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成長之路:天下新書《後臉書時代》書評/Manny Li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這本書其說富含了什麼洞見或哲思,不如說因為它紮實整理了Facebook十多年來的決策脈絡,而得以映照出每一個讀者在自己經營事業、或是協助他人經營事業的過程中所累積的思緒。​

最近天下即將出版由 Wired 特約編輯 Steven Levy 撰寫的《後臉書時代》(Facebook: The Inside Story)中文版。我在讀完第二次後有了一個答案,於是就來分享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刺激。​
不過,在分享偏向個人的心得以前,先聊聊我對這本書的整體印象。​
首先,這本書問世的時間點是 2020 年,也就是在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宣布將母公司名稱從 Facebook 更名成 Meta 之前。因此,雖然本書的中文譯名用了「後臉書」一字,實際上卻是一個對「前臉書」時期的發展脈絡整理,這點是我直到第一次讀完以後才發現的。​​
其次,當了解到這本書是關於「前臉書」而非「後臉書」時,要怎麼看待這本書的價值?人們不是已經越來越不使用 Facebook 了嗎(縱使人們仍高度使用同集團的其他產品,例如 Instagram 及 WhatsApp)?討論 Facebook 的資料已經這麼多,這本書還有一讀的價值嗎?​

切入的角度

我認為,如果對近代網路創業浪潮感興趣,那麼本書是不可多得的參考素材。說 Facebook 是「後.com泡沫時代的縮影」或許言過其實,但它確實是這個時代中最有影響力(不論好或壞)的代表之一,且仍持續企圖維持、甚至擴大其影響力。​
最後,也是可能最多人關心的:「這本書對 Facebook 採取什麼『立場』?」
自 2020 年以降,若要從 Facebook、Google、Apple、Amazon等四大科技巨頭中挑一個罵,那肯定是罵 Facebook 最不會招來反對意見。​
有趣的是,雖然作者在書中沒有少指責過 Facebook ,但讀完兩遍之後,我的感受是「愛之深,責之切」;或許這問題不是出在作者,而是出在我自己。
但無論如何,這本書都不是以「揭穿 Facebook 醜陋邪惡的一面」的角度切入;而是試圖透過堆疊包括Zuckerberg在內等上百位 Facebook 相關人士的訪談紀錄,從「人」的角度來還原 Facebook 自 2004-2019 年的發展歷程。​
當然,就算是最客觀的資料堆疊,都可透過編輯手法來表達立場。長年來宣稱自己才是 Facebook 發明者的 Aaron Greenspan 甚至在亞馬遜商城上對本書留下一星評價,指控 Levy 不只曲解了他說的話,還杜撰了部分事實。​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我從不透過閱讀報導或書籍,來試圖瞭解一家企業的「真相」;畢竟多數時候就算身在企業內、甚至是老闆身邊的近臣,也不一定能掌握全貌。比起真相,我更重視這些資料能帶來什麼思考上的刺激、協助未來的自己做出更好的決策。​
因此,以下將來談談這本書刺激我產生了哪些感想。​

​樂觀、大膽、好勝

凡是追求高速成長的公司,領導人多半屬於強勢領導型、並且決定了該公司的文化與發展方向。強勢不一定代表一意孤行、扼殺創新或是控制狂,而是掌握了「最初」與「最後」的決定。
根據本書、以及我過往閱讀過的資料,至少可用三個關鍵字來試圖理解Zuckerberg:樂觀、大膽、好勝。​
Zuckerberg對人性有異於常人的樂觀,並且對於利用科技來放大人性也抱持著樂觀態度;因此他不只一次提到「只要人與人之間更加連結、彼此之間更願意分享資訊,那麼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我曾接觸過不少創業者,也近距離觀察(甚至共事)過一些經營者,我發現樂觀、甚至異於常人的樂觀,是當中佼佼者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如果Zuckerberg不夠樂觀、對人性的邪惡有過多考慮,他大概無法打造出一個連結20億人的網路服務、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意、並且持續堅持下去。​
Zuckerberg當然也是個大膽的人,具體表現在他喜歡用「駭客」一詞、以及在哈佛大學就讀期間鬧出的 FaceMash 風波上。不過,當回顧多年來 Facebook 的行事紀錄,我認為可將大膽詮釋為「測試底線」。​
多年來 Facebook 對外演出的經典劇碼不外乎是:立意良善(基於前述的「樂觀」心態)、出現失誤(因為立意良善所以不是為惡)、坦承錯誤(道歉就對了)、提出問題解法(但不一定立刻施行、或是施行過程中又有失誤),最後公司仍堅守願景目標繼續前行(回到樂觀心態)。​

