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0|閱讀時間 ‧ 約 13 分鐘

美的覺醒 | 三個你最想知道關於「美」的答案 | 紅說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莊子《知北遊》

【概要】
從人的感官切入,討論美的來源,進而討論何謂美,以及美的價值。

【作者】 蔣勳
蔣勳,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祖籍福建福州長樂,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台灣。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其文筆清麗流暢,説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説、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難易度】
易,用字簡單舒服,充滿畫面

【分類】
散文、生活、哲學、美學

【分享】
大家好這裡是紅說,紅說是一個分享書的地方,專門分享一些不一定實用,但一定有趣的書籍。
如果想直接聽我說故事歡迎到Podcast收聽哦!傳送門:紅說|RedmanTalk
有沒有一本書是可以讓你不厭其煩的一看再看也不會覺得膩,反而越看越覺得自己不足的? 有沒有一本書是你已經看很多次,但你知道未來還會不斷翻閱的?有沒有一本書是如果人生唯一可以帶走,你心目中已經有答案的?等等,講到人生好像有點太極端了,我想表達的是有沒有一本書,在眾多書籍中,你相對喜歡的?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一本書,《美的覺醒》,對我來說就是那樣的書。 是當初在網路買二手書意外看到的。買二手書就這樣,選到本來打算買的那本書後,就會莫名發現其他書好像也很有意思,而且價格常常是新書的一半,所以就不自覺的一直打勾,加入購物車。
「美」究竟是什麼, 這是個簡單而且常見的單字。如果突然要人說明,似乎難以講出一個所以然,明明生活中不斷出現以及使用,像是美景、美德、美感等等,美似乎無所不在,但我們卻又好像對之相當陌生。比較常得到關於美的答案是:「美是主觀的,你覺得美就好了。」大多數人不太想更深入的討論,因為討論了又如何,也不會有答案。那既然如此,蔣勳又怎麼有辦法將「美」言之有物,還出一本書? 這令我相當好奇,於是抱著這樣的心情買了這本書。

》美的答案

把重心放在感受到美的那股喜悅當中,或許會對於理解美更有幫助。
現在要讀者說出你覺得的「美」, 你有什麼看法? 每個人答應該都還是會有所差異, 就像現在有人很喜歡廢墟風這一種荒敗美學,或是之前有看過朋友的一本書叫《漢尼拔的殘酷美學》,有點可怕就沒有深讀,但那時就發現,原來也有人對於這種相對血腥的畫面,能產生有關美的感受。
既然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那是不是就沒有討論的價值?今天我們或許有了共識, 明天他們三個可能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對於「美」的解答似乎永無止境。那關於「美」,究竟有沒有答案,其實是有的,但,如果要說美有沒有正確答案,顯然,是沒有的
在當今這個追求正確解答的時代,如果你希望透過這一本書,完全掌握「美」的話,那應該會大失所望,因為「美」沒辦法像是待辦事項一樣,你可以在「了解甚麼是美」這個項目上打勾,代表完成。但如果你願意用一種累積的心態,來看待「美」這件事,那你會收穫滿滿。美是訴諸情感的,用太理性的方式去面對,可能會像用籃子裝沙子,漏掉很多,在這本書我將近看了六遍後,我理解到,比起解釋甚麼是美、分析這個感受為甚麼是美,反而把重心放在感受到「美」的那股喜悅當中的話,或許會對於理解美更有幫助。因為所有的抽象概念,都是申論題。

》美的經驗

五感
美是一種讓人感覺到舒服、快樂的經驗。
蔣勳這本書他在談美的時候,是從「美的根源」,也就是從感官去談起,因為所有對於美的感受,都是藉由感官的刺激來觸發的,這也算是這一本書的核心概念—— 所有關於「美」的感受,都是來自我們的感官經驗。
我們人類有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一般來說視覺在五感中使用的佔比最大,所以提到「美」的時候,往往都會從視覺經驗去發想,但後來讀完這本書才發現,像是美味、甜美、美妙、優美這些詞,其實早就透露出這樣的答案,所有的感官都會觸發對於美的感受,由此可見,「美」是一種讓人感覺到舒服、快樂的經驗。

