過去不舒服的感覺,產生共感,便一起哭

關於以上說法,文獻內提出了一些證據:

  • 比起白噪音、沉默、合成的假哭聲,他們對真實的、其他嬰兒的哭聲更有感觸
  • 比起其他嬰兒的哭聲,當他聽到自己哭聲的錄音檔時會更有感觸 (除非那個哭聲對他來說很新奇,是之前沒聽過的)
  • 比起年長嬰兒的哭聲,他們對同年齡嬰兒的哭聲更有感觸

如果今天嬰兒不需要學習就知道哭聲代表不舒服,就能產生共感反應,那為何嬰兒還會對不同類型的哭聲有不同的反應呢?它對他們來說不是應該都差不多嗎?然而,如果用「情緒反應是學的」的說法來解釋就說得通了。

另外,這也是為何照顧小孩的父母、保母需要不斷地去做出「符合嬰兒當前感受的一些手勢、表情、聲音等等,來去嘗試與嬰兒產生共感」,例如看到小孩跌倒時,在小孩因痛覺而哭的時候,我們也會跟著做出一些能產生共感的表情及聲音,像是悲傷的臉加上心疼、感傷的語氣,因為這樣可以更能讓小孩有健全的情緒反應,且有同理心。

其他有趣的小案例 ─ 為他人痛苦感到愉悅?

另外不只是在小孩,文內也有提出一些在成人上的案例,例如有操刀經驗的物理治療師就比較不會有痛覺的共感,如果同理心是天生的,那我們對於痛覺的共感應該要差不多才對,所以會發現用「情緒學習」去解釋會比較合理。

或者過去也有實驗讓受試者在感到「愉悅」或「痛苦」時觀看他人痛苦的影像,結果發現,如果受試者本身也感到痛苦,那他的共感能力會變更強,能更好地去感受到對方的痛苦;如果受試者是在愉悅時看到這些的話,它的共感能力就會變弱,甚至會因他人痛苦而感到愉悅,因為他的大腦將「愉悅」與「第三人稱的痛苦訊號」連結在一起了。

鏡像神經於學習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最後,大家應該都聽過鏡像神經吧,它最著名的功能應該是它對於我們「模仿」時的幫助,這樣的一群神經元當然也何我們的同理心的學習拖不了鉤,目前不論是在fMRI、EEG還是EMS等等都發現到鏡像神經的活動跟同理心有關,依照目前「情緒學習」的說法來解釋的話,共感需要整合感受神經 (如聽到什麼、看到什麼等感官訊號) 與動作神經 (如做出哭泣的行為、握拳等主動的動作),例如將「對方哭泣的表情」與「我做出哭泣的動作」、「我內心的難過」3這連結,而鏡像神經只是讓我們知道對方的動作並模仿而已,它並非天生就會刺激情緒反應,需要有「第一次的學習」才能夠順利在之後於適當的時機被激活,引發共感。

舉個例子:假設我從來沒感受過「憤怒」,那我不可能學過「憤怒」這個情緒,因為我沒有和他人產生情緒共鳴的機會 (憤怒的共鳴),我也自然不知道我、以及他人在憤怒時會有哪些動作、表情出現,如握拳、呼吸急促、面部通紅等,因此,當我看到對方握拳、瞪著我時,我的鏡像神經能讓我模仿出對方的動作,但也就僅此而已了,我的鏡像神經無發激活我憤怒的情緒,也沒辦法讓我了解對方在憤怒,因為它沒有「學習」過;因此,如果我要在看到對方握拳瞪我時,讓我的鏡像神經告訴我、讓我感受到對方在憤怒的話,我需要先讓鏡像神經「學過什麼是憤怒」,要怎麼學呢?方法就如同前篇文章【我的狗怎麼知道我的心情? ─ 情緒反應是學的】所述,需要有第一次的共感時機出現才可。

Nous makes life.
Thema科學咖啡館 感謝您的光臨!