​踩到底線的兩次

根據本書的內容,Zuckerberg 至少有兩次踩到嚴重底線的經驗:第一次是學生時期開發、用來比較哪個哈佛女生比較辣的 FaceMash 服務;該服務因為侵犯學生照片隱私而差點讓 Zuckerberg 被退學。
第二次是劍橋分析事件,該事件源自多年前 Facebook 為了高速擴張,而提供開發者大量使用者資料;而取得這些資料的劍橋分析公司,最後用這些資料來協助政治人物、甚至他國政府操弄美國選舉。​
這兩個事件之間雖然隔了十多年,卻都與使用者隱私有關,且事件過後 Zuckerberg 都做出了「擁抱隱私權」的反應。
FaceMash 事件決定了一開始的 Facebook(當年還叫「thefacebook」)是個完全隱私化的服務:每個學校有獨立的 thefacebook 服務,只有該校學生可以註冊;並且所有內容預設只有好友能看。
在劍橋分析事件後,Zuckerberg開始表示 Facebook 的未來將從低度隱私的「大廳」轉向高度隱私的「客廳」。​

​衝突與競爭

關於大膽,我有另一種解讀:大膽與樂觀不同,它是互動下的結果。
相較於個人膽識,一個社會與國家的底線、以及面對踩線時的反應,都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讀完本書後,我對兩件事情感到吃驚:第一是美國給予 Facebook 很大的發展彈性、甚至在一些重大違規事件上也是輕輕放下;第二是越南、菲律賓等國家對 Facebook 毫無抵抗能力,以至於Facebook能夠橫行無阻。​
最後,Zuckerberg也是個好勝的人,具體表現在他面對競爭時的選擇。Facebook 第一個重要的競爭對手是 Twitter,兩者當時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著重「朋友之間的交流」,後者則強調「有名人的資訊可以追蹤」。
在研究 Twitter 一陣子以後,Facebook 決定修改動態消息的定位,逐漸往「人們的資訊來源」此一方向靠攏,而不再只是朋友圈的近況更新。這項關鍵改動造就了「Buzzfeed 盛世」,也種下了日後 Facebook 與媒體產業之間的衝突。​
除了 Twitter 這種檯面上可見的對手, Facebook 也不斷在注意潛在的競爭對手;就算該對手是 Facebook 員工離開後創立的公司也不例外。
Facebook 早期技術長 Adam D'Angelo 離開之後,於 2009 年創辦了問答網站 Quora;但隔年Zuckerberg就衝著 Quora 而來,推出 Facebook 的新功能「Questions」。雖然最後 Questions 失敗了,但Zuckerberg也很明顯地傳達了核心訊息。​
Facebook 慣用的競爭手段,除了正面迎擊之外,還有收購。2012 年,Facebook 成功用10億美元收購了 Instagram;而上一個想收購 Instagram 的公司叫做 Twitter。
2013 年,Facebook 收購了一家名為 Onavo 的以色列新創,透過其資料成功捕捉到一個正在美國以外市場快速崛起的新星:WhatsApp,並在隔年成功以19億美元的天價將其買下。​
直到 2021 年,Facebook 仍持續在產品上向許多競爭對手「致敬」,也持續在進行各式各樣的收購。
Zuckerberg 基於好勝而發起的競爭,讓我想起近年來不斷思考的一個問題:一間公司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究竟是自己掌控的多,還是被市場競爭所形塑的多?
因為太多時候我看見的,是為了保持領先地位,領先者必須不斷透過模仿後進者的攻擊動線來防守;當我們說一間公司「變了」的時候,變的究竟是市場,還是公司?唯一不變的,或許只有競爭。​
樂觀、大膽、好勝,雖然每個人的解讀角度不同,但我認為這些都是非常正面的人格特質。
因為樂觀,所以比任何人堅信偉大願景可以被實現,在挫敗絕望時說這不是終點;因為大膽,所以願意挑戰極限(底線),在束手無策時用粉筆重劃邊界,而非劃地自限。因為好勝,所以能持續面對競爭,並且無所畏懼。
這些特質都是說來簡單,但實務上很難做到的事。​

成長,還是預防?

