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充滿鬥志的季節
邁向新的一年,總是許多人趁此制訂新的計畫、執行嶄新的行動,生氣勃勃地邁向未來的一年。
你習慣做些甚麼讓自己擁有「重新出發」的勇氣呢?
我自己習慣在開春時「整理東西」,把雜亂的抽屜整理一下、為來年設定新的email資料夾、把銀行帳戶整理一下等,我後來發現「完成」這些小事,會讓我感到莫大的「成就感」。
我自己稱這種簡單可完成的小事為:小小勝利!
在一年開頭時,就累積一些小小勝利,讓我的身心在面對來年的挑戰時,會感到有源源不絕的勇氣。
然後是突然就消氣的季節
但人的天性是懶惰的,大概就過個幾個月,我就會開始自然而然「發展別的興趣」了,主要原因是我年初立定的志向,我不清楚我「為何需要做到」。
那大多是看過別人達成的成就,然後我自己覺得:「也許我也能做到,而且做到後也會對我自己很不錯吧。」,於是就改列為自己新年的新目標。
想當然爾,這類目標的動力相當的虛無飄渺,若能維持個幾個月,也算是相當有恆心耐力的人了。
這類的放棄,常為自己帶來莫名其妙的喪氣感。
也許周遭的人根本沒有發現自己有任何改變,但自己內心卻為了背棄自己年初的承諾而感到自責,這類「小小失敗」,其實就是小小勝利的反面教材,累積久了一定會對自己的自信產生打擊。
習慣-人生最早的自動化專案
幾乎所有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對於「習慣」都有名言佳句,甚至是在對於自己後代的家訓警句上,更是再三強調好習慣的重要性,以及壞習慣的破壞性。
我自己在培育孩子的過程中,當然也會注重習慣的養成。
以前常聽到習慣的養成要花多少天,但這個說法其實漸漸不被信任了。如果習慣的養成跟執行的時數有關,那為何所有的「壞習慣」,都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取代好習慣呢?
所以培育孩子跟自己養成一項新的好習慣時,請不要再用笨功夫下苦功了,了解一下學理上的理論,透過實作去感受學理正確與否,會讓我們人生中不斷要面對的「自動化專案」-習慣,變得更容易且有效率喔。
原子習慣的作者是誰?
James Clear的身分,我查了一些網路資料後,頂多可以說是一位在「習慣」這個領域的意見領袖〈KOL〉,他有一個突破百萬人訂閱的電子報〈資料來源:James Clear Twitter, 2021/01〉跟線上課程,據說有些企業跟球隊採用他的做法進行訓練。
雖然他目前的著作「僅有」這本書,但這本書厲害的地方,不僅是熱銷,而是「長期熱銷」。根據昨天〈2022/01/01〉的
新聞,各書店陸續公布2021的熱銷排行榜,而遠在2019年年中出版的「原子習慣」,竟然還名列前茅!
全球銷量累積突破500萬冊,台灣更是銷售45萬本,佔全球9%。
-中央社轉述方智出版社主編黃淑雲
這本書在說些甚麼?為什麼那麼受歡迎?
這本書主要在講解「如何養成」習慣?
我們可以觀察到市面上對於「實戰類」的書籍或文章接受度較高,「如何XXX就上手」的書名,常常會吸引預計入門某特定領域的初學者。
相對的,對於「心法」、對於「善後」跟「風險控管」,願意去了解的人就相對較少了。
以我自己的系列文章舉例,「為什麼我鼓勵上班族要先買一間自住的房子」,我分別從「
認清需求」〈Why〉、「
如何買到」〈How〉、「
風險控管方式」〈What〉,寫了三篇的文章,這三篇文章都很受到歡迎,但也可以明顯看出第二集的「如何買到」,瀏覽人數是最多的。
因為「如何去做」的實戰型書籍,有以下優點:
- 受眾明確
- 買書未必是要拿來讀的,有時候是那本書提供一種「夢想」。
如果這本書有提供一種讀者心目中想成為的樣子,那就很適合成為暢銷書,沒有人會反對好習慣帶來的好處,而且我們人人都想要有好習慣。
- 知識型產品有「預算排擠性」,相同領域的書籍,消費者會再三比較後,選擇相對覺得「划算」的商品,而且很有可能會再也沒有購入相關領域書籍的需求。
越實用的書籍,消費者會覺得越划算。
所以不買書的人,偶爾也會買些旅遊書或是料理的書,再不然買些投資理財或親子教育的書。
但也別小看了這本書,單單靠以上這些表面功夫,是「不可能」長銷熱銷的。
《原子習慣》裡面講的東西,我自己親身實驗過,的確是有用可行的方式。
有時候我們還來不及找到完整的實證跟實驗理論來解釋所有的事物,可是如果有效可行,Why Not?
