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的合理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最近寫文,提出一句術語——心安的合理點。什麼意思呢?因為合理不合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物、不同的時、不同的位,但看法未必盡同,是否合理,那要看是否心安。
記得六年前,在某教會講【中華文化】。「中華」,是什麼意思?
「中」,不是指不左不右,走中間路線,不是的。而是指不偏私,要公正、要合理,這樣才叫「中」。
然則,要怎樣衡量才是合理?憑良心、隨機自省、恰如其分、適可而止;即使他人不認同、不理解,只要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無悔無咎,心安理順,這就是合理,也就是仁心即天理。
「華」,是古代的花字,有絢爛、華麗,百花齊放的景象,故而引申為變化、變通的意思。
故此,「中華」,是指合理的變通。
此外,什麼叫「中庸」呢?無過也無不及,恰如其分,這也就是心安的合理點。
另外,怎樣才是「止於至善」?達到心安的合理點,適可而止,那叫止於至善。
面對瞬息萬變、局勢複雜的世道人心,最緊要的,就是抓住心安的合理點。
以上所言,僅屬個人愚見,不必拘泥。
(寫於2021年7月19日)
下一講:無可、無不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5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學》本出自《禮記》的第四十二篇,宋儒從《禮記》抽出,以配《中庸》、《論語》、《孟子》為四子書,後簡稱為四書。 《大學》開宗明義曰: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什麼叫做「大學」呢? 傳統的解釋有二:(1)博大的學問,(2)大人之學。 親民,才能急民之所急啊!
(由於俄烏起戰,特再寫此文,以作反思。) 前文《湯武革命的反思》,點出孟子是認同的,理由很簡單,這要視乎被征伐當地的人民意願。如果民悅,就是仁義之師;相反的,若百姓不悅,這個軍事征伐,就是侵略,就是逆天而行! 以上是以仁義之師來反思征伐之道;以下再從是否天意來判準。 以上是孟子對征伐之道的反思。
上文講到「善教養民」與「保民而王」。 孔子初到衛國,看到人來人往,一片繁榮的景象,孔子就回應冉有的提問。 夫子說:人口多了,要使人民富起來;與此同時,要大興教化;否則,人民富了,就會腐化,就會往利走。 然則,孔孟所講的「善教養民」與「保民而王」,是否只是一紙空言,理論多於實際?當然不是。
(一) 親民愛物。 要親民愛物,當然必先親親。要親愛親人,要以仁厚之心對待老百姓;推而廣之,也要愛惜天地萬物。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二) 親賢急務 孟子也說,以堯舜的賢德與才智,尚且無法一一遍及百姓,而當務之急的,就是要招賢、納賢、親賢,讓賢才執行德政。 (三) 善教養民
首先得交代怎麼樣叫「王」?又怎麼樣叫「霸」? 三代時稱王,春秋時稱霸。王是天子之稱,霸是諸侯之主。一般而言,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制人者霸。 《孟子•公孫丑上3》有一則講到王霸之分: 提到「率獸食人」這典故,大家在中化科也聽過。《孟子•梁惠王上4》 梁惠王對孟子說:寡人願安心承受你的指教。
講到人格的價值與尊嚴,這就牽涉到公義與私利。而談到「義」,大家也會想起「捨生取義」這句話。 孟子說: 生存是我所欲求的,可是有比生存更重要的,我不會苟且偷生。 死亡是我所憎惡的,可是有比死亡更憎惡的,我不會逃避禍患。 有人會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你會怎樣回答呀? 那就請你回家等電話啦!
《大學》本出自《禮記》的第四十二篇,宋儒從《禮記》抽出,以配《中庸》、《論語》、《孟子》為四子書,後簡稱為四書。 《大學》開宗明義曰: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什麼叫做「大學」呢? 傳統的解釋有二:(1)博大的學問,(2)大人之學。 親民,才能急民之所急啊!
