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以孩子的眼光,閱讀時間《他們的眼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世界始終是孩童;唯獨我們很遺憾會長大」—《慢讀里爾克》
文:海狗房東/圖:陳沛珛/維京出版2022.3
我們來到一個怕老的年代了。這意味著人們開始有方法抵抗肉體的變老。只是靈魂不會說謊,透過眼睛,人們知道自己的經驗是新鮮還是滄海桑田;透過眼睛,人們早已明白,年輕與衰老的意義。
《他們的眼睛》以孩子的視角,運用孩子能理解的文字,呈現了一個經驗時間的哲學觀,漸層的、連續的,剝洋蔥般地,把孩子跟大人,以及周遭的事物,乃至於生命的定義:地球、宇宙,做了一個綜觀的演繹。

文字就像書本的眼睛,詮釋了菁要;圖則漫開想像,隨著孩子的眼光,在簡單之中鋪展細節。

海狗房東的文字像是詩歌,點睛在每個白色的書頁上,當文字流淌,會叫人直覺地往圖裡找答案。陳沛珛的圖,湛藍與灰的色調,則帶來了土地與宇宙的想像,就算是描繪室內生活,也充滿了找尋秘境的趣味。
例如文字「在老人眼裡,大人還很新」,往下翻頁,主視覺是一個成人對鏡刷牙,細看去,眾多物件擺設的鏡台左下方,擱著一個浸泡假牙的透明杯子,斜斜對著成人。
若視線再往下,就會瞥見孩子露出的額角,仍是斜斜地、往上注視,形成了大人自看、假牙睨視、小孩攀看的視角交錯,於是「他們的眼睛」共同創造了這個世界。
大人自看、假牙睨視、小孩攀看的視角交錯,「他們的眼睛」共同創造了這個世界。
很喜歡的一頁,是「在宇宙眼裡,地球還很新」的圖畫,數十個玻璃彈珠散置在地面,陽光的照射下,牽引出玻璃彈珠的不同色澤。彈珠是地球,簡單而強烈的比喻,充滿了各種解讀的可能。孩子對於星球的最好理解,是它像彈珠一樣美麗,充滿探索的樂趣。另外也可以說,地球只是宇宙裡其中的一顆星球,宇宙是浩然無盡,而好奇也可以無止境。
彈珠是地球,簡單而強烈的比喻,充滿了各種解讀的可能。

有限對應無盡,是繪本對孩子拋出的議題。

利用上下翻頁的方式,從小孩到大人、到老人,置入動物烏龜、再到植物大樹,直達高山大海,涵納宇宙。視野從高到低、微小到浩瀚,從幼稚年輕到無止盡。而時間的向度就偷藏在閱讀的軸線裡,一直擴張到宇宙裡的無止盡。一轉折,則收攏在孩子的眼光裡。
時間的向度就偷藏在閱讀的軸線裡,一直擴張到宇宙裡的無止盡。一轉折,則收攏在孩子的眼光裡。

繪本前半段是某種時間哲學的展演,後半段則是具體呈現孩子「永保年輕」的演繹

後半段文字更少,圖畫更多更連續,「這裡看看、那裏看看、到處看看」月亮、高山、樹木、大人和自己;陽光、樹、烏龜和自己,再往下,還有水澤、水母、小石頭⋯⋯。
若能定義文字是說故事的眼睛,那若隱若現卻無所不在的圓形,則是世界的眼睛:可以是星星、彈珠、石頭、水母、太陽、月亮,以及各種星球,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眼睛(眼光)。
能定義文字是說故事的眼睛,那若隱若現卻無所不在的圓形,則是望向世界的眼睛。
海狗房東以「新」來表達新鮮、永遠好奇的眼光,「全部都很新」除了象徵孩子初生之犢的活潑本然,也提醒了我們成人其實永遠都有回復原廠設定的可能性。正如後面兩頁陳沛珛的圖畫,前頁畫著一個小女孩在自家庭院騎車自娛,後頁則是在掛著全家福與結婚照的屋裡,對鏡自照。當「所有時間」同時都在,你要選擇哪一種視角觀看?