當然,上述特質也有其副作用,尤其是當一間企業的營運目標開始與「高速成長」掛勾時。例如,Facebook 在「平台策略時期」曾透過 API 將使用者資料分享給開發者,協助他們在平台上開發出吸引人的應用。
平台策略的重大弊病,是 Facebook 不僅提供使用者的資料給開發者,還進一步提供「使用者的朋友」的資料,理由是這樣才能加速平台生態發展。​
讓 Zuckerberg 願意這麼做的理由有二:樂觀,他認為開發者不會濫用;大膽,就算開發者濫用了也沒差,反正 Facebook 還小,沒事的。
「反正 Facebook 還小,沒事」的心態,支持了早期的 Facebook 去試探各種底線;此外,有過幾次事後發現人們抱怨歸抱怨、但數據上顯示仍會繼續使用的經驗後, Facebook 在危機識別與處置上也更傾向數據至上主義。​
因此,Facebook 長時間以來對負面資訊採高度包容態度,認為需先在數據上看到影響再討論,以及真的出錯再改就好(當然 SOP 上會先道歉);在面對最重要的隱私權議題時, Facebook 甚至也是以這種「試錯」的方式在測試底線,直到危機全面爆發。​
從這衍生的一系列問題就是:成長到多大規模時需要開始導入「預防措施」?大家都清楚,當一間公司還小的時候,社會與國家對它犯的錯誤通常較為容忍(除非是明顯的違法)。
但究竟該怎麼確定規模閾值?企業到什麼地步需要背負「社會責任」?所謂的影響力該如何量化?​​
更重要的是,對任何一間企業而言,成長是有終點的嗎?該在什麼時候將部分投注在成長任務上的能量,轉移至預防措施上?一旦這麼做,公司內的文化該如何調和?會不會因此使致力於成長任務的人才出走,反而不符合企業為了繼續成長而預先佈署保險措施的本意?​

結語

若從 2021 年往回看過去幾年的 Facebook,大概多數人都可以輕易地評論「早在 2015 年的時候 Facebook 就該意識到了」;但 2015 年的 Facebook 可能尚不具備可做出這種判斷的資訊。
這麼說並不是替 Facebook 開脫(雖然看起來很像),而是我認為每一間企業在成長之路上都會遭遇的難題:成長是無法看著後照鏡開車的。​
《後臉書時代》刺激我產生的思考不僅只有上述內容;但為了避免篇幅過長,就先分享到這邊。
我認為這本書就像面鏡子,與其說裡面富含了什麼洞見與哲思,不如說因為它紮實整理了 Facebook 十多年來的決策脈絡,而得以映照出每一個讀者在自己經營事業、或是協助他人經營事業的過程中所累積的思緒。​

