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的藝術|觀察是創新的第一步|131個創意思考練習|讀書心得|紅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觀察的藝術封面

「投入這個世界,不要匆匆而過。 」

——羅伯.沃克《觀察的藝術》

【概要】

這是一本能夠讓你實際應用的書籍,書中提供了131個「練習觀察」的方法,讓讀者能夠實際練習,讓無聊二字從此從字典中消失,親身體會如何透過「觀察」為人生帶來轉變。

【作者】羅伯.沃克(Rob Walker)

專欄作家與記者,書寫的領域包含設計、科技、商業、藝術及其他各種主題,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等,同時任教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的設計產品藝術創作碩士班(Products of Design MFA Program),目前定居於紐奧良。

【難易度】

易,想像有131則小故事,要順著看、跳著看都行,但要實際應用才有意義的書

【分類】

設計思考、創意練習

【分享】

大家好這裡是紅說,紅說是一個分享書的地方,專門分享一些不一定實用,但一定有趣的書籍。!
如果想直接聽我說故事歡迎到Podcast收聽哦!傳送門:紅說|RedmanTalk
終於!嚴肅了兩集以後,終於回歸我們這個比較屬於「有趣」範疇的書籍了!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一本書叫做《觀察的藝術》,簡而言之就是教導人要如何「觀察』的一本書。書中提供了131種方法,而這些方法除了是作者本身自己的經驗,也由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導演、設計師等所提供的。這麼多的方法中,有些看起來很簡單,但實行起來並不是這麼容易。
像是其中一個方法是某位藝術史老師給學生的一堂課,要求學生用「久到令人痛苦的一段時間」觀看一件作品。而這段時間究竟是多久呢?答案是三個小時,真的有夠久。他指出,當你用非常緩慢的速度觀看一件作品,會開始注意到一開始沒有注意到的意義與可能性。
書中提到的131個觀察的方法,我認為並不是全部都屬於觀察的範疇,有的更像是提供一種汲取靈感的方式。如果你想要學習「觀察」的讀者,這一本書的方法已經非常足夠;有些想要提升自己、卻苦無謬思的設計師,這本書除了教讀者如何觀察,也有部分內容偏向教你設計思考的方法,因此也適合需要這方面幫助的人閱讀。
而有些方法或許有讀者在人生中有過這樣的經歷,無形中已經在從事「觀察」這樣的遊戲,那這邊就恭喜這些讀者,你們是有認真的去品味這個世界的。那如果讀者從來不明白觀察為何物,那也不需要氣餒,我等等會跟大家分享觀察的好處,而這本書會告訴你如何去練習,所以一起看下去吧!

》何謂「觀察」

「觀察」就字典上的解釋,「觀」,指看、聽等感知行爲,「察」即分析思考。
由此可見,觀察並不只是像我們過去認為的「觀看」。因為除了視覺,別忘了我們有其他感官,包含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些感官都是能夠促成「觀察」這個活動的來源哦。而若只是單純的接收外在的刺激,並沒有作進一步思考的話,那並不算是觀察哦!假設今天你聞到了好宜人的花香味、聽到了一個刺耳的動物叫聲、或是覺得草皮躺起來好舒服喔。當這些外在刺激,僅停留在你的感官世界,而並無對其作深入的探討,那這這稱作「感受」
但若今日,你開始更深究去想,這花香是從哪裡傳來的呢?是這個季節才有嗎還是只是我都沒注意到?這個動物聲音好刺耳,是因為音頻高嗎?還是分貝太大造成的?草皮躺起來好舒服,是只有這種草皮躺起來舒服嗎?還是因為今天我心情特別好嗎,做甚麼都快活?當你的感覺接收之後,試著去「留心」,引發了疑問以及思考,那便是提升到了「觀察」的層次了。 感官就像水道,而世界就像水,觀察則是一把勺子,你是要讓水匆匆流過,還是願意取一點起來端詳?