(由於俄烏起戰,特再寫此文,以作反思。) 前文《湯武革命的反思》,點出孟子是認同的,理由很簡單,這要視乎被征伐當地的人民意願。如果民悅,就是仁義之師;相反的,若百姓不悅,這個軍事征伐,就是侵略,就是逆天而行! 以上是以仁義之師來反思征伐之道;以下再從是否天意來判準。 以上是孟子對征伐之道的反思。
上文講到「善教養民」與「保民而王」。 孔子初到衛國,看到人來人往,一片繁榮的景象,孔子就回應冉有的提問。 夫子說:人口多了,要使人民富起來;與此同時,要大興教化;否則,人民富了,就會腐化,就會往利走。 然則,孔孟所講的「善教養民」與「保民而王」,是否只是一紙空言,理論多於實際?當然不是。
(一) 親民愛物。 要親民愛物,當然必先親親。要親愛親人,要以仁厚之心對待老百姓;推而廣之,也要愛惜天地萬物。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二) 親賢急務 孟子也說,以堯舜的賢德與才智,尚且無法一一遍及百姓,而當務之急的,就是要招賢、納賢、親賢,讓賢才執行德政。 (三) 善教養民
首先得交代怎麼樣叫「王」?又怎麼樣叫「霸」? 三代時稱王,春秋時稱霸。王是天子之稱,霸是諸侯之主。一般而言,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制人者霸。 《孟子•公孫丑上3》有一則講到王霸之分: 提到「率獸食人」這典故,大家在中化科也聽過。《孟子•梁惠王上4》 梁惠王對孟子說:寡人願安心承受你的指教。
講到人格的價值與尊嚴,這就牽涉到公義與私利。而談到「義」,大家也會想起「捨生取義」這句話。 孟子說: 生存是我所欲求的,可是有比生存更重要的,我不會苟且偷生。 死亡是我所憎惡的,可是有比死亡更憎惡的,我不會逃避禍患。 有人會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你會怎樣回答呀? 那就請你回家等電話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這一篇講的是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個人不要過於輕浮於事,輕率於事,為人輕飄飄的,有失威望。地處超然的態度道法之所在,行事與有榮焉。面對任何事情變化都要穩住,不可輕易相信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自律有為,社會有序,為大和民族典范。 同心共進,志向高遠,做中華子孫榜樣。 莊嚴自由,夢想慈悲,是覺悟民族精髓。 和諧共生,智慧永存,展世界和平宏圖。 這四段詞如果整體難以實現,就分段做好自己。原次中華若能遵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即使尚未統一,也能各自成就自我。
Thumbnail
通過探討文化與價值觀、情感平衡、溝通與尊重、在親密關係中的情感與理性、權衡取捨、學習與成長、自我價值與關係平衡、妥協與自我保護等8個角度,本文分享了在當今社會中,如何在感情中找到中庸之道的建議和心得。
Thumbnail
○印光大師法語 : ---【修禪者】、宗教【修行者】須要改過行善方為真修道者。 人人都需要正義和正直,國家社會要安定更是需要正直。 正直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在個人,還是在社會風俗中? 人人都自認為正直之時,其實卻不是;而社會認為不正直之事,其實卻是真正的正直。 古聖先賢為你說明何謂【正直】的標準!!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凡存在皆合理」這句話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提出的,正確的翻譯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因為誤譯及望文生義,使得這句話被簡化成「凡存在皆合理」。
後來,我才發現「中庸」是個人要平衡,行為舉止有所為有所不為,不過於偏激也不過於順從,人在社會上就是要一直平衡各種關係、平衡自己的內心,不過於自卑也不過於自大。
運用下列詞語,串連成一篇短文,詞語次序可以任意安排,文中引用到的詞語請加「 」。 「竭誠」「怨尤」「心安理得」「海闊天空」「和諧」            【師大附中推甄試題】   不管在哪裡,我們都要行事光明磊落,不做虧心事,才能「心安理得」。與人相處時難免會發生衝突,若能「忍一時,風平浪靜;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這一篇講的是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個人不要過於輕浮於事,輕率於事,為人輕飄飄的,有失威望。地處超然的態度道法之所在,行事與有榮焉。面對任何事情變化都要穩住,不可輕易相信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自律有為,社會有序,為大和民族典范。 同心共進,志向高遠,做中華子孫榜樣。 莊嚴自由,夢想慈悲,是覺悟民族精髓。 和諧共生,智慧永存,展世界和平宏圖。 這四段詞如果整體難以實現,就分段做好自己。原次中華若能遵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即使尚未統一,也能各自成就自我。
Thumbnail
通過探討文化與價值觀、情感平衡、溝通與尊重、在親密關係中的情感與理性、權衡取捨、學習與成長、自我價值與關係平衡、妥協與自我保護等8個角度,本文分享了在當今社會中,如何在感情中找到中庸之道的建議和心得。
Thumbnail
○印光大師法語 : ---【修禪者】、宗教【修行者】須要改過行善方為真修道者。 人人都需要正義和正直,國家社會要安定更是需要正直。 正直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在個人,還是在社會風俗中? 人人都自認為正直之時,其實卻不是;而社會認為不正直之事,其實卻是真正的正直。 古聖先賢為你說明何謂【正直】的標準!!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凡存在皆合理」這句話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提出的,正確的翻譯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因為誤譯及望文生義,使得這句話被簡化成「凡存在皆合理」。
後來,我才發現「中庸」是個人要平衡,行為舉止有所為有所不為,不過於偏激也不過於順從,人在社會上就是要一直平衡各種關係、平衡自己的內心,不過於自卑也不過於自大。
運用下列詞語,串連成一篇短文,詞語次序可以任意安排,文中引用到的詞語請加「 」。 「竭誠」「怨尤」「心安理得」「海闊天空」「和諧」            【師大附中推甄試題】   不管在哪裡,我們都要行事光明磊落,不做虧心事,才能「心安理得」。與人相處時難免會發生衝突,若能「忍一時,風平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