撰寫/咖啡因成癮的蛾
圖/想啡的貓


參考文獻

Heyes C. (2018). Empathy is not in our genes.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95, 499–507. https://doi.org/10.1016/j.neubiorev.2018.11.00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首段的的逗號忘記刪除囉
感謝您貼心的提醒,已做修正
avatar-img
THEMA Café 希瑪科學咖啡館的沙龍
25會員
77內容數
你知道同理心不是天生的嗎?你知道同理心的神經機制嗎? 同理心(empathy),和同情心(sympathy)不同,是一項難度更高,更為寶貴的東西。 此主題中,我們並不是要再重新解釋一次empathy和sympathy的不同,畢竟相信大家也早知道了, 我們將會更會更深入地去探討同理心的神經機制,以及其相關研究。
2021/11/23
「學習同理是靈長類專屬的特權嗎?」,可能有養寵物的朋友會發現,有時候我們難過時,我們的寵物似乎能察覺到,這是我們的錯覺嗎?答案是很有可能不是,如果我們花夠多的時間陪牠們,牠們很可能是真得能理解我們的情緒的(當然我們也能讀懂牠的情緒),相當有趣吧?讓我們於文章內細談。
Thumbnail
2021/11/23
「學習同理是靈長類專屬的特權嗎?」,可能有養寵物的朋友會發現,有時候我們難過時,我們的寵物似乎能察覺到,這是我們的錯覺嗎?答案是很有可能不是,如果我們花夠多的時間陪牠們,牠們很可能是真得能理解我們的情緒的(當然我們也能讀懂牠的情緒),相當有趣吧?讓我們於文章內細談。
Thumbnail
2021/11/20
上週文章我們介紹了empathy的2種機制,較迅速、自發性、無意識參與的empathy1,以及較由意識所控管的empathy2,前者會在我們感受到一情緒時不自覺地產生一些行為、生理反應;後者則是能去加強或減弱前者的反應,並做出較有意識性、較複雜的行為。
Thumbnail
2021/11/20
上週文章我們介紹了empathy的2種機制,較迅速、自發性、無意識參與的empathy1,以及較由意識所控管的empathy2,前者會在我們感受到一情緒時不自覺地產生一些行為、生理反應;後者則是能去加強或減弱前者的反應,並做出較有意識性、較複雜的行為。
Thumbnail
2021/11/13
有些人認為同理心是一件美好的事,他就像是一向人類獨有的超能力,讓我們獲得讀心術,也讓社會正義、慈善行為、倫理道德能夠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的友善;不過也有另一群人認為,同理心使我們變得不夠理性、不夠公正,我們可能因偏好幫助少數、偏好幫助弱勢、偏好幫助自己人而浪費過多資源。
Thumbnail
2021/11/13
有些人認為同理心是一件美好的事,他就像是一向人類獨有的超能力,讓我們獲得讀心術,也讓社會正義、慈善行為、倫理道德能夠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的友善;不過也有另一群人認為,同理心使我們變得不夠理性、不夠公正,我們可能因偏好幫助少數、偏好幫助弱勢、偏好幫助自己人而浪費過多資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當代認知神經科學_腦與心智 清大通識第十一週心得分享
Thumbnail
當代認知神經科學_腦與心智 清大通識第十一週心得分享
Thumbnail
孩子出生那刻起,就從哭泣聲開始面對這個世界,在語言表達能力尚未成熟時,也是透過哭泣來告訴照顧者,他的需求是什麼?對於新手爸媽而言,要如何正確辨別出嬰幼兒真正的需求呢?我想,這是為人父母都會經歷的過程。 身為兩個孩子的我,因為不想錯過孩子的成長過程,決定留職停薪以全職身分養育陪伴他們,深深體會到,不
Thumbnail
孩子出生那刻起,就從哭泣聲開始面對這個世界,在語言表達能力尚未成熟時,也是透過哭泣來告訴照顧者,他的需求是什麼?對於新手爸媽而言,要如何正確辨別出嬰幼兒真正的需求呢?我想,這是為人父母都會經歷的過程。 身為兩個孩子的我,因為不想錯過孩子的成長過程,決定留職停薪以全職身分養育陪伴他們,深深體會到,不
Thumbnail
身邊有很常把同理掛嘴邊的人嗎? 或是很常聽到這個詞? 快來領取最簡單明瞭的同理心手冊吧 ! !
Thumbnail
身邊有很常把同理掛嘴邊的人嗎? 或是很常聽到這個詞? 快來領取最簡單明瞭的同理心手冊吧 ! !