美的變動性
「美並不是非黑即白的。」
既然來自經驗,這也就是說,人會因為個性、背景、時代、年紀等等的差異,產生不同的感官經驗,像是內向的人可能會覺得鳥的叫聲很刺耳,外向的人卻覺得啁啾美妙;台灣人可能會覺得皮蛋很美味,外國人卻摀著鼻子皺眉頭;現在我們看莫內的作品會覺得他把印象派的精隨完美表現,但在古典畫風盛行的那個時代,莫內反而是個被譏笑的對象;小時候靜不下來,長大才明白放慢腳步的美好。
由此可知,即使對同一個人來說,美也不是亙股不變的。有句話說:「唯一不變的不停變動本身。」美也是這樣的一個概念。因此蔣勳的書中談論關於「美」的概念的時候, 比較多半會使用「有沒有可能美是...」或者「會不會其實美是...」用帶有一點疑問,又彷彿在引導讀者思考的方式,這也一再的表達出一個真理:「美並不是非黑即白的。」
其實在談論這一種比較抽象的詞,像是莊子所提出的「道」,或是佛家常說的「禪」,在討論這一些概念的時候,更常用這一種模式來討論,可能是什麼、可能不是什麼,有點像是在雕塑一件作品,可以慢慢去把「美」的概念去形塑出來,慢慢得出接近美的答案。
美,並不是亙古不變的

》超越「美」本身的收穫

有限/無限
透過藝術,不僅是在表達出我們感受,同時也藉由藝術創作的同時,來更認識自己
以前在學生時代,有個很常見檢驗學習成效的方法,就是把學習到的概念,解釋給別人聽,如果別人能聽懂,那基本上就算是真的有學會這個概念、能融會貫通了。所以如果你有能力,不要怕別人問問題,因為每次為別人解答都是再次檢視自己的學習成效。
但對於美的體驗,卻常常不是這麼一回事。人類在溝通的時候,通常憑藉著文字和語言,然而文字和語言來自於人類生活所見所聞以及生活經驗的累積,雖然龐大,但卻不可否認其仍是有限的,相反的,人的感受,常常處在在漸進與過度之間,是無限的。
當我們希望用有限的文字來形容無限的感受,那自然是會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時候。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訴諸其他的藝術形式,像是繪畫、攝影、雕塑等等的方式,來傳達我們所感受到的那種狀態。
美,並不是非黑即白的

學習:認識自己
光是知道自己正在做甚麼,其實就不至於渾噩度日還沒有察覺了
在理解甚麼是美這過程中,我同時慢慢的理解到兩件事:人為甚麼要讀書,以及人為甚麼要學習藝術。人啊,每一次我們感受到美的時候,所做的抒發,都是認識自己的一個方式。而這邊所謂的抒發,就廣義的包含了各種反應不管是流淚也好,讚嘆也罷,無言也行。因為「美」,來自於我們的感官經驗,而透過表達,我們能夠因此更理解自己的感受,進而了解自己。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感受到「美」的時候,是相當孤獨的,因為美的經驗只有自己能夠完全的擁有,無論形容的再精闢,這個感受永遠只屬於自己。這也是為甚麼即使看了照片,我們還是會想到照片裡的地方去體驗,因為美,只有透過自己才能完全感受。
亟欲分享卻又孤獨的感受
回到我們為何要讀書以及學習藝術,主要是因為,雖然每個人都有感受美的能力,但不見得每個人的表達能力都很好,有時候即使是面對自己,也無法說得清楚,但面對美的時候,還是會希望能理出一些頭緒。像是看到晚霞的美景,我們有所感觸卻無法形容,那種懊惱會讓人感到無奈,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這種「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嘆。
這種時候,即使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種被用爛的詩詞,或多或少都能稍微碰觸到自己的感受,這算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了解自己的一種方式:「阿,原來剛才澎湃感是這種心情啊」。這也是我在讀這本書時對於「學習」的一個頓悟,當我們學習越多、我們在面對美的當下就能更有辦法去更理解我們自身的感受,也因此更了解自己。我們可能沒辦法像那些古聖先賢一樣,可以精準的描述出自己某些心靈的狀態,但藉由學習,我們可以借用那些詞句,去一窺自己的感感受。學習就像是蜘蛛網,織得越多、網子越密,在遇到美的時候,我們能捕捉到的也就越多。
時常留意身邊的美,以及重視在感受到美時自己的感受,都是練習察覺的一個方式,漸漸形成一種正向循環,也就是世界越來越美,而你也就會越來越了解自己。
滾雪球

