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2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正義:一場思辯之旅》|正義的三張臉孔,兩難處境的我們該怎麼選?(下)

|正義的第三張臉:美德 (共善主義)

一位有腦性麻痺的高中生啦啦隊員,人氣極旺的她,只能坐在輪椅上替球員加油,到期末卻被踢出啦啦隊。理由是她無法作出跟其他隊友一樣的高難度體操動作。請問是否合理?
Photo by Jacob Rice on Unsplash
Photo by Jacob Rice on Unsplash
這是美國德州西部安德魯斯高中的實際案件。反對者是隊長的爸爸,被踢出的啦啦隊員卡莉的媽媽懷疑,是啦啦隊隊長嫉妒女兒的高人氣。到底讓卡莉參加或不參加,哪個選擇比較公平?這個案例拋出了兩個議題:啦啦隊員存在的「目的」為何?身為啦啦隊員,又代表著什麼樣的「榮譽」(何種美德值得被獎勵)?
亞里斯多德的目的論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簡稱亞氏)認為,正義等於每個人得到應得之物,意思是同等的人分配到同等的財物。分配的原則是「目的論」。最好的長笛,應該給最會吹長笛的人,而不是給有錢的收藏家,才符合長笛被創造的目的,發揮物品的最佳功能。人也一樣,要透過理性發揮自己的潛能,來實現幸福。
他追求良善美德,但培養「美德」不是口號,而是身體力行的實踐(實用智慧)。實踐的方法是參政。參政不是少數人的職業,而是每一個城邦公民,透過語言的討論,共同建立的政體(審議式政治)。而最高統治者應由品德最優異的人擔任。專制的寡頭政治及民粹政治都不能達到共善。公民們學習治理人,同時也被人治理,彼此分擔社群的命運。唯有這樣,才能達到實踐共善的美德
亞里斯多德的時代,城邦人口不多,有參政權的公民限於部分成年男性,女性及奴隸皆不能參政,只能負責生活雜務,讓公民能專心參政,因此理想雖好,但現今社會卻難以實踐。
作者的社群主義
社群主義認為身為族群的一份子,有歸屬就有責任。就像德國人因為納粹的屠殺,向猶太人道歉一樣。道歉有三個涵義:向受害者的受害記憶表示「尊重」、「承認」對受害者及後代的傷害與實際的金錢「賠償」。
作者用了大量的例子描述,每個人身上都有社群的團結義務、團結責任及「情境自我」的敘事觀。「情境自我」來自1981年麥金太爾的《追尋美德》,認為人生好比敘事之旅,人終究脫離不了社群歸屬。我們繼承的社會身分,賦予了生命及責任,每個人的意志及選擇,都無法迴避自己歸屬的社群。
當社群責任跟普世價值衝突,我們因為社群(愛家庭、愛家鄉、愛國)而放棄普世價值,是可被接受的。例如身為大學校長的弟弟,拒絕向司法機關供出黑道哥哥的下落,是大家都能諒解的事。因此,當個人要為自己社群的良善負責任時,就不能置身事外,逃避道德價值判斷。而是要讓整個社群共同討論何謂正義。

|正義到底是什麼?

Photo by Tingey Injury Law Firm on Unsplash
總結至此,正義的三張臉孔分別是:幸福最大化(功利主義)人權的尊重(自由主義)美德的提倡(共善主義)
1.功利主義:只要快樂的總和>痛苦的總和,就是好的選擇。但是功利主義容易淪為算計,而非行事的道德原則,而計算樂與苦的單一價值衡量衡,又不夠客觀。
2.自由主義:尊重人權與自主性,政府應該保持中立客觀,不判斷道德好壞。
3.共善主義:勇於追求良善及美德的判斷,鼓勵公民討論、參政、實現自我、追求幸福。
自建國以來,自由主義幾乎是美國的核心。美國兩大黨也擁護著各自的自由主義。共和黨在經濟上支持自由主義(市場至上、最小政府)、在社會文化保守(禁墮胎同婚)。民主黨在社會文化支持自由主義(支持墮胎同婚)、在經濟上保守(偏福利社會、大政府)。
歷任的總統候選人,為了爭取選票最多數,往往會站在道德中立的安全位置。
作者批評支持自由主義的康德與羅爾斯,訴求「正當程序優於良善」,跟總統候選人一樣,迴避了道德的分歧點。所謂的尊重,只是選擇忽略不討論。
他認為正義永遠無法迴避道德判斷。美國應該融合社群主義,提倡共善的新政治。縮小貧富差距與提倡公民精神、公民品德(愛國心、榮譽感),針對有爭議性的道德議題(墮胎、同婚),應該建立可對話的公共參與機制,來改變現況。
正義的這把尺
我認為作者提出的社群主義(公民共和主義),是對美國資本主義的一種反動。他提出美國人缺乏愛國榮譽心、市場至上(例如軍隊外包)、貧富差距過大等,這些都是資本主義「只看成功與金錢崇拜」的弊端。右翼的自由主義,或許有這個問題。但左派的自由主義,羅爾斯的正義論卻在政治上照顧了經濟的弱勢族群。更何況,世界上最有愛國心的可能是共產或專制國家,民主國家可是望塵莫及。
自由主義是迴避了有爭議性的道德判斷。但要藉由共同對話促成社群共識,決非易事。亞里斯多德的公民審議,是由受過良好教育、有資產、有時間參政的菁英促成。而歷史的成敗往往不是靠談判,是由國力定勝負。文化形成也非一朝一夕。有誰能僅僅透過對話,讓伊斯蘭教的信徒全改吃豬肉,或讓天主教徒舉雙手贊成婦女墮胎?
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正義。肉類再有營養,但我也無權逼一個素食者吃肉;你的正義,有時候是別人的不正義,墮胎,犧牲了胎兒的人權,但不墮胎,犧牲的是一個女人一輩子的將來。
康德與羅爾斯的自由主義延伸的普世價值,在這個程度上是最具有包容性的。所有制度都有優缺點,有時候錯誤並非制度問題,而是人性自私造成的惡果。如果無法像康德將道德作為天生義務,那麼理解助人之樂也算是一件好事。只要是良善的行為及動機,透過實踐內化為心理的一部份,再擴散出去就是一種善的影響,越多人擴散就形成了一種善的循環。那麼我們離良善正義的社會,又前進了一步,不是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