小女孩望向世界的眼光,永遠新鮮。
小女孩會長大,線性時間會變老,當「所有時間」同時都在,你要選擇哪一種視角觀看?
小女孩會長大,線性時間會變老,但如果能培養一顆不受舊習拘束的心,那麼靈魂就能自由地選擇童真的視角、永保青春。時間在生命裡的意義,將不再是重蹈覆轍,或者斲傷心靈的利刃,反而成為一種可口的、懷舊的閱讀方式,在當下任我翻閱與重整。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如果人生可以只擅長一件事,就把這件事做好:像大象一樣在繪本、圖文書,以及文字書中打滾,再好好噴水,分享與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是否記得曾有那麼一個片刻,只是單純的渴望、渴望到眼神閃閃發亮,什麼也不想?那樣的單純,就像回到孩子時候的自己,全身煥發著一種簡單明亮、又開心的色彩。 閱讀《看煙火的日子》讓我想起這種感動。 這本書最好看的地方,也就是在碰吉沿路逛去的旅途中。
「我的朋友們很高興莎士比亞書店還開著」 ——Sylvia Beach 比起Sylvia在戰後親筆寫的散文集《莎士比亞書店》,繪本《席薇亞的書店》更在乎的是,透過房子的自述身世,這間老舊的「房子」,如何在女主人Sylvia席薇亞的巧思之下,蛻變成為一家充滿知識與想像、人文與歡樂的「書店」。
繪本貴在趣味。 西班牙的畫家馬爾索(Manuel Marsol )總是在這樣的「趣味」上費盡心機。新拿到的這本《洞》,西班牙原名為「La Leyenda De Don Fermin」(唐費明傳奇),便是在簡單的冒險故事裡,埋藏許多關於西班牙文化元素的彩蛋。
「我是個享樂主義式的讀者⋯⋯我閱讀是為了書能帶給我美學上的情感」——波赫士〈奇妙神曲〉 讀書,跟看電影一樣,激起情感上的漣漪有時是更為重要的。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一本純以文字寫成的詩歌故事,卻能啟發古今中外這麼多的畫家為它展開各種不同想像的圖像創作。
只是站在那裡,或走開;大石頭掉下來,選擇站上去想像或不要;大石頭造成的陰影,可以選擇打盹、看夕陽或者不要,最後意外來時,想想面對或沒面對的感受。憑著我們固有的經驗與喜好,在當下的情境中,如何選擇,如何感受?而當情境發生改變(意外發生)時,又該怎麼行動,如何感受呢?
善於等待的人,都是收集時間的人。長達三百多頁、無對白的圖像小說《樹下長椅》,刻畫著同一張長椅下的時間變遷,一個人、二個人,週而復始、來來去去⋯⋯《樹下長椅》從時間手中每天截一張圖,按下播放鍵,故事開始。
你是否記得曾有那麼一個片刻,只是單純的渴望、渴望到眼神閃閃發亮,什麼也不想?那樣的單純,就像回到孩子時候的自己,全身煥發著一種簡單明亮、又開心的色彩。 閱讀《看煙火的日子》讓我想起這種感動。 這本書最好看的地方,也就是在碰吉沿路逛去的旅途中。
「我的朋友們很高興莎士比亞書店還開著」 ——Sylvia Beach 比起Sylvia在戰後親筆寫的散文集《莎士比亞書店》,繪本《席薇亞的書店》更在乎的是,透過房子的自述身世,這間老舊的「房子」,如何在女主人Sylvia席薇亞的巧思之下,蛻變成為一家充滿知識與想像、人文與歡樂的「書店」。
繪本貴在趣味。 西班牙的畫家馬爾索(Manuel Marsol )總是在這樣的「趣味」上費盡心機。新拿到的這本《洞》,西班牙原名為「La Leyenda De Don Fermin」(唐費明傳奇),便是在簡單的冒險故事裡,埋藏許多關於西班牙文化元素的彩蛋。
「我是個享樂主義式的讀者⋯⋯我閱讀是為了書能帶給我美學上的情感」——波赫士〈奇妙神曲〉 讀書,跟看電影一樣,激起情感上的漣漪有時是更為重要的。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一本純以文字寫成的詩歌故事,卻能啟發古今中外這麼多的畫家為它展開各種不同想像的圖像創作。
只是站在那裡,或走開;大石頭掉下來,選擇站上去想像或不要;大石頭造成的陰影,可以選擇打盹、看夕陽或者不要,最後意外來時,想想面對或沒面對的感受。憑著我們固有的經驗與喜好,在當下的情境中,如何選擇,如何感受?而當情境發生改變(意外發生)時,又該怎麼行動,如何感受呢?