歡迎讀者前往訂閱本文作者的《曼報》電子報: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果你將客服中心當作一個只會花錢、不得不有的「成本中心」,自然就會使用這種省錢的方法來經營;但這樣等於錯過了將求助顧客變成滿意顧客、甚至品牌大使,讓公司不花額外成本,就能創造更多口碑和商機的機會。
各位如果已經選擇了人力資源(以下簡稱HR)這個領域,是否曾經思考過,在未來的企業組織和環境變革中,如何可以做得更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HR專業人士呢? 最後,他們就把簡報時間賣給了最終得標的人,賺到兩千多塊美金。原來,在有名大學演講的時段是很值錢的。 接下來就切入正題了。本文分享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
在某些行業之中,寫作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而企業寫作跟個人業餘寫作不同的地方,在於寫的內容必定有優先順序和目的、並且追求某些效益,所以必須遵守某些基本規範。本文是我教授企業寫作的部分課程綱要,提供給有興趣、或是跟工作內容剛好相關的訂戶參考。
雖然疫苗在新冠疫情期間,對於保障大眾健康、防止疫情擴散功不可沒,但也因為需求緊急,導致試驗不如平時完備、甚至有疑似不良反應致死的狀況發生。本文就從法律科普的觀點,來解釋緊急授權的前因後果,以及萬一需要時大家可以如何爭取權利。
我們常會看到科技大企業會併購上百家新創小公司的消息。但這樣的併購究竟有什麼意義、對企業的競爭力有什麼幫助、對整體市場會有什麼影響?DAO的出現,是否會讓監管更加困難?
先前在日本出現的「你期待今天的工作嗎?」這句看似無害的廣告詞,在當地的網路上引起了一波「炎上」的反對聲浪,甚至迫使廣告下架、企業主道歉。這同樣的一句話,在台灣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兩地的上班族對工作和轉職的心態又有什麼不同?
如果你將客服中心當作一個只會花錢、不得不有的「成本中心」,自然就會使用這種省錢的方法來經營;但這樣等於錯過了將求助顧客變成滿意顧客、甚至品牌大使,讓公司不花額外成本,就能創造更多口碑和商機的機會。
各位如果已經選擇了人力資源(以下簡稱HR)這個領域,是否曾經思考過,在未來的企業組織和環境變革中,如何可以做得更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HR專業人士呢? 最後,他們就把簡報時間賣給了最終得標的人,賺到兩千多塊美金。原來,在有名大學演講的時段是很值錢的。 接下來就切入正題了。本文分享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
在某些行業之中,寫作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而企業寫作跟個人業餘寫作不同的地方,在於寫的內容必定有優先順序和目的、並且追求某些效益,所以必須遵守某些基本規範。本文是我教授企業寫作的部分課程綱要,提供給有興趣、或是跟工作內容剛好相關的訂戶參考。
雖然疫苗在新冠疫情期間,對於保障大眾健康、防止疫情擴散功不可沒,但也因為需求緊急,導致試驗不如平時完備、甚至有疑似不良反應致死的狀況發生。本文就從法律科普的觀點,來解釋緊急授權的前因後果,以及萬一需要時大家可以如何爭取權利。
我們常會看到科技大企業會併購上百家新創小公司的消息。但這樣的併購究竟有什麼意義、對企業的競爭力有什麼幫助、對整體市場會有什麼影響?DAO的出現,是否會讓監管更加困難?
先前在日本出現的「你期待今天的工作嗎?」這句看似無害的廣告詞,在當地的網路上引起了一波「炎上」的反對聲浪,甚至迫使廣告下架、企業主道歉。這同樣的一句話,在台灣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兩地的上班族對工作和轉職的心態又有什麼不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臉書創辦人:馬克 · 祖克柏,在 23 歲升上世界最年輕的億萬富翁。 󠀠 他是當代的天才、也還是現任全球首富的榜上前 20。 󠀠 《臉書》這座社群帝國,允許祖克柏就算犯了錯,還可以繼續「吃老本」。龐大的資源也允許他大筆一揮,把品牌改成《meta》,就像馬斯克把推特改成柴犬狗狗幣一樣,無視
Thumbnail
由於前陣子的大雨,下雨過後蝸牛大軍來襲,造成小嫩芽的威脅,也因為超大雨的關係,我怕這幾株小苗被大雨打壞,有幾天暫時將小苗放到大雨淋不到的陽台角落地上,相對的蝸牛也找不到,暫時沒有受到騷擾,相安無事。但也不能一直放在地下,因為會照不到太陽,所以等到雨勢稍緩沒有下雨時,我又再度將小苗放回陽台上,不久
Thumbnail