Thumbnail
我們聽到的不只是哭聲 還記得你人生中發出的第一個聲音是什麼嗎? 不是「爸」,也不是「媽」,更不是笑聲,而是所謂的「啼哭」聲。 人在剛出生時的哭聲象徵新生命的誕生,那也是唯一一次你哭,身旁人卻面帶笑容為你感到開心。
Thumbnail
我們聽到的不只是哭聲 還記得你人生中發出的第一個聲音是什麼嗎? 不是「爸」,也不是「媽」,更不是笑聲,而是所謂的「啼哭」聲。 人在剛出生時的哭聲象徵新生命的誕生,那也是唯一一次你哭,身旁人卻面帶笑容為你感到開心。
Thumbnail
先前我們與各位介紹了這個理論的概念,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幾個證據,可以支持「情緒反應(同理心)是學習而來,而非天生的」這個論點,我們挑了文內有關嬰兒哭聲可互相傳染的案例,以及鏡像神經可能如何幫助同理心的學習來談,那就讓我們開始吧!
Thumbnail
先前我們與各位介紹了這個理論的概念,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幾個證據,可以支持「情緒反應(同理心)是學習而來,而非天生的」這個論點,我們挑了文內有關嬰兒哭聲可互相傳染的案例,以及鏡像神經可能如何幫助同理心的學習來談,那就讓我們開始吧!
Thumbnail
上週文章我們介紹了empathy的2種機制,較迅速、自發性、無意識參與的empathy1,以及較由意識所控管的empathy2,前者會在我們感受到一情緒時不自覺地產生一些行為、生理反應;後者則是能去加強或減弱前者的反應,並做出較有意識性、較複雜的行為。
Thumbnail
上週文章我們介紹了empathy的2種機制,較迅速、自發性、無意識參與的empathy1,以及較由意識所控管的empathy2,前者會在我們感受到一情緒時不自覺地產生一些行為、生理反應;後者則是能去加強或減弱前者的反應,並做出較有意識性、較複雜的行為。
Thumbnail
幾年前開始,就開始有許多人去討論同情心,以及同理心的不同,相信已經有許多人聽過,甚至看過網路上很紅的「熊與狐狸」的影片,這2個類似的詞雖然只差1個字,但卻是截然不同的東西,同理心它所牽涉的生理機制消較於同情心要多得多,也因此它包含了較多的心理元素。
Thumbnail
幾年前開始,就開始有許多人去討論同情心,以及同理心的不同,相信已經有許多人聽過,甚至看過網路上很紅的「熊與狐狸」的影片,這2個類似的詞雖然只差1個字,但卻是截然不同的東西,同理心它所牽涉的生理機制消較於同情心要多得多,也因此它包含了較多的心理元素。
Thumbnail
有了孩子後,我特別容易注意到身旁的人,經常罵孩子:「哭什麼哭!哭就有用嗎?這麼愛哭。」通常越罵,還是就越哭得大聲,越難以收拾。 孩子是自己生的,也是自己養的。從親子教養來看,通常父母的教養方式,會決定孩子的行為模式,我們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就會習得如何對待我們,這是雙向的,孩子就是從我們的身上,學習
Thumbnail
有了孩子後,我特別容易注意到身旁的人,經常罵孩子:「哭什麼哭!哭就有用嗎?這麼愛哭。」通常越罵,還是就越哭得大聲,越難以收拾。 孩子是自己生的,也是自己養的。從親子教養來看,通常父母的教養方式,會決定孩子的行為模式,我們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就會習得如何對待我們,這是雙向的,孩子就是從我們的身上,學習
Thumbnail
之前,我帶女兒回娘家的時候,經常和家人玩Swicth,放女兒在一旁玩耍,然而我的目光若是一直專注在螢幕上,她就會用哭鬧抗議,直到我把我的目光都放在她身上。 那陣子,我更加意識到,子女多麼重視父母的眼光。 《我好想好好理解你》這本書,是以神經科學為基礎,對同理心進行討論及分析。 作者提及同理心的七個關
Thumbnail
之前,我帶女兒回娘家的時候,經常和家人玩Swicth,放女兒在一旁玩耍,然而我的目光若是一直專注在螢幕上,她就會用哭鬧抗議,直到我把我的目光都放在她身上。 那陣子,我更加意識到,子女多麼重視父母的眼光。 《我好想好好理解你》這本書,是以神經科學為基礎,對同理心進行討論及分析。 作者提及同理心的七個關
Thumbnail
我們是獨立自主的個體, 有權操控大局的, 應該是我們自己, 不是情緒。
Thumbnail
我們是獨立自主的個體, 有權操控大局的, 應該是我們自己, 不是情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