善於等待的人,都是收集時間的人。長達三百多頁、無對白的圖像小說《樹下長椅》,刻畫著同一張長椅下的時間變遷,一個人、二個人,週而復始、來來去去⋯⋯《樹下長椅》從時間手中每天截一張圖,按下播放鍵,故事開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假設出生時,沒有意外的發生,那人都有一雙眼睛,與耳朵當你用該眼睛看待世界時是什麼想法,而後在走出舒適圈看到別人時呢? 隨後當你用眼睛看著鏡子中的自已時又是什麼想法,當你用耳朵聽時能聽見什麼?風、溪水、鳥鳴... 世界亦是自然生態,各種國家的自然生態,那些鬼斧神工能被留著不過是因為人類無法斬除,它
Thumbnail
孩子們的童言童語,總是讓我們感到有趣,從他們的視角所看出去的世界,似乎與我們眼中的大不相同,也因此重新開啟了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有時候小孩與這個世界接觸的方式會讓我們感到困擾,看在我們眼裡是搗亂及破壞,但卻是他們對萬事萬物展開好奇心的表現,就如同閱讀《這裡有什麼呢?》可以發現孩子敞
Thumbnail
這是一本針對年輕人的書籍,書中談到人生哲學。透過分享對這本書的觀點和心得,希望以正面的價值觀影響他人。內容包括閱讀的重要性、興趣的尋找、與父母、孩子的相處之道。閱讀後可分享的是生命觀與好書推薦。
Thumbnail
《Le miroir aveugle 盲鏡》這本極具創意的繪本,以一面「失明」或者是「視力逐漸模糊」的鏡子在生命暮光中訴說自己的存在為起點。實際上,這面鏡子「只是有點近視」,它只能感知到一些形狀,就像點描派畫作中的圖像,從漆黑的頁面邊緣中浮現出來,彷彿是打開通往世界的窗戶
Thumbnail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主要的訴說對象是年輕族群,能在年輕時閱讀到是一種相逢其時的幸運;若是在成為大人後才閱讀到,收穫的則是反思生命歷程的契機,同時意識到自己承先啟後的角色與責任,為自己和年輕世代的未來,鋪上無限可能的道路。
Thumbnail
成為父母後,我們開始重新感受孩子眼中的世界,看到了他們對於每件事情充滿好奇的眼神,親子關係也因此更加融洽。
Thumbnail
小孩:“爸,等我們結婚生小孩後,你想幹嘛?” 我回答:“我想環遊世界,體驗每個國家的當地生活,用眼睛探索未知的世界領域。” 這段對話是孩子經常問我的。其實,我常常在想,孩子是我們內心的鏡子,也可以說孩子是我們內心中的那個自我。 夢想是大人的慾望,當慾望越大,痛苦也會隨之而增。然而,對
你玩玩具嗎? 如果用玩具的視角看世界會怎麼樣呢?