也許是心理學,也許是PM的思考邏輯,也許是吸引力法則,也許是風水,也許是運氣。
身為商科PM,我不把質疑跟求證列在那麼「至高無上」的地方,我講求「正確的資訊」,以及「風險跟效益的評估」,商業本來就是社會科學。
多做一些風險有限、但獲益無窮的小小投資,Why Not?
不能因為偶然一次的小投資虧損了,就認定某個方法完全無效。
凡事都是「機率」跟「風險效益」的問題,絕對不會是單純的是非題。
人生沒有單純的是非題。
-商科PM
《原子習慣》這本書教你如何養成習慣
進入常見的四個步驟之前,很多讀後心得的文章都忽略了這句話。
內在動機的終極型態,就是讓習慣成為身份認同的一部分。
覺得自己是想要這樣的人是一回事,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又是另一回事。
- James Clear
以常見的「想戒除吃垃圾食物」的習慣來說,根據作者的講法,比較一下以下兩位的講法:
「抱歉,我在減肥,不能吃垃圾食物。」v.s. 「抱歉,我不吃速食的。」
我們相信後者成功機率較高,因為他已經將這個習慣融入到身分認同了,是由內而外的內在認同跟動機來驅使這個習慣。
本書提到行為改變的四條法則,以下我列出幾點書中筆記供大家參考。
但細節我還是鼓勵大家自行閱讀,因為本文主要是介紹這套方法的存在,並且讓大家知道其實這套方法,其中的執行過程也是跟「PM邏輯思維」相符合,完全是可以把培養習慣當成專案管理的。
- 讓提示顯而易見
我會於〔時間〕,在〔地點〕進行〔行為〕。
習慣堆疊的公式: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 讓習慣有吸引力
誘惑綑綁是讓習慣更有吸引力的一種方法,這個策略是將「想要的」行為與「需要的」行為配對。
- 讓行動輕而易舉
最有效的學習形式是實行,而非計畫。
把重點放在行動,而非啟動。
- 讓獎賞令人滿足
人類的大腦演化為優先考慮立即的獎賞,而不是延遲的獎賞。
除了以上正面的表列,其實作者還花心思列出了「負面表列」。
就是如何利用相同的技巧,透過設計「讓壞習慣更難回歸」,這點讓我很佩服作者的用心。
以下我利用「PM邏輯思維」來協助大家記住《原子習慣》的改變行為法則。
- 改變身分認同=Why〈內心對身分的渴望〉
- 顯而易見的提示=How〈外顯〉
- 對自身有吸引力=How〈內尋〉
- 輕而易舉的行動=What〈Action〉
- 立即的獎賞=What〈自動化下一個習慣〉
千萬不要忘了第一點,由「內在出發」的行為改變,這也是我們文章裡常提到的「Why」。
以減肥來舉例,很多人是先想變瘦〈結果〉,然後執行某種進食法〈How〉,這類的方式很難養成習慣〈自動化的行為〉,因為「身分的認同」尚未達成。
透過這本書的介紹,祝各位在新的一年,都能朝自己心目中渴望的「身分定位」,順利地大步邁進。
請記得按下追蹤跟免費「連擊」下方【5個讚】喔。
《免費註冊一般公民,推薦人:tomatochuan,好人一生平安呀!》。
【直接的鼓勵】讓我分享更多的創作,歡迎用此連結加入Likecoin讚賞公民。
商科PM是擁有10+年經驗的科技業PM主管,我嘗試分享「理性的思維」與「商業的觀察」文章、別忘了按下追蹤跟免費「連擊」下方【5個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