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無所畏懼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人可以無所畏懼嗎?人言可畏呀!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其實,人就應該有所畏。
這裡所講的「畏」是什麼意思呢?是敬畏、是敬重而畏懼。而「敬畏」不是擔驚受怕、提心吊膽,而是戰戰兢兢、小心翼翼。曾子在臨終前,帶着一絲絲的氣息對學生說:「掀開被子,把我的手腳端正吧!《詩經》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我終於可以免於罪戾、再不會有機會違道棄德啦!」曾子一生為人行事戰戰兢兢、小心翼翼,落實在生活上就是不隨便、不苟且。這就是對「天」有所敬畏,對人生有所敬畏。
另外,人言可畏,即使一生為人行事,都能小心翼翼,亦難免會有流言蜚語。此所謂「那個人前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於此,得出三個做人的道理:
一、 做人要謙卑,對人要謙讓。對事要盡力而為,對人要適可而止。「謙」這個字型的結構,就是「言」,要「兼顧」其他人的感受。《易經‧謙卦》是由【坤卦】和【艮卦】組合而成的。坤,順也;艮,止也。上面是坤卦,就是大地;而下面是艮卦,就是一座山。山會躲在地底下,就表示它充分謙虛,不露鋒芒;可是,山還是山,它的穩重不倒的性格,還可以韜光養晦。
二、 待人接物不能忽視任何人,也不能小瞧任何人,因為任何人都可能是你某一方面的老師,也可能會助你一臂之力;但也可能是你的掘墓人。
三、 人與人之間以敬畏之情保持着距離美,此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人如果把「無畏」建立在「無知」上,自以為是,鹵莽行事,甚至殘暴殺戮;那麼,小則四處碰壁,大則自取滅亡。
人啊!好自為之吧。
(寫於2015年11月29日)
下一講:寬恕之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2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文提到孔子的一則話: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7】(知者即智者) 筆者,當時解說這句話,就直指本心,說:失言,那是個人的修養問題;但,失人,就是誤人一生啊! 二揀一,寧可失人呢,還是甘願失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察覺到筆者的言論,一時一樣,甚至乍看矛盾,前後不一。 之前又說「話到嘴邊留三分」,特別說到「遇上不公時,莫隨便說」。但,又在「倖存者的再生使命」裡,呼籲「勇敢說出真相吧」。而今天在「漢語問題」裡,又說「如果我們這一代能講而不講,那就『失人』了」。 那到底該講還是不該講呀?
當遇上突發特大的災難,在鬼門關擦身而過,倖能死過翻生;但,即使倖存在世,其人生並不比那些遇難者好過。 事件埋藏在心裡,真相永遠無法昭雪,這個傷痕、這個陰影是無法消解、無法療愈的,以致終身內疚,過著行尸走肉的日子啊! 老子說:「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勇敢說出真相吧! 下一講:言與不言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即使修為好的人,也難完全避免的。然則,如何面對人生的橫逆? 當經過懇摯內省後,那些本屬意氣之爭,就會自然淡釋,從而體會到對方都只不過是一時意氣,才會發難。如此一來,既能恕人,亦可自解。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公冶長23】
有師友來問:「遇上不公時,莫隨便說」,哪該如何面對不公呢? 首先多謝來問,這很有意思,故此,獨立成篇,以饗諸君。 第三、 最重要者,遇上不公時,首先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有沒有不對的地方,如果經自反而縮,那說不說都只是次要了,但求心安而已。 以上所言,純屬個人觀點,不必拘泥,持經達變可以矣!
當然,話到嘴邊留三分,只是針對待人接物的涵養,而非指面對大是大非,面對正邪不兩立,而還要留三分。這樣正邪不分、忠奸不辨,那不是孔子做人的原則。此外,要留三分,非指欲言又止,吞吞吐吐;而是提醒自己,凡事莫去盡,要留有餘地,給人留一步,讓己多後路。 還休!還休!
前文提到孔子的一則話: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7】(知者即智者) 筆者,當時解說這句話,就直指本心,說:失言,那是個人的修養問題;但,失人,就是誤人一生啊! 二揀一,寧可失人呢,還是甘願失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察覺到筆者的言論,一時一樣,甚至乍看矛盾,前後不一。 之前又說「話到嘴邊留三分」,特別說到「遇上不公時,莫隨便說」。但,又在「倖存者的再生使命」裡,呼籲「勇敢說出真相吧」。而今天在「漢語問題」裡,又說「如果我們這一代能講而不講,那就『失人』了」。 那到底該講還是不該講呀?
當遇上突發特大的災難,在鬼門關擦身而過,倖能死過翻生;但,即使倖存在世,其人生並不比那些遇難者好過。 事件埋藏在心裡,真相永遠無法昭雪,這個傷痕、這個陰影是無法消解、無法療愈的,以致終身內疚,過著行尸走肉的日子啊! 老子說:「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勇敢說出真相吧! 下一講:言與不言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即使修為好的人,也難完全避免的。然則,如何面對人生的橫逆? 當經過懇摯內省後,那些本屬意氣之爭,就會自然淡釋,從而體會到對方都只不過是一時意氣,才會發難。如此一來,既能恕人,亦可自解。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公冶長23】
有師友來問:「遇上不公時,莫隨便說」,哪該如何面對不公呢? 首先多謝來問,這很有意思,故此,獨立成篇,以饗諸君。 第三、 最重要者,遇上不公時,首先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有沒有不對的地方,如果經自反而縮,那說不說都只是次要了,但求心安而已。 以上所言,純屬個人觀點,不必拘泥,持經達變可以矣!
當然,話到嘴邊留三分,只是針對待人接物的涵養,而非指面對大是大非,面對正邪不兩立,而還要留三分。這樣正邪不分、忠奸不辨,那不是孔子做人的原則。此外,要留三分,非指欲言又止,吞吞吐吐;而是提醒自己,凡事莫去盡,要留有餘地,給人留一步,讓己多後路。 還休!還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4 之乎者也 — 者 2.5之乎者也 — 乎 2.6 之乎者也 — 之 五 Zi5 是另一個可供研究的句式。 此句源出《繫辭下》:「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
Thumbnail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這一篇講的是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個人不要過於輕浮於事,輕率於事,為人輕飄飄的,有失威望。地處超然的態度道法之所在,行事與有榮焉。面對任何事情變化都要穩住,不可輕易相信
「人而無信,未知其可」。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什麼事也幹不好。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鍵是要講信用。古人把「守信」看作是做人非常重要的品行之一,講究言必行,信必果。一個人如果不講誠信,是難以得到大家的認可的。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要有一顆寬容之心,要能容天下難容之事。 「寬容」別人實際上是給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試著推導,如何從謙卑的潛台詞- 「想為隨時到來的未來,做好最佳的準備。」,走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禮運大同」。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4 之乎者也 — 者 2.5之乎者也 — 乎 2.6 之乎者也 — 之 五 Zi5 是另一個可供研究的句式。 此句源出《繫辭下》:「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
Thumbnail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這一篇講的是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個人不要過於輕浮於事,輕率於事,為人輕飄飄的,有失威望。地處超然的態度道法之所在,行事與有榮焉。面對任何事情變化都要穩住,不可輕易相信
「人而無信,未知其可」。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什麼事也幹不好。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鍵是要講信用。古人把「守信」看作是做人非常重要的品行之一,講究言必行,信必果。一個人如果不講誠信,是難以得到大家的認可的。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要有一顆寬容之心,要能容天下難容之事。 「寬容」別人實際上是給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試著推導,如何從謙卑的潛台詞- 「想為隨時到來的未來,做好最佳的準備。」,走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禮運大同」。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