小時候,我弟和我妹就喜歡拿著枕頭玩扮家家酒,玩著玩著就開始出現各種虛構世界 圖1 小學時期的我畫的虛構世界地圖 一開始我還覺得他們超幼稚,不過後來我覺得他們的宇宙系統還真有點東西,所以也和他們一起掰(o.s.如果我們是1970年代的小孩,搞不好龍與地下城就是我們發明的勒(誤)),所以說小孩的
Thumbnail
以嬰兒來說,未來的歲月是無限地長遠。以老人來說,他們有限的生命可能卻短如風中的蠟燭。倘若再以佛家「無常」的觀點來看,縱使是正值少壯;他們的一輩子隨時也可能只有一瞬間!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假設出生時,沒有意外的發生,那人都有一雙眼睛,與耳朵當你用該眼睛看待世界時是什麼想法,而後在走出舒適圈看到別人時呢? 隨後當你用眼睛看著鏡子中的自已時又是什麼想法,當你用耳朵聽時能聽見什麼?風、溪水、鳥鳴... 世界亦是自然生態,各種國家的自然生態,那些鬼斧神工能被留著不過是因為人類無法斬除,它
Thumbnail
孩子們的童言童語,總是讓我們感到有趣,從他們的視角所看出去的世界,似乎與我們眼中的大不相同,也因此重新開啟了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有時候小孩與這個世界接觸的方式會讓我們感到困擾,看在我們眼裡是搗亂及破壞,但卻是他們對萬事萬物展開好奇心的表現,就如同閱讀《這裡有什麼呢?》可以發現孩子敞
Thumbnail
這是一本針對年輕人的書籍,書中談到人生哲學。透過分享對這本書的觀點和心得,希望以正面的價值觀影響他人。內容包括閱讀的重要性、興趣的尋找、與父母、孩子的相處之道。閱讀後可分享的是生命觀與好書推薦。
Thumbnail
《Le miroir aveugle 盲鏡》這本極具創意的繪本,以一面「失明」或者是「視力逐漸模糊」的鏡子在生命暮光中訴說自己的存在為起點。實際上,這面鏡子「只是有點近視」,它只能感知到一些形狀,就像點描派畫作中的圖像,從漆黑的頁面邊緣中浮現出來,彷彿是打開通往世界的窗戶
Thumbnail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主要的訴說對象是年輕族群,能在年輕時閱讀到是一種相逢其時的幸運;若是在成為大人後才閱讀到,收穫的則是反思生命歷程的契機,同時意識到自己承先啟後的角色與責任,為自己和年輕世代的未來,鋪上無限可能的道路。
Thumbnail
成為父母後,我們開始重新感受孩子眼中的世界,看到了他們對於每件事情充滿好奇的眼神,親子關係也因此更加融洽。
Thumbnail
小孩:“爸,等我們結婚生小孩後,你想幹嘛?” 我回答:“我想環遊世界,體驗每個國家的當地生活,用眼睛探索未知的世界領域。” 這段對話是孩子經常問我的。其實,我常常在想,孩子是我們內心的鏡子,也可以說孩子是我們內心中的那個自我。 夢想是大人的慾望,當慾望越大,痛苦也會隨之而增。然而,對
你玩玩具嗎? 如果用玩具的視角看世界會怎麼樣呢?
小時候,我弟和我妹就喜歡拿著枕頭玩扮家家酒,玩著玩著就開始出現各種虛構世界 圖1 小學時期的我畫的虛構世界地圖 一開始我還覺得他們超幼稚,不過後來我覺得他們的宇宙系統還真有點東西,所以也和他們一起掰(o.s.如果我們是1970年代的小孩,搞不好龍與地下城就是我們發明的勒(誤)),所以說小孩的
Thumbnail
以嬰兒來說,未來的歲月是無限地長遠。以老人來說,他們有限的生命可能卻短如風中的蠟燭。倘若再以佛家「無常」的觀點來看,縱使是正值少壯;他們的一輩子隨時也可能只有一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