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被醫療遺忘的人

參加生醫讀書會第二年了,上次分享抗病毒藥如何進入埃及市場,這次則是印度醫療市場的分析。說來也巧,我常常會選擇開發中國家、定價策略相關的案例做討論,也許心裡始終有一份對於醫療平等的執著吧。隨著藥品越來越昂貴,製程越來越困難,我常常在想,真正需要醫療的人被照顧了嗎?但這樣定義又顯得模糊,且往往會追溯到生命貴賤的議題上,所以這次想從印度的發展脈絡來理解醫療現況。

政策造成的資源分配
印度獨立初期實施中央計畫經濟,重視所得分配的公平性,但人均所得極低;後來蘇聯政府瓦解後,印度開始經濟改革,結果民營化政策被大財團佔有,大幅拉開了所得差距;二十一世紀後,印度開始接西方國家的外包業務,但只有會英文的只有會英文的高等教育人才能獲得優渥的機會。
看到這裡,如果把「印度」拿掉,是否還有許多類似的國家呢?從看得見的手到看不見的手,從企業獨佔到菁英出頭,其實這樣過程中,金字塔底層還有許多人,他們很努力卻離資源很遠,他們往上爬卻被層層門檻阻攔在外。教育如此,醫療也是,去一次診所相當於他們一天的收入,而他們一天的收入可能無法溫飽,到底要解決生存問題還是疾病問題呢?同樣是生命議題,卻是不同的思考框架。

宗教留下的種姓支配
只要搜尋「種姓制度」,會有相關的新聞案件,包含賤民少女被高種姓男子性侵、岳父害低種姓女婿等。以思考偏誤來說,這似乎不足以證實關聯性,但是疫情之下,嚴重的種姓歧視正在發生。有篇新聞邊提是這樣寫的:【「人們說我就是新冠病毒!」沒有足夠防護裝備、不得購買食物與藥物…疫情讓印度賤民階級悲慘處境雪上加霜】,內容講述賤民階級的清潔工作,距離感染最近卻沒有防護工具,搭乘公共運輸時被攔截、唾棄。
想像所有醫院的打掃阿姨們只帶著一層口罩,清理醫院的各種生化廢棄物,辛苦一個月賺了3000元台幣,然後在公車上被司機趕下去。他們因為身份,別無選擇的打掃,沒有防護的打掃,為醫療付出的最後卻換來醫療的遺忘。

醫療人員的分級搭配
醫療人力極為短缺的情況,印度政府考慮讓AYUSH Doctors開刀,這類似讓中醫師、芳療師、瑜伽老師做外科手術。你可能覺得荒唐,但他們是最靠近貧窮人民的醫療服務了,甚至有47%的人民是贊成這項提案的。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如何用最少時間最快的解決疾病(或是心理上解決了疾病)才是重要的,為此,印度政府可能要思考如何讓搭配出最好的醫療組合,放寬特定疾病的照護,但謹慎評估疾病的風險,同時栽培更多醫療人才。
稍稍總結了心得,其實還有很多需要思考的面向,包含健保、自費市場、仿藥、設備需求、教育等等。太多的制約和框架,讓人們在選擇治療時,可能走上一錯再錯的路。作為廠商,不只需要考慮藥價,還有許多醫療可近性、衛生教育的問題,使醫病的距離比想像的更加遙遠;作為政府,如何從根本的翻轉階級,讓教育成為機會,重新建構醫療體系,需要更仔細的思考和判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