人類因為懶惰而聰明
在說出「好美」之前,可以先靜下來窺探一下自己的內心
然而,認識、挖掘自己這件事其實本身是耗費心神的。當令人感到舒服、快樂的風景也好、聲音也好、味道也好出現在面前,想表達出心中這股激昂的複雜感受,比起透過各種藝術形式去表達,我們其實更偏好用簡單點的方式。
於是有「美」這個字的出現,我們不用去想太多,因為「美」字一出,就能籠統的涵蓋了所有,人類巧妙地用了抽象概念的模糊性,來完成想要表達感受但同時又懶著思考的情緒,比起深入挖掘自己的感受,說個「好美啊!」也算是有一展接收「美」時想要抒發的心情了。
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人與人最大的不同在於,你是真的活了一萬多天,還是僅僅生活了一天,卻重複了一萬多次。」這兩者之間,我認為很大的差異在於「了解自己」。光是知道自己正在做甚麼,其實就不至於渾噩度日還沒有察覺了。所以當有自己認為足夠稱作「美」的感受出現在心頭的時候,在說出「好美」之前,可以先靜下來窺探一下自己的內心,究竟是甚麼讓自己覺得美?而在此同時現在內心的這股感受是甚麼呢?在這些過程中,人又朝著「了解自己」邁進更大一步了。
理解美,其實就是理解自己的感受

藝術: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
藝術在我們理解「美」的時候,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表達
然而,對於表達、認識自己的方式,每個人擅長或是能接受的方法不見得相同,效果也可能有所差異,像有人能在文字中得到最真切的感受,有些人則會覺得繪畫方能比較大程度地去呈現他的想法,像是有些人喜歡看小說,有些人則更喜歡看小說改編的電影,明明都在說同一個故事,但每個人喜歡的形式就是會不一樣,這就是生物多樣性。
因此藝術在我們理解「美」的時候,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表達內心。藝術在這裡更像一個工具,讓我們在面對「美」的時候,能夠透過藝術創作來表達、傳達、紀錄,藉此更無侷限性的認識自己,而不只是只能仰賴文字。所以,或許人跟人之間無法對話的時候,不一定是表達能力或理解能力的問題,也可能是傳達工具上的問題。

獨立思考
即使整個社會都說天空藍的才好看,只要你覺得灰色的天空對你能產生更大的漣漪,那你才是對的。
不可置否的,雖然「美」是主觀的感受,但很多時候「美」也是具有社會性的以及話語權的,像前面提到關於莫內的作品,他對於「美」的感受,來自於光線稍縱即逝的瞬間,於是用迅速但看起來粗糙的筆觸來完成,卻因為在那時代中,對於「美」的原則是以古典美學為標準,因此他的作品不被重視,甚至被鄙視。這也再次說明為何美是孤獨的,因為這種感受,不見得能分享,分享了也未必會被接受。
然而,我們仍然必須捍衛這樣的感覺,這也是「美」對於人很大的一個意義,也就是學習「獨立思考」。即使整個社會都說天空藍的才好看,只要你覺得灰色的天空對你能產生更大的漣漪,那你才是對的。當我們清楚的認識自己,而不致隨波逐流的時候,到了那時,就能更坦然的面對自己的獨特性,面對世界其實就能相當處之泰然了。
在美的世界中,每個人都是主角

》結語

心得分享至此,總結來說,在體會美、學習美的同時,我們的感官在接受刺激後,你可以藉由「表達」來認識自己的感受,不論是透過甚麼形式,繪畫也好、文字也行,在這過程中我們便能慢慢地認識自己;同時,也透過正視自己感受,來學習獨立思考,進而做到不被動搖的境界,因為那時候的你,完全的認識自己。
這些事我在讀完這本書後額外的感受,老實說很大部分跟書的內容沒有甚麼正相關,書中更多著墨的點在於感官經驗的各種可能性,以及生命中的種種經驗是如何影響我們對於美的感受,也某種程度上詮釋了「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發現」這句話。
這本書,算是一本能引導我們開始閱讀「世界」的一本書,所以如果是想要認識自己但找不到方法的人、或是想要更認識「美」的前世今身,這本書很好上手,閱讀起來也很舒服,無限期推薦。
可能看完文章,有人會覺得整篇講得太誇張、不合理,那或許,很大程度上你已經做到認識自己,以及獨立思考了,留言談談你的想法,一方面也藉此更認識自己吧!
這裡是紅說,我們下次見!
若要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紅說RedmanTalk的其他連結

FacebookInstagram

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Spotify Podcast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的文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紅說RedmanTal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