》學會觀察的好處

讓生活增添趣味

自然會有讀者有疑問,即使我不懂觀察,我依舊活到了這把歲數,那懂不懂觀察又如何呢?
確實如此!世上大部分的事情其實也都是如此,今天不會攝影也不會怎樣,但會了你能更精準地記錄當下的故事;沒在看書不會怎樣,但看了能讓你增廣見聞;不懂觀察其實還真的無所謂,但是啊,懂得觀察就像是學會了一種才藝,人生是會因此充滿趣味的!套一句耳熟能詳的廣告台詞
「不做不會怎樣,做了很不一樣!」
現在因為是疫情的關係,大多數人大部分時間只能待在家中,雖然微解封了,但餐廳依舊不開放內用,多數場所又是關閉的狀態,似乎也無處可去。在家久了會覺得好悶,大嘆這個人生還真是窮極無聊,已經快要瀕臨極限! 但實際上,僅僅在家中也能變得非常有趣哦,不需要任何的器材,不需要任何額外的開銷,(好像在推銷甚麼課程)只需要具備其中一種感官能力就能開始讓生活變有趣了。.
在家中待了這麼久,一切看似一成不變的東西,實際上卻千變萬化,可惜的是,我們往往我們會因為習以為常,而去忽略掉一些細節。現在,我想問讀者,你的窗簾上的花紋是什麼樣式的?你手邊的延長線有幾個插頭?有辦法馬上回答出來嗎,是不是其實有難度。
我知道這例子舉的很爛,但是我想要表達的,就是其實我們所知甚少。因為腦袋的專注力是有限的,倘若今天不演化出「習以為常」這個模式,那我們每天看的東西都會是新鮮、是未知的,同時也意味著我們需要耗神來了解這些明明「每天都在看的新東西」,那人類文明就不用前進了。
但今日,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安逸的年代,對事物「習以為常」的本能,反而成了一種阻礙,往往會因此忽視掉許多未曾留意的面向,讓你以為世界不過如此,但實際上世界可不只如此,唯有透過觀察,跳脫了「習以為常」的框架,才會有機會發現世界竟是如此有趣。
之前有個前輩跟我說過一段話:「學習就像是結蜘蛛網,當你學得越多,結的網越密以後。往後看到一件事情、聽到一段話、看到一個畫面,你的網就能捕捉到更多獵物,能吸收更多的資訊。」正所謂「買越多,中獎機會越大。」而觀察也是如此,當你透過觀察的練習,在未來只要有新的事情出現。你能捕捉問題的速度就越快,思考的範圍越廣,因為常常在觀察,你早就變得非常習慣思考問題了。

學習專注,習慣思考

而我會認為,其實「觀察」是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能力,一個很大的原因,來自於智慧型手機的遺毒。科技發展之下來的文明病,就是「注意力缺失」
我們的生活早被科技所影響、所佔據。睡前滑手機,睡醒也先滑手機,好像不滑手機就搶不到先機。我們的生活中,貌似再也無法容忍出現一點空白,洗澡要聽音樂、刷牙要看YouTube、吃飯要滑IG。早已無法單純地、專注地只做一件事,變得好像一定要同時做兩件事,才能夠滿足被聲光刺激養大胃口的你我了。
我們再也無法專心做一件事,因為滑手機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讓你同時滿足操縱的慾望以及得到完成事情的快感,動動手指就彷彿掌控一切、吸收了一切。相較之下,其他的事情就顯得枯燥許多,既不能馬上看到成果,又必須花更多時間,不如滑手機,於是我們仍在滑手機。
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教人怎麼一點一滴培養習慣的一本書《原子習慣》,或是告訴你一心二用絕對不會是有效率好選擇的一本書《深度工作力》。兩本暢銷書中都有提到,想要高效率的做一件事,方法就是「隔絕一切會干擾你專注的事物」。確實很有道理,但卻不完全符合現狀,但事實上在這個時代,如果只是隔絕,恐怕也未必能夠順利專注,為甚麼我會這麼說?原因是為什麼呢?
答案就是因為許多人已經「太習慣被分心」,因為那已經變成自然而然的經驗了,我們自願又抱著喜悅的被干擾被分心,就算隔離誘惑也靜不下來,因為腦中依舊充滿聲光效果。
那怎辦?所以!這再次彰顯出了觀察的重要性。這也跟觀察有關太扯了吧?!是的,「微相關」,開玩笑的,其實關聯性蠻大的。試想,當我們在思考的時候,如果一直被打擾,那思考是不是會很難進行?好不容易靜下心來的思考的狀態,一次次的被打斷,每次都得花更多的精力回到專注的狀態,其實是很耗神的。
前面有提到其實觀察本身就是「感官伴隨著思考」,因此觀察往往也是在跟自己對話的一個過程,需要靜下來才有辦法進行。而觀察練習,就像是在進行一場遊戲,不需要有壓力的進行,一周安排個一兩次,或是每當自己感到無聊的時候開始觀察練習,從「觀察」的這個遊戲中習慣靜下來,習慣思考,等到時候需要做些需要專注力的事情,屆時你早已得心應手!