之前總共種植了四種不同的植物,其中的「赤丸櫻桃蘿蔔」和「夏越二號矮種番茄」早已經發芽了。前二天早上竟然看到另外兩盆,分別是「甜不辣辣椒」和「美國芫荽」的種子也同一天破土而出,太開心了。 這兩盆從灑種子下去,到現在已經過了二個星期,原本不抱希望了,結果竟然出乎意料冒出芽來,小小的嫩芽好可愛。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一位企業二代如何克服外界期望與自身挑戰,並在傳承家業過程中不斷探索自我潛能。透過《隱性潛能》一書的啟示,深入分析成長型思維、毅力與日常習慣對成功的重要性。從心理韌性到專業技能的培養,這些經歷讓他在艱困的道路上逐漸脫穎而出,展現出堅持不懈所帶來的成功。
Thumbnail
之前才分享了 一棵植物的成長之路 (1)~序曲 結果有一天晚上,發現夏越番茄的小苗突然有點變軟,然後隔天早上就整株倒下來了,檢查了一下,土壤也還是濕的,並沒有缺水,不知為何會變成這樣 .....
許多在企業界動見觀瞻的朋友主動推薦「峰值體驗」這本書,也自主的在社群媒體上面做分享,不禁讓我對它產生了閱讀的興趣。看完之後,我完全可以理解為甚麼這些朋友會這麼推崇這本書。
在開始撰寫這篇告白書,或說是告別書之前,我久違地打開了自己的facebook個人頁面,將一篇多年前刊登過的文章權限改為不公開,說來可能有點中二,以這個近三十的年紀來說,竟還要做上這種鎖上一段過去才能開啟未來人生的蠢事嗎?弔詭的回文此刻卻著地展開:「未來在過去萌成熟,過去在未來腐爛。」我一直認為的那篇
Thumbnail
前Facebook團隊成員近期研發了一款新虛擬貨幣「Sui」,引起各界巨頭、小投資客的強烈關注,不但延續臉書軟體的部分設計,更有其他創新突破。
Thumbnail
  或許能夠被視為女主角的,祖克柏的前女友提到了一個重要的事實:「你在漆黑的房間裡寫下充滿惡意的話語,因為現在憤怒的人都是這麼做」。在過去,我們確實是會有些內心漆黑的時刻,但在由祖克柏推展到全世界的這場「遊戲」之後,那些狠毒的話被發佈在網路上,從此便永遠記錄在那裡。
Thumbnail
隨著影音和社交媒體等各種網路平臺的出現,女性的才華和美麗不再隱藏在平凡無奇的外表之下。無論是工作中的專業能力,還是個人興趣的拓展,都讓人們不再懷疑女性的價值。當然,也會有負面的存在,但不管好壞,這都是一種進步。
Thumbnail
臉書創辦人:馬克 · 祖克柏,在 23 歲升上世界最年輕的億萬富翁。 󠀠 他是當代的天才、也還是現任全球首富的榜上前 20。 󠀠 《臉書》這座社群帝國,允許祖克柏就算犯了錯,還可以繼續「吃老本」。龐大的資源也允許他大筆一揮,把品牌改成《meta》,就像馬斯克把推特改成柴犬狗狗幣一樣,無視
Thumbnail
由於前陣子的大雨,下雨過後蝸牛大軍來襲,造成小嫩芽的威脅,也因為超大雨的關係,我怕這幾株小苗被大雨打壞,有幾天暫時將小苗放到大雨淋不到的陽台角落地上,相對的蝸牛也找不到,暫時沒有受到騷擾,相安無事。但也不能一直放在地下,因為會照不到太陽,所以等到雨勢稍緩沒有下雨時,我又再度將小苗放回陽台上,不久
Thumbnail
之前總共種植了四種不同的植物,其中的「赤丸櫻桃蘿蔔」和「夏越二號矮種番茄」早已經發芽了。前二天早上竟然看到另外兩盆,分別是「甜不辣辣椒」和「美國芫荽」的種子也同一天破土而出,太開心了。 這兩盆從灑種子下去,到現在已經過了二個星期,原本不抱希望了,結果竟然出乎意料冒出芽來,小小的嫩芽好可愛。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一位企業二代如何克服外界期望與自身挑戰,並在傳承家業過程中不斷探索自我潛能。透過《隱性潛能》一書的啟示,深入分析成長型思維、毅力與日常習慣對成功的重要性。從心理韌性到專業技能的培養,這些經歷讓他在艱困的道路上逐漸脫穎而出,展現出堅持不懈所帶來的成功。
Thumbnail
之前才分享了 一棵植物的成長之路 (1)~序曲 結果有一天晚上,發現夏越番茄的小苗突然有點變軟,然後隔天早上就整株倒下來了,檢查了一下,土壤也還是濕的,並沒有缺水,不知為何會變成這樣 .....
許多在企業界動見觀瞻的朋友主動推薦「峰值體驗」這本書,也自主的在社群媒體上面做分享,不禁讓我對它產生了閱讀的興趣。看完之後,我完全可以理解為甚麼這些朋友會這麼推崇這本書。
在開始撰寫這篇告白書,或說是告別書之前,我久違地打開了自己的facebook個人頁面,將一篇多年前刊登過的文章權限改為不公開,說來可能有點中二,以這個近三十的年紀來說,竟還要做上這種鎖上一段過去才能開啟未來人生的蠢事嗎?弔詭的回文此刻卻著地展開:「未來在過去萌成熟,過去在未來腐爛。」我一直認為的那篇
Thumbnail
前Facebook團隊成員近期研發了一款新虛擬貨幣「Sui」,引起各界巨頭、小投資客的強烈關注,不但延續臉書軟體的部分設計,更有其他創新突破。
Thumbnail
  或許能夠被視為女主角的,祖克柏的前女友提到了一個重要的事實:「你在漆黑的房間裡寫下充滿惡意的話語,因為現在憤怒的人都是這麼做」。在過去,我們確實是會有些內心漆黑的時刻,但在由祖克柏推展到全世界的這場「遊戲」之後,那些狠毒的話被發佈在網路上,從此便永遠記錄在那裡。
Thumbnail
隨著影音和社交媒體等各種網路平臺的出現,女性的才華和美麗不再隱藏在平凡無奇的外表之下。無論是工作中的專業能力,還是個人興趣的拓展,都讓人們不再懷疑女性的價值。當然,也會有負面的存在,但不管好壞,這都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