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更自在地活著 / 不做決定也是做出決定悖論(忍不住一直在推薦書和電影啊)

想在文章開始前,電影和書各推薦一個:電影是《真愛每一天》(英文片名:“About Time”);書籍是《不快樂,也沒關係:一位心理醫師的真心告白,為什麼停止追求快樂,對我們反而比較好?》。
前者講的是活在當下真正享受生命,後者講的是對快樂的虛幻追隨不該成為人生的目標。
而最近隱約有種感覺是:若要成為享受活著的時時刻刻,與活在當下,似乎或許一體兩面。

我想怎樣地活著?我想成為怎樣的人?
我們總需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否則就會成為一個「漂流者 (drifter)」(在這部 TED 影片「如何做出艱難選擇?(How to make hard choices)」中稱呼這種人為漂流者)。
隨波主流或是不做選擇比較輕鬆,卻也讓我們的人生可能處於一個被動任人主宰的狀態,這不是用天真的語氣對命運揮拳咆哮說「我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就能辦到,而是真誠懇切地發自內心去認知了解到一件事:
面對命運我們所採取的態度和想法是我們真真切切、唯一僅有可以控制的。
(關鍵字:存在主義)
有時候你會聽到人們說「這不是我能決定的」,搭配戲劇化的愁眉苦臉。但事實是我們其實可以坦然笑笑,選擇面對的心態,甚至真正帶著力量去勇敢做出選擇。
因為不做選擇,也是選擇。選擇讓他人決定你的人生。
(推薦第二本書:《少,但是更好》) 《穿著 Prada 的惡魔》電影中有一段就是上述的寫照,當小安無奈地辯解說並不是「她」主動去搶奪同事的工作、不是「她」選擇去追逐這個結果(但結果的最後依然有她的被動參與),看似無奈與被動,事實是這也是她的選擇影響最後的結果。
選擇。
如果我們不小心在奮鬥努力的過程中,不小心沈浸在日常的快樂與痛苦裡忘記了,那就再回頭問問自己,再確認一下現在此刻自己的答案與行動是否還在同一條線上?
如果目標仍然一致,不小心迷路了也是合理嘛,再走回來便是了。
如果走著走著發現這條路也不錯,那就換個方向唄。
(推薦第三本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當中談到的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也是我困惑時的一個指引方向)
如果更自在地活著是我想要追求的價值觀,那麼不會只有在快樂時才自在,困頓時也應該追求自在,有了這個想法後當我不那麼快樂時(通常會處在思慮擔憂或是沈浸在某個想法或情緒裡無法自拔地反芻思考),我會想起這件事,然後告訴自己「享受(去經驗)」這個當下。
有些事情,你無法控制。將注意力放在真正能控制的部分:你的心態/想法、你的選擇」。
(關於控制又是一個可以另開的主題,很多你以為的控制其實是...還沒出現讓你覺得失控的情境罷了)
我不會說我這樣活得人生開開心心沒煩惱(話說這也是假象並不值得追求),但我會說這讓我似乎更容易回到當下,活在當下
連成一條線了。
我望向天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