》實戰演練!

說了這麼多關於為何我們需要觀察,以及觀察能夠帶來的好處,總算進到大家最期待的環節,也就是實戰演練了,方法有131種,這邊跟大家分享我最喜歡的兩種,並且有操作過的兩種。

留意可以是藝術品的東西

大家有沒有到美術館或是展覽場去欣賞過藝術品?會不會常常納悶為甚麼這算藝術?為甚麼我都看不懂藝術?藝術史發展至此,從現代藝術之父杜象在小便斗簽上自己的名字,宣稱這是一件藝術品開始,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界線就已模糊地看不清了。
日前有則新聞。有個外國大學生,或許也想玩玩這樣的把戲,惡搞將眼鏡放在展館內,居然真的吸引到部分民眾的駐足、拍照。我們好像已經很習慣到美術館看「別人告訴我們是藝術品」的藝術品,於是今天這個學生跳脫了框架,或許是有趣,也可能是想挑戰藝術的價值等等原因,但都是表現出了這名大學生藉由觀察,感覺到了困惑,進而用行動的方式表達他的想法。
我對藝術創作的定義,就是內心活動的具象化、觀念化,將抽象的觀念藉由創作的途徑來表達。
然而因為美術館的出現,有些人會認為藝術只有在這些地方能夠出現,又或者在這個地方出現的才能稱之為藝術。我們習慣被告知那些東西是藝術而那些不是,然而這又是憑甚麼?既然訴諸表達就能稱為藝術,那你可不可是個藝術家呢?
藝術品本身會依著觀看者的不同背景,產生了不同的意義。你有從地獄飛上天堂的經驗、他曾經歷過九死一生的驚險、我有遠渡重洋到他鄉工作的背景,那我們在觀看一件藝術品時的解讀當然就不會相同了。觀看藝術本身就是種二次創作,人人都能因為不同人生,因此對藝術品產生出對自己有意義的解讀,既然如此,那何不由你來定義何為藝術品呢?而不僅僅是走進展覽館觀看那些「被告知是藝術品的藝術品」。
所以下次,你可以開始練習,不管在家中或是獨自走在陌生的地方,試著找出「你認為可以是藝術品的東西」,並且對他品頭論足一翻,如此一來你會觀察的更細,也更能去了解自己的感受,同時也學習將抽象的感受藉由言語具象化。
我示範一遍:「Oops!這塊地磚簡直是藝術!因為下雨長滿了苔癬,與眾不同的外表不流於俗,同時在雨水與陽光滋養下成為小昆蟲們的天堂,是光合作用的溫床,也是乘載生態系的載體,一花一世界,一地磚一宇宙,這倒勉勵了我:千萬別小看自己的價值。」
感覺是不是很棒,藉由假裝自己是個藝術家,來發現到你曾經沒發現的,來發覺原來萬物都能是有意義的,正所謂「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啊!當透過觀察練習,你發現到這個世界早已無處不是藝術了,那時的你,早就也是個藝術家了!

