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3/2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社交距離感 — 與人相處時,都該有心中的一把尺

    在與人交流、相處時,最難拿捏的就是彼此的距離,有時超越了分寸,心裡會感覺不舒服,這都是非常正常的。
    這時,我們可以試著跟對方坦承溝通:「我其實不太喜歡這樣,因為…」
    很真誠地與對方討論、溝通,對方基本上應該都可以理解。
    但當然也可能會遇到一些人,會反過來指責:
    「這樣還好吧? 又沒有什麼!」
    「是你自己反應過度了吧!」
    這時我們或許會開始懷疑自己,
    「是不是我真的太敏感了」、「這樣好像真的還好,我委屈一點好了」。
    但這種感受累積久了,慢慢會讓我們開始害怕與人相處,
    對「人際關係」的直覺反應就是「委屈自己」。
    逃走距離
    其實人和動物一樣,都有所謂的「逃走距離」,在我們侵入動物的「逃走距離」之前,牠會注視著我們,而不會逃跑,但當我們逼近了這個領域,牠就會拔腿逃走,而每種動物的逃走距離都不同,同樣地,每個人也都不相同,但都應該被尊重。
    所以如果你在社交相處距離上,有感覺到任何不舒服,絕對不是自己的錯,
    要很坦誠且理性地表達出來。
    適當的距離能讓彼此的相處上更舒服,也能讓一段關係更為長久,誰也不該受委屈。
    每種關係的適當距離
    人類學家 Edward T. Hall 於《隱藏的維度》 一書中,提倡「空間關係學」的概念,每個人對於不同的關係有不同的適當距離,而距離的差異取決於文化和個人成長經驗。
    可分為以下四種區域:
    1. 公眾區域:一般公共場域,彼此舒適的距離約3.7–7.6 公尺
    2. 社交區域:與陌生人的社交場域,保持 1.2–3.7 公尺是較為舒適的距離。
    3. 私人區域:與好朋友的距離,大概為 46 ~ 122 公分
    4. 親密區域:0 ~ 46 公分,是親密伴侶才能進入的相處距離
    — — — — — —
    AndAction 教練
    困境突破x生涯探索x目標管理 一對一個人教練引導,展開系統性的成長計畫,我們挺你,創造你想要的改變!
    更多關於教練、課程、活動都在這裡:bio.site/andaction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