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4/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超閱讀觀點22】主流與非主流的省思--《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

忘了是在哪裡看到《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公路上3萬5千6百公里的追尋,在國與界之間探索世界》,但覺得在集中看了幾本管理的書後,是該換個口味,於是也搭了便車看了這本書。
這是作者搭了135趟便車,橫跨南美、歐洲、中亞,移動了3萬5千6百公里的旅程紀錄。在臺灣,搭便車是一件難以想像的事,不論是開車遇到路邊有人搭便車,或是要你在路邊攔車搭便車,都一樣。
在公路上的被動情境,簡直我們當時所處人生階段的縮影,我們把自己置身一場迷你版的人生遊戲,學習接受未知,也試探彈性。李易安
這本書看似是在寫搭便車故事,輕鬆易讀,實際上沒辦法迅速讀完整本書。例如讀到波士尼亞「妲妲阿嬤」民宿客廳掛著年輕軍裝男子的照片時,西恩不得不先暫時放下書本,Google一下「波士尼亞戰爭」的殘酷,同時長知識,原來波士尼亞有兩套貨幣,其中只有看板人物跟書寫文字順序不同。而在講到杜布羅夫尼克的城際道路,高掛在古城背後時,還好奇Google Map一下這個城市,才發現隔著亞得裡亞海,對面是被我做了好多標籤紀錄,曾經旅遊過的義大利。
如同在臺灣,搭便車並不是主流。《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帶給我許多主流與非主流的想法。書中提到的國家,許多都不是「主流國家」,不論是媒體報導或是觀光的選擇,都不是。作者提到曾寄住在伊拉克人沙發客家中,於是先政治正確開罵小布希是美帝,沒想到那位伊拉克人說「不是所有伊拉克人都反對美國的」,原來他爸爸在美軍扶植的伊拉克過渡政府當官。多麼尷尬,卻記憶深刻的一堂課: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
而大多數觀光客對於埃及的印象,莫過於人面獅身與金字塔,但對埃及這個繼承了知名古文明的現代化國家,最不缺的就是古蹟和文物,但如果為了要賺觀光財,對於歷史保存只剩下單一面向,全力保留與維護人面獅身與金字塔,而抹除了主流以外的歷史文物,是否也是一種暴力?令人省思。
關於旅行。西恩曾經看過一句話「旅行,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到別人活膩的地方」,覺得莞爾卻有道理,也一直記在心裡。
書中提到一對美國夫婦,曾到中國教書,最後選擇定居加拿大。提及原因,美國人說「大家都說要入鄉隨俗,但在異鄉,反而會因為那些即使個性再怎麼開放,卻仍舊無法妥協的事而重新認識自己」我們常希望藉由身處異境,剔除現存環境的紛擾,最後卻在異鄉中,逐漸認識在身上不容扭曲的特質,懷念起家鄉。這也讓西恩對於旅行的定義,有不同的看法。
對於出國一定要搭飛機飄洋過海的臺灣人來說,搭便車或走路就可以越過國界「出國」,難免少了種儀式感跟興奮感,而其實搭便車手勢,也會隨著區域有所不同,因為美國文化,我們把豎大拇指跟搭便車做連結,但在中東地區,搭便車是以食指往地面指;在羅馬尼亞則是掌心向下,像拍籃球一樣。可惜在疫情時代,現在出國已變成一種奢望,只能看書出國,看Google Map出國。
最後西恩回想了一下,人生中的唯一一次搭便車經驗。
有次採訪過程,跟同事只帶了一罐礦泉水,從松雪樓徒步攻頂合歡山北峰,還沒攻頂就把礦泉水喝完了,幸好在北峰頂遇到一群熱情的旅遊教師團,很好心的分給西恩半瓶水,外加一包寶礦力水得粉補充水分,但下山前實在太渴,又喝完了。
幸好走回松雪樓的途中,有個休息站,但是,裡面的飲水機只有熱水,西恩跟同事也沒帶錢,只能選擇用寶特瓶裝熱水喝被毒死、燙死,或是不喝水渴死。最後決定榨乾所剩無幾的體力,絕望地繼續往松雪樓方向走。
就在此時,一台中巴停下來了。抬頭一看,原來是剛剛在北峰分我們水喝的善心老師,熱情地打開車門問我們要不要搭車?「好啊!太感謝了!」簡直是在飄洋中遇到郵輪啊!忘了那時是坐在椅子上,還是站在巴士上回到松雪樓的,能確定的是,滿懷著感恩與幸福的心。
其實,搭便車沒有想像的恐怖吧?
西恩的文章都是花費時間閱讀、整理與提出心得,如果喜歡或是覺得有幫助到你,可以日行一善,在下方幫我按五下拍手鼓勵(化讚為賞幫助我)、留言(交流內心想法),或是按愛心(讓我知道有幫助到你),一起用實際行動,營造正向力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