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儒家的為政與治道(8)

    賢人之治,有保證嗎? 現在檢視問題②:賢人之治,有保證嗎?
    前文提到堯舜的賢人之治,這是非常看重執政者的道德操守與對社稷的承擔的。問題又來了,這「賢人之治」僅屬道德責任、政治責任,而非法律責任。換言之,還是寄望於人治,這有保證嗎?
    所以,孔子就經常提點:君君、臣臣。也就是說,君要像君的樣子,盡君的責任;臣才能像臣的樣子,盡臣的責任。即使臣不臣,還是由於君不君啊。可見對於社稷的責任,孔子認為一切不仁不義不正,全該由執政者一力承擔的呀!故有「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之說。
    然而,問題還得解決呀!若君不君,則怎麼辦呀?
    君既不盡君職,便不成一個君。不成一個君又如何呢?當年孔老夫子見魯定公已經去到「君不君」的地步,就只有不得已而離開魯國;也就是說,那時還沒意識到「君不君」的權力轉移。
    事隔百多年,孟子對齊宣王說: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 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註1】
    臣視君、臣視君、還是臣視君,這只不過是臣子對君上的心態而已;完全未涉及如何處置君不君的難題。
    其後,孟子才有機會向齊宣王誘問:「假使掌管司法刑獄的最高官員,未能管束其屬下,那麼該怎樣處置他呢?」 齊宣王很爽快地回答:「罷免他。」
    孟子接著又問:「假如王的四境之內不能治,那該怎麼辦呢?」 結果,齊宣王便顧左右而言他。【註2】
    由此得知,在孟子的觀念,假如君不君,確實是可以罷免的。但,始終都未有法理依據。
    有一天,齊宣王向孟子請教公卿大夫應當如何效忠君王的道理,誰知孟子竟然說:「若是同宗的公卿,見君王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君可易位。」
    易位?另立賢君?臣下犯顏直諫,尚且都不能接受,更何況是更換君位?齊宣王當然勃然變色啦。【註3】
    又有一次,齊宣王問孟子如何看待「商湯放逐夏桀,武王討伐殷紂」這兩宗以下犯上、放君弒君的歷史事件。誰知孟子竟然大膽地回答:「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註4】什麼叫做「一夫」?得不到民心而又眾叛親離的獨斷專制的君主,簡稱獨夫。此處,孟子很清晰也很極限地說:「我只聽聞是誅殺了一個被天下人民所唾棄的獨夫,而未聽聞過是臣下弒殺君上啊。」
    由此觀之,從孟子的思想看來,君不盡職、不勝任,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以致危害社稷,臣是可以把他易位,甚至天下人民也可以把他誅了。這可以說,自堯舜禪讓,湯武征伐之外,孟子對君主權位的轉移,提出了第三個模式。故此,哪些說儒家的君臣制度,是封建奴才,實在不合理啊!
    (寫於2022年1月22日) 【註1】見《孟子•離婁下3》 【註2】見《孟子•梁惠王下6》 【註3】見《孟子•萬章下9》 【註4】見《孟子•梁惠王下8》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