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正了,天下就會太平了嗎?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其實,季康子當時就曾有相關的疑問。他問:「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這就是用政令刑施把壞人、惡人、甚至是異己分子趕盡殺絕,以配合正道的手段。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19》
孔子的回答,仍然堅持德化禮治的理念,何須以嚴刑峻法來威嚇人民呢?所以孔子再次重申:「在位者向善,人民就跟著向善了!君子(在位者)之德像是風,小人(人民)之德有如草,草在風的吹拂中,一定會順服的。」這一說法,仍是「政者,正也」的價值觀點,仍是「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的教化路線。所以,儒家的賢人之治,是把政治看作文化教養,而不是權力的統治。
但,話又說回來,自身正了,天下就會太平了嗎?
當然,自身正了,天下不一定完全就會太平的。須知儒家的德化禮治,只是在理想的價值層來講,是作為政治的指導、方向的大原則,而不是萬靈丹。自古至今,歷代皇朝當中,不管是漢朝的文景之治,抑或是唐朝的貞觀之治,所謂天下太平,都只是相對來講而已,那有絕對的天下太平呢?所以,在現實層面,還得用政令刑施,但絕不是白色恐怖的威嚇;而且哪些政令刑施都是合乎人性、都是關顧人道的。
說到這兒,關於德治與法治的看法,孔子有兩句話是很中肯的。他說: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3》
什麼叫做「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這裡的「道」,是導向的意思,即以政治的手段來作為人民的導向,而以刑罰作為人民的劃一規範。這樣做,禮樂(道德教化)不下於庶人,而只以政令刑施來管治百姓。如此,人民僅求逃避刑罰,而不會自覺向善。所以,孔子提出更積極的方法,就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就是以道德教化作為人民的指導原則,把禮樂下及於庶人,而以德化禮治來教化人民,從而激發人民的羞恥心,而自覺格除腐敗的思想。
由此觀之,孔子是反對禮樂只惠及貴族,而平民卻受刑政的管治;也反對在禮樂未興的情況下,動用刑罰。這就是春秋時期所講的「禮不下於庶民,刑不上於大夫」的階級統治啊!所以,有人說儒家只講德治、情治、仁治,而反對政刑、反對法治,這不是很恰當的說法。到了孟子,就把孔子上面的兩句話的思路,以一句話作為歸納,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就是說:只有善心不足以為政;若只有法令,也不能讓人民生發出自覺心啊!
最後,值得一提,現在所謂「從政者」,不僅指哪些從事政治的人,還包括哪些單位的領導人。所以,身為一個主管,無論是公家的,抑或是私營的,都必須「政者,正也」。謹願慎之、慎之!
(寫於2012年4月12日於澳洲)
後話:
岑練英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學古典精華編撰委員 )於2012年4月30日在港台「清晨爽利」這個節目謂:「身為特首,不要看自已只是政治領袖,而要看作是社會老師…」而我本文有句話——「儒家的賢人之治,是把政治看作文化教養,而不是權力的統治。」二者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過去每當講授金耀基教授的《中國的傳統社會》一文時,文中雖然沒提到孔子哪些話,可我都把孔子對為政的最基本的而又最重要的這幾句話,重點地、深切地向學生講解,不是為了考試,而是希望學生對從政有個正確的觀念。 然則,何謂「政者,正也」?
    前言 孔門的教學目標有三:學為學、學為人、學為政。 為學,在網絡世界,臥虎藏龍,高手林立,講如何為學,實在班門弄斧。 為人,許多網友,人生經歷豐富,世事洞明,講如何為人,筆者自愧不如。 為政,政見立場,人各有之,如何為政?何須多此一講。 接下來咱們將去探討: 孔子對從政者有什麼基本的要求?
    經過齊魯一役,季康子已充份意識到孔子培養了不少人才。
    師徒三人,點燭夜話,其樂融融。誰知第二天,另一個學生公良孺匆忙來報,說:「老師,您的姪兒孔忠從魯國到衛國來了,他說師母患上重病。」
    此時,衛國執掌政權的大夫叫孔悝(粵音灰),是蒯聵的外甥。自衛靈公死後,實際上是他輔助衛出公把持了衛國的大權。
    最後,孔子還是從楚國回到衛國,因為他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在衛國做官了。這一年,孔子已經是六十三歲了。回到衛國,仍舊住在蘧伯玉家。
    過去每當講授金耀基教授的《中國的傳統社會》一文時,文中雖然沒提到孔子哪些話,可我都把孔子對為政的最基本的而又最重要的這幾句話,重點地、深切地向學生講解,不是為了考試,而是希望學生對從政有個正確的觀念。 然則,何謂「政者,正也」?
    前言 孔門的教學目標有三:學為學、學為人、學為政。 為學,在網絡世界,臥虎藏龍,高手林立,講如何為學,實在班門弄斧。 為人,許多網友,人生經歷豐富,世事洞明,講如何為人,筆者自愧不如。 為政,政見立場,人各有之,如何為政?何須多此一講。 接下來咱們將去探討: 孔子對從政者有什麼基本的要求?
    經過齊魯一役,季康子已充份意識到孔子培養了不少人才。
    師徒三人,點燭夜話,其樂融融。誰知第二天,另一個學生公良孺匆忙來報,說:「老師,您的姪兒孔忠從魯國到衛國來了,他說師母患上重病。」
    此時,衛國執掌政權的大夫叫孔悝(粵音灰),是蒯聵的外甥。自衛靈公死後,實際上是他輔助衛出公把持了衛國的大權。
    最後,孔子還是從楚國回到衛國,因為他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在衛國做官了。這一年,孔子已經是六十三歲了。回到衛國,仍舊住在蘧伯玉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第二)。  季康子是魯國的貴族,魯哀公當政時,實際掌握魯國大權,把國君給架空了。子是他的爵位,貴族有公、侯、伯、子和男五等爵位,子是第四等。康是他的諡號。康的含義很廣,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第二)。  季康子是魯國的貴族,魯哀公當政時,實際掌握魯國大權,把國君給架空了。子是他的爵位,貴族有公、侯、伯、子和男五等爵位,子是第四等。康是他的諡號。康的含義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