「是」改成「可以是」

好的,緊接著就要來跟大家介紹第二個觀察練習的方法了!這也是131個方法中我最喜歡的,那就是將「是」改成「可以是」。疑,這是甚麼意思?簡單來說,就是跳脫框架日常,把你習以為常的一切日常事物,不要用他現有的樣貌去看他,反而要去想它可以是甚麼。
大學有個選修課程,教授說的一句話我依然謹記著,他說:「創意的白內障,就是主觀跟習慣。」他是室內設計權威,同時也是教導我們創意思考的老師。他曾經舉了一個例子是他在某次椅子設計比賽的冠軍。他的椅子是沒有腳的,而是從地面噴出空氣,讓人可以坐在這張「隱形的椅子」上,雖然沒有看到實體,但還是覺得這個概念很特別。一般人想到椅子,就會在腦中浮出椅子的樣子,有腳椅、有椅背,這稱之為習慣。而教授他則是跳脫這個框架,從椅子的本質是「坐」來著手,重新定義椅子應有的樣貌,讓他得到了冠軍。
書中提到的「是」改成「可以是」這個觀察練習呢,就跟教授的思考模式有異曲同工之妙,藉由看著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試著跳脫他習以為常的功能。但不需要太過有壓力,認為每樣東西都必須想出一個具有冠軍價值的概念,那很快就會放棄了。把它當成是一個遊戲來玩,電風扇是有扇葉的,電風扇也可以是無扇葉的,所以有了無扇葉電風扇;剩的食物是廚餘,但它們五顏六色也可以是蠟筆,所以有了吃了也沒事的剩食蠟筆;餐廳是固定的,但也可以是移動式的,所以有了移動餐車,有了外送服務。
當被習慣控制,創意就出不來了,而當跳脫了習慣與主觀的框架,試著將「是」改成「可以是」以後,將會發現原來周遭的一切是充滿著可能性!
文章就介紹到這,書中共有131種方法等著你去發掘呢!別再說世界好無聊了,其實有趣到處都在,只是你還不知道而已。試著練習觀察,讓人生變有趣,讓你的想法充滿創新的氣息吧!當然也有可能讀者本身就是觀察大師,自己有獨特的觀察方法,也非常歡迎讀者的分享,其他讀者也可能因此而受惠!
這裡是紅說,我們下次見囉!
若要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紅說RedmanTalk的其他連結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凝視死亡封面   「我們誤以為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是安全和活久一點。 」 ——葛文德《凝視死亡》 【概要】 在醫療進步、人口老化的現實下,一位外科醫生探討現行醫療與照護體系的不足,並從自身經歷以及案例中,用自身觀點喚醒人們應該去重視「老、病」到「死」這之間的過程安排。
 「有時候看到電視上那些殺掉長期臥床的父母再自殺的人,很想告訴他們:你們辛苦了。 」 ——大師兄《比句點更悲傷》 【概要】 身為接體員的作者大師兄,以他在工作時的所見所聞,寫下一則則看似虛幻卻是日常的現實,是一本「人生如戲」的最好註解。
 「什麼也不做與休息不同,休息也需要努力,是我後來才懂的道理。 」 ——河正宇《走路的人》 【概要】 韓國重磅影帝河正宇,書寫著他對於「走路」這件看起來稀鬆平常事情的情有獨鍾,以及拍戲之外的生活瑣事。如同一本活力大叔的生命自傳,沒有一絲絲傲氣,更多的是他在小事當中的領悟,而這些或許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 ——撒冷之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概要】   一個牧羊少年追尋夢的故事,故事描寫他在過程中遇到的人、事、物,有快樂有浪漫,也有荒唐與困境,而少年是如何在這路途上去面對以及克服,最終......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 ——老子《道德經》 【概要】 一隻生長在鴨子群裡的鱷魚,最後必須在生理身分以及心理認同之間作抉擇的故事。
 「我還是在夢想:台灣的青年,讀完了旺霖的書,紛紛開始了他們的出走與流浪。」 ——美學大師 蔣勳 【概要】 失戀的契機、中選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的運氣、以及實踐的勇氣,是整場冒險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只是現實不是小說,旺霖也不願去編織神話。在書中,他更多時候是以「自我對話、自我懷疑、自我反
