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28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利生傳道,務在得人。而知人之難,聖哲所病。
聽其言而未保其行,求其行而恐遺其才。
自非素與交遊,備詳本末,探其志行,觀其器能,然後守道藏用者,可得而知。
沽名飾貌者,不容其偽。縱其潛密,亦見淵源。
夫觀探詳聽之理,固非一朝一夕之所能。
所以南嶽讓見大鑒之後,猶執事十五秋;馬祖見讓之時,亦相從十餘載。
是知先聖授受之際,固非淺薄所敢傳持。
如一器水,傳於一器,始堪克紹洪規。如當家種草。此其觀探詳聽之理明驗也。
豈容巧言令色,便僻諂媚而充選者哉。
《圓悟書》
【演蓮法師譯文】
法演禪師在寫給圜悟禪師的信上說:
像弘法利生、傳承佛祖道脈這樣崇高偉大的事業,務必要選擇一位才德兼優具有正知正見的人,始堪承此大任。但要看准一個人並不容易,即使是聖人哲士,在知人這一方面也是深以為憂。
為什麼呢?有時聽他所說的話,句句在理,似乎是一個很有德行的人,但很難確定他平時的行為,是否言行一致。如果一定要選擇一位具有像古德那樣崇高的德行,但又擔心他在待人處事方面是否有足夠的才能。(良因註:或可說有的人「守道藏用、潛密」而韜光養晦,所以從外表看不出他的才德)
所以,必須要在平時跟他有密切的交往,經過長時間的相處才能比較詳細知道他的為人。進一步探討他的志向,考察他的德行,再觀看他的器量大小和實際能力如何?然後判斷此人是不是一位守道存德的人,或者是一個善於韜光晦跡,懷才不露的人,便可以知道了。
如果是一個沽名釣譽,只會做表面功夫的假道學,經過長時間的考察,也容不得他隱偽,即使他能遮蔽得再深潛周密,做到天衣無縫,也終究可以窺探出他的底細,識破他的假面目。
然而,要做到聽(聽其發言)、詳(詳細瞭解他的為人)、探(探討他的志向和德行)、觀(觀察他的器量和才能)這四點,誠然不是在短時間內所能全面掌握的。
所以當時南嶽懷讓禪師參見六祖大鑒禪師,得法之後,仍然在六祖座下執勞侍奉達十五年之久。以後馬祖道一禪師拜見懷讓禪師,得法之後,也隨侍懷讓禪師十多年。由此可知,先聖前賢對於師道相承是何等慎重,
於上授下受之際,決定不是隨隨便便就傳付與一個淺根薄德的人。必須像一盆水倒進另一盆水,要能做到滴水不漏,才有資格有能力紹隆佛種,繼承祖道,光大法門的洪規。譬如農家種田,先要開墾一塊肥沃的土地,選擇優良的種子,然後播種下去,才會有好的收成。
這觀、詳、探、聽的道理是如此的明驗,豈能再容那些慣於花言巧語裝模作態、善於巴結奉承的小人,來充當利生傳道的大任呢?
良因贊曰:
察人之難,關鍵就在於往往對自己也並不瞭解。
倘若自己的心都看不清,情昏識暗中,如何鑑別人之是非?
如《四十二章經》所說:
「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覩其影者;
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 。
見道如此,觀人亦是如此。
因此還是多迴光返照,
先從瞭解自心開始吧!
【注釋】
①南嶽讓:唐朝南嶽觀音院懷讓禪師,金州安康(陝西漢陰)人,俗姓杜。十五歲出家,一度習律,後參曹溪,為六祖惠能大師之高足,留侍十五年,六祖示寂,始於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住於湖南南嶽般若寺觀音台,宣揚惠能大師之學說,開南嶽一系,世稱「南嶽懷讓」。其法系相對於青原行思禪師之法系(青原下),而稱南嶽下,同為南宗禪之二大法流。弟子馬祖道一禪師繼其法流,其後發展成臨濟、溈仰等宗派。另有普化、黃檗等兩宗亦屬其法流系統。於天寶三年(744)示寂,世壽六十八。唐敬宗時,追諡「大慧」。有《南嶽大慧禪師語錄》行世。
②大鑒:唐朝惠能禪師,廣東新興人,俗姓盧。幼喪父,家貧,鬻薪事母。偶聞誦《金剛經》,萌出家之志,遂投五祖弘忍禪師座下,並嗣其法,後於韶陽曹溪寶林寺樹立法幢,大弘禪宗頓悟之旨,為達摩祖師入東土後之第六代祖師,世稱「六祖大師」。唐憲宗元和十年(815)賜諡號為「大鑒禪師」。有《六祖壇經》行世。
③馬祖:唐朝馬祖道一禪師。南嶽懷讓禪師之法嗣。四川廣漢人,俗姓馬,世稱「馬大師」、「馬祖」。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紋。開元年間,就懷讓禪師習曹溪禪法,言下領旨,密受心法。初止於建陽之佛跡嶺,未久,遷至臨川之南康、龔公二山。大曆四年(769),駐錫鐘陵(江西進賢)開元寺,是時學者雲集,化緣大盛。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大弘禪風,入室弟子有百丈懷海、南泉普願、大梅法常等一百三十九人。馬祖乃創叢林,以安禪侶,由是宗門益盛,轉化無窮。貞元四年(788)正月,登建昌石門山,經行林中託付後事,於二月四日示寂,世壽八十。唐憲宗諡其號為「大寂禪師」。