  凝視死亡封面   「我們誤以為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是安全和活久一點。 」 ——葛文德《凝視死亡》 【概要】 在醫療進步、人口老化的現實下,一位外科醫生探討現行醫療與照護體系的不足,並從自身經歷以及案例中,用自身觀點喚醒人們應該去重視「老、病」到「死」這之間的過程安排。
 「有時候看到電視上那些殺掉長期臥床的父母再自殺的人,很想告訴他們:你們辛苦了。 」 ——大師兄《比句點更悲傷》 【概要】 身為接體員的作者大師兄,以他在工作時的所見所聞,寫下一則則看似虛幻卻是日常的現實,是一本「人生如戲」的最好註解。
 「什麼也不做與休息不同,休息也需要努力,是我後來才懂的道理。 」 ——河正宇《走路的人》 【概要】 韓國重磅影帝河正宇,書寫著他對於「走路」這件看起來稀鬆平常事情的情有獨鍾,以及拍戲之外的生活瑣事。如同一本活力大叔的生命自傳,沒有一絲絲傲氣,更多的是他在小事當中的領悟,而這些或許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 ——撒冷之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概要】   一個牧羊少年追尋夢的故事,故事描寫他在過程中遇到的人、事、物,有快樂有浪漫,也有荒唐與困境,而少年是如何在這路途上去面對以及克服,最終......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 ——老子《道德經》 【概要】 一隻生長在鴨子群裡的鱷魚,最後必須在生理身分以及心理認同之間作抉擇的故事。
 「我還是在夢想:台灣的青年,讀完了旺霖的書,紛紛開始了他們的出走與流浪。」 ——美學大師 蔣勳 【概要】 失戀的契機、中選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的運氣、以及實踐的勇氣,是整場冒險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只是現實不是小說,旺霖也不願去編織神話。在書中,他更多時候是以「自我對話、自我懷疑、自我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將注意力投入到什麼地方,決定了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然而,依順著各方期待的窮忙生活,雖然會製造出充實的錯覺,卻讓我們無暇探尋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這本書記錄了作者收集的一個個小或大的刻意觀察練習,幫助我們有意識地感知到注意力投入的地方,重新取回注意力的控制權,才能用心地體驗生活,好好地活著。
Thumbnail
今天和一些朋友分享:不論是投資理財、學習任何技能,或者只是要「活得更好」,自我覺察都是讓自己進步的第一件事。
Thumbnail
你的視線選擇看見我,將你帶到我的視線裡,於是我們目光交會。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每個觀看的方式背後,都是為了尋求共鳴,成就獨特的觀看。
Thumbnail
若說質性研究是透過觀察各種現象獲得一些有系統的結論,那我們就從觀察開始聊起。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覺察與生活的關係,從『覺察』到『重新選擇回應』的實踐過程,並提出如何運用覺察技巧改變對世界的回應方式,以獲得更輕盈的生活。作者分享了個人覺察筆記,從感受的覺察到重新詮釋回應方式的概念,並以情境例子說明如何提高個人頻率,引導讀者發現覺察的目的和實踐的方法。
Thumbnail
這本書跟以往我們閱讀的書不太一樣,它是模擬課堂上老師(作者本人)與兩位學生對話方式,設計出10堂課程10個主題,藉由三人的對話,帶領讀者進行腦力激盪的過程,以自然輕鬆方式學會如何刻意慢慢思考。我覺得也可以說是現代人類必學的一項武功:慢思術。
Thumbnail
《深讀的技術》的作者秋滿吉彥從不喜歡閱讀,到作為長壽節目《用100分鐘了解名著》的製作人,以自身經驗帶領由開始讀書到步步走入深讀的世界。比起硬技巧分享,作者以他個人深讀過或有重大意義的書作例子,令技巧更具體。同時讀起來也容易有共鳴,然後開始行動。在讀完這本書後,我立刻把技巧用在了之後閱讀的兩本書中。
Thumbnail
最近讀了一本書: 《觀察的藝術》(Rob Walker),讓我想要重啟荒廢(或說能力基本缺失)的觀察能力。這幾年深受眼疾所苦,甚至到了一個驚慌的地步:常常閉著眼睛學習適應黑暗無光的世界。 我的「悲劇小劇場」連帶也讓我意識到,這個世界有如此多值得我凝視並為之動容的景象,我不想懊悔自己一再錯過……於是
「我曾為了學習而閱讀,我曾為了認識而閱讀,我曾為了累積觀念與事實而閱讀,然後,某天,我重新認識到,文學的意象有屬於它們的生命。我了解到,偉大的書值得雙重閱讀,必須輪流地,帶著一種清晰的精神與一種富有感受性的想像力去讀這些書。」 --巴舍拉《詩與物質元素(La Poésie et les
Thumbnail
觀,以身心去感受。 觀世間一切有無,捨一切執著,即是放鬆的關鍵。 我所教授的,是「觀」的方法和運用。 透過「觀」,讓人學會於日常中放鬆,隨心所欲放鬆,即是最終的目標。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將注意力投入到什麼地方,決定了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然而,依順著各方期待的窮忙生活,雖然會製造出充實的錯覺,卻讓我們無暇探尋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這本書記錄了作者收集的一個個小或大的刻意觀察練習,幫助我們有意識地感知到注意力投入的地方,重新取回注意力的控制權,才能用心地體驗生活,好好地活著。
Thumbnail
今天和一些朋友分享:不論是投資理財、學習任何技能,或者只是要「活得更好」,自我覺察都是讓自己進步的第一件事。
Thumbnail
你的視線選擇看見我,將你帶到我的視線裡,於是我們目光交會。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每個觀看的方式背後,都是為了尋求共鳴,成就獨特的觀看。
Thumbnail
若說質性研究是透過觀察各種現象獲得一些有系統的結論,那我們就從觀察開始聊起。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覺察與生活的關係,從『覺察』到『重新選擇回應』的實踐過程,並提出如何運用覺察技巧改變對世界的回應方式,以獲得更輕盈的生活。作者分享了個人覺察筆記,從感受的覺察到重新詮釋回應方式的概念,並以情境例子說明如何提高個人頻率,引導讀者發現覺察的目的和實踐的方法。
Thumbnail
這本書跟以往我們閱讀的書不太一樣,它是模擬課堂上老師(作者本人)與兩位學生對話方式,設計出10堂課程10個主題,藉由三人的對話,帶領讀者進行腦力激盪的過程,以自然輕鬆方式學會如何刻意慢慢思考。我覺得也可以說是現代人類必學的一項武功:慢思術。
Thumbnail
《深讀的技術》的作者秋滿吉彥從不喜歡閱讀,到作為長壽節目《用100分鐘了解名著》的製作人,以自身經驗帶領由開始讀書到步步走入深讀的世界。比起硬技巧分享,作者以他個人深讀過或有重大意義的書作例子,令技巧更具體。同時讀起來也容易有共鳴,然後開始行動。在讀完這本書後,我立刻把技巧用在了之後閱讀的兩本書中。
Thumbnail
最近讀了一本書: 《觀察的藝術》(Rob Walker),讓我想要重啟荒廢(或說能力基本缺失)的觀察能力。這幾年深受眼疾所苦,甚至到了一個驚慌的地步:常常閉著眼睛學習適應黑暗無光的世界。 我的「悲劇小劇場」連帶也讓我意識到,這個世界有如此多值得我凝視並為之動容的景象,我不想懊悔自己一再錯過……於是
「我曾為了學習而閱讀,我曾為了認識而閱讀,我曾為了累積觀念與事實而閱讀,然後,某天,我重新認識到,文學的意象有屬於它們的生命。我了解到,偉大的書值得雙重閱讀,必須輪流地,帶著一種清晰的精神與一種富有感受性的想像力去讀這些書。」 --巴舍拉《詩與物質元素(La Poésie et les
Thumbnail
觀,以身心去感受。 觀世間一切有無,捨一切執著,即是放鬆的關鍵。 我所教授的,是「觀」的方法和運用。 透過「觀」,讓人學會於日常中放鬆,隨心所欲